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乒坛皇后邓亚萍
10960200000023

第23章  1993年折戟蒙特卡罗

1993年,邓亚萍刚刚登上事业的顶峰,在前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并深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喜爱。在北京申奥投票前的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让她代表中国现役运动员在申奥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

当时参与申奥工作的人非常多,而能够进行最后陈述的名额却很少,所以有这样的机会使亚萍感到十分荣幸,不过也确实感觉到沉重的压力。因为那时的亚萍根本不会讲英语,体育总局国际司的刘北剑帮她用英文写好几句致词,一句一句地教亚萍,让亚萍硬背下来。因此,当时给她安排讲的话并不多,同时请了一个叫韦嘉丽的美国妇人,专门帮助她练习发言,纠正她的发音。

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罗这个摩洛哥的优雅天堂,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五个城市——北京、曼彻斯特、柏林、伊斯坦布尔、悉尼的奥运会命运将在这一天被决定。

清晨5点30分,随着一道闪电划破天际,轰鸣的炸雷惊醒了沉睡中的蒙特卡罗。一向阳光明媚少雨的摩纳哥竟然下了两个小时的暴雨,倾泻的暴雨、阴郁的天空,让所有申办奥运国家的工作人员心头为之一紧。

根据大会之前的安排,5个城市的申办团今天要在摩纳哥东部的“夏宫”依次做陈述报告。北京申办团被排在下午第一个做发言。

因为准备不自信,陈述前的头一个晚上邓亚萍基本没有睡觉,嘴里反复地叨唠着那几句话。她很担心,自己万一在现场忘了词怎么办,纸上的英文又一句都看不懂。轮到她上场时,心怦怦直跳,真紧张啊!偌大的大厅,所有的视线、所有的摄影机都集中在她的身上,亚萍忐忑不安。

但邓亚萍毕竟经历过那么多的世界乒乓球比赛,一上场还是能够镇定下来。幸好邓亚萍一向越是紧张的时刻,越能超常发挥。只见穿着西装的邓亚萍从容地走上台去,面带微笑,神情坚定。她走到麦克风前,静立了五秒钟,环视了全场,脑子里那些原来盘旋不定的英语单词一个个开始变得异常清晰有序。她开始用一种非常纯正的发音,把那几句话讲了出来:

“我在这里代表全中国的运动员,向在座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表示我们的心愿:我们的心愿是2000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对于奥运会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各位委员投中国一票。”

她讲得非常流畅,最后甚至还加了个小动作,高高地举起了她的拳头。她发挥得非常好,甚至连彩排时也没有这么精彩。当她走下讲台,周围的很多人都向她表示祝贺。萨翁见到她时,也夸奖了一句:“英语讲得不错。”

按照预定计划,5个申办代表团陈述报告之后,当地时间晚8点由国际奥委会通过秘密投票,最后决定2000年的奥运会举办国。但是邓亚萍和各国申办团成员早早准备,6点就进入会场,等待表决结果的发布。那时,蒙特卡罗“夏宫”的主席台上空空荡荡,但由于萨马兰奇将在这里宣布投票结果,主席台仿佛变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圣地。等待是一种漫长的煎熬,时间仿佛被按了慢进键,一点一点磕磕碰碰的前进,所有在场的人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张望着,会场里几十种语言在喧响,回荡,人们互相探讨着,猜测着。邓亚萍也坐在会场里,焦急地期待着……

8点15分,投票表决后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终于走进了会场。8点20分,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按排名顺序登上主席台,最后登台的是萨马兰奇主席。他走到主席台中央的麦克风前,发表了简短的但还是让人感到冗长的讲话,然后开始宣布:“荣获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的城市是——”,所有的人都在侧耳倾听,邓亚萍也不自觉地微微欠起身子,想要听得更加清楚。但是这位老人没有接着说下去,他有条不紊地从西服里掏出一张折好的信笺,打开时又发现拿倒了,折转过来,又注视一下,才开始宣布:“这个城市是——”

在萨马兰奇主席宣读最后几个字的时候,邓亚萍屏住了呼吸,全场的人们屏住了呼吸,全球数亿台电视机前的人们屏住了呼吸。当“悉尼”两个字出口之后,“夏宫”里持续了片刻的寂静。然后,身着橘黄色T恤衫的悉尼代表团成员突然跳将起来,欢呼声突然爆发出来。而其他代表团则被这一结果惊得呆若木鸡。亚萍跌落回自己座位的靠背,突然觉得浑身无力。

待全场各代表团代表镇静下来之后,有的人向胜利者表示祝贺,有的人开始沉默地退场。

英国著名记者大卫·米勒对这一场景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当1个城市被光荣加冕时,另外4个城市被公开处决。”

