书城传记乒坛皇后邓亚萍
10960200000024

第24章  申奥大使的百姓情缘

2000年12月,邓亚萍知道自己再次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到了洛桑。2001年2月20日,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考完最后一门课程,第二天立即赶回北京,正式开始第二次申奥工作。

经过多年大赛和国际事务的沉浮历练,亚萍已经能够平静地对待上一次地申奥的失败了。而那次北京的失利也让举办奥运会成了邓亚萍的一个未圆的梦,她记得当时领导们的讲话:“我们仅以两票之差落败,说明我们仍然有绝对的实力!同志们,我们重来也不晚!”在异国他乡拿过4枚奥运会金牌的她,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能在北京这个她训练比赛多年的城市举办一次奥运会,具有多么深的意义,尽管到那时,她早已挂拍退役,但是这丝毫不会令她的热情退减,并且那时的亚萍已经在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几年英语,已经开始展示自己从事国际体育事务的素质,她也更加理解一次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不仅仅是荣誉上,更是经济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契机。更何况,亚萍还有得天独厚的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条件。

这里所指的委员,指的就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等人都在这个委员会里,委员中有11位也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也就是说,在决定北京能否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投票中,占了11票之多,这11个人有投票权,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再加上正副主席,共有12人参加投票。由于拥有委员身份,邓亚萍自然可以更多更近地接触到这些有投票权的委员们。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亚萍开始了一边为国际奥委会“打工”,一边在国际奥委会“打仗”的二次申奥历程

亚萍回到北京,有一次,在劲松一家超市购物,突然一个售货员拉住了亚萍,她当时一惊,以为这个售货员是要签名的,没想到售货员很激动看着她说:“邓亚萍,我知道你是申奥大使,我希望你们一定要加油,让奥运会在北京办了!”

亚萍当时很惊奇:“为什么啊?”售货员嘿嘿一笑:“因为北京一办奥运会,我们家那片破房子就能拆掉了!”

那天晚上回家,亚萍反复想了售货员的一席话,她有想过一次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的改变,可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奥运会对于一个家庭的改变原来是如此具体和重要,以前的她,干的是体育,想的是体育,走的路子也是体育,可如今,售货员的一席话,让她知道自己这个“大使”,不仅仅代表体育界,更代表中国各个阶层的人民。

她曾向那个售货员保证:“放心,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

她也在想,为什么一个售货员会这么信任地对她说这番话,也许因为自己是工薪阶层的女儿,自己也是靠双手打拼的一片天地,她给人的形象就是邻家朋友式的亲切,他们认为亚萍可以理解他们的呼声和希望。

此后,亚萍经常跟其他国际奥委会委员说起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小,却很震撼。

一次她在国际奥委会的朋友说,“邓,我们都想看看你口中的那个售货员,如果这次你们申奥成功,这个人可是功不可没,该是个大明星呢!”

亚萍笑笑说:“她也许不想成为大明星,但是她希望有新房子!”

亚萍反将一军,仍然不忘借机宣传一下北京,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一次有人问她:“北京奥申策划做得非常完美,因为这上面的365项工作不是后来加上去的,而是在1991年申奥之初你们就计划出来了,我们感到很‘震惊’。中国人太厉害了,看来,你们的‘孙子兵法’名不虚传。”亚萍笑笑说,这是集中国百姓的集体智慧于一体,怎么能不完美呢?

在投票揭晓前半个月前,有人问邓亚萍这次申办有几分胜算,她神秘地掰着手指头计算给人看:“眼下有123位国际奥委会委员,除了主席和病故或因故不能投票的几位官员,还有申办城市的13位委员也不能在所在城市被淘汰前投票,如果最后还剩下106位委员,53票就可以过半数。按照我的估计,我们怎么也能拿个70票,就算在这个数字上打个八折,七八五十六,那也过啦。售货员姐妹的房子就要改头换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