1993年9月23日那一天,赢的是悉尼,中国以两票之差落败。成功真的是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成功,擦肩而过,但是中国申奥团队还得要强露出笑容,很坚强很大度地去向胜利者祝贺。

在“夏宫”的艰难时刻结束后,中国队一行人黯然离开会场,上了大轿车回宾馆。当时大家默默无语,再加上让雨淋了一下,脸上都显得有些疲惫。刘欢脸上的笑容没了,靠着车窗往外看;韦唯两眼直视前方,不知在想什么;邓亚萍低着头,好像在暗自下着决心……邓亚萍久久地呆坐在那里,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她感到这是一次莫大的打击,比自己在世乒赛上输给井峻泓还要惨痛。因为那次比赛毕竟是因为她自己没有发挥好,而这次申办工作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北京申办团在这里艰苦而勤奋地工作了整整九天九夜。邓亚萍看到,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连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和10余名副部长级干部外出都乘坐公共汽车;她看到12名俏丽的中国少女在卡西诺广场头顶烈日为游客唱歌;她看到挑灯夜战的中国记者们伏在箱子上笔耕不辍、撰写稿件……为什么自己不行?就因为我们的宣传里有太极和鲜花,少了些人情味?就因为我们北京组织十万人爬长城?就因为我们坚守着中国人的谦虚谨慎没有在酒吧餐厅进行宣传?亚萍觉得自己很无奈……

当时在蒙特卡罗有家中餐馆,是这里很少的几家中餐馆之一。那位北京籍的老板娘在他们去奥运投票之前兴致勃勃对他们说:“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国人来这里,你们的到来使我们在海外的华人脸上有光啊!这些天我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你们申奥成功后一定来这里,我们一起包饺子庆祝!”

亚萍不知道那个热情的老板娘现在在做什么?也许她已经把面和好,饺子馅也已调好,而现在却……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

可是当他们带着灰色的心情,冒着小雨从体育馆回到饭店后,却没有恢复心情的时间,反而在饭店大门口受到了再一次的“刺激”。

当邓亚萍他们一行人的汽车回到饭店时,很多人聚集在饭店门口,并不进去,一问才知道,是澳大利亚人租用了饭店的大堂,要在大堂狂欢一夜。这是可以理解的,亚萍她们也曾预想着北京赢了就通宵庆祝,只是可惜现实很残酷,亚萍为自己准备的礼服穿不上了。

饭店只留了一个小侧门,用胶带绳拦出来的一个很窄的、顺着大堂墙边、绕了一大圈的“小道”,让大家走到电梯门口。由于回到饭店的人都是从投票会场回来的工作人员,比较集中,所以,大家只好耐心地在饭店大门口外排着队,一个一个地进。

这是个尴尬的时刻,还没有进门,门外的人就已经能够隐约看见那些穿着黄色衣服的澳大利亚人在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地忙碌着,大厅里播放着他们申奥的音乐,有着民族风情的鼓点轻盈地飘出门外,他们把饭店大厅布置成以黄色为主色调的酒会式的场所。大堂的上空和周围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大堂中间是一个能演节目、能跳舞的空场,周围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酒水、饮料、水果、点心和许多菜肴。国际奥委会安排的位于海边的五星大都会饭店此时欢声笑语,只是这个快乐排除中国。

特别显眼的是,在饭店进门处的一个大提示牌上写着几行字:“欢迎参加悉尼2000年奥运会申办成功狂欢夜,通宵免费!”中国奥申委的几个人满怀失意,虽然在会场上他们忍着泪礼貌地向澳大利亚队表达祝贺,可心里却很痛,看到这几个字则更觉心痛。他们沿着澳大利亚人“修筑”的“小道”,一边听着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刺耳的欢笑声,一边匆匆走向电梯,但由于人多,移动的速度显得很慢。那段时间对于亚萍简直是难堪的煎熬。

回到楼上,一行人异常的沉默,大家各自都需要一个冷静的时间。于是大家互相拥抱了之后,各自分开。他们住的饭店有四分之一是伸出水面的,亚萍他们住在六层,阳台朝向海面,站在阳台上就像站在船上一样。特别是早上起床后,打开窗户,站在阳台上,看着远方的海面,太阳冉冉升起,有时还能看见一艘大船在远处行驶……只是当时大家忙于申奥准备,总说如此美景要等成功申奥之后慢慢享受,而在那个下着“冰雨”的不眠夜里,亚萍看到的只是黑云压顶的天,和黑浪翻滚的不安分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