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中良弼,是因为无论在禁卫军还是第一镇官兵中,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袁世凯因此认为他才是宗社党中真正的实力派,其他人则不足惧。所以要杀就杀良弼,但是,这事不能自己人做,得找革命党人来干,才能既震慑住对方,且无损于自己的超然地位。
正好前不久汪精卫奉同盟会总部之命,在天津组建了同盟会北方支部,并出任支部长,常往返于京津沪三地之间,袁世凯便趁他到北京的时候,让袁克定与之相见,说明清室退位最大的障碍是宗社党,而宗社党的灵魂是良弼,希望能把他干掉,“杀一人而全局可定”。
汪精卫对袁世凯早已是佩服不已,不过对这件于公于私都责无旁贷的事情,他并没打算亲手去干,而是回到天津后,把这件大事告诉了黄复生。同汪精卫一样,黄复生对于暗杀之类的事情已经没有热情,恰好此时有个四川老乡路过天津,闻听此事,自告奋勇道:“这事交给我吧!”这个人叫彭家珍!
彭家珍生于1887年,四川金堂县人,自幼丧母,其父彭世勋秀才出身,教私塾为生,主张实业救国,属于维新人士,他的思想对儿子影响很大。
1903年,彭家珍考入成都武备学堂,毕业后以最优等成绩被四川总督锡良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期间广交革命党人,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先在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实习,后被调入新军中担任排长。
1907年,革命党人密谋在成都起义,因事机不密被告发,清军入城搜捕之际,多亏彭家珍通风报信,才避免了大的损失,但他也因此遭到怀疑,受到暗中监视。好在他很沉着冷静,多方周旋之下,不仅被解除了监视,两年后居然还升了连长。
此后不久,其未婚妻舅张蓬山在云南升任协统,邀请他过去一起干,彭家珍因此来到昆明,当上了营级干部。然而半年后,妻舅失势,彭因无事可做,听说东北革命形势大好,遂于1910年5月赶到了沈阳。
最初的一个多月几乎是困坐愁城,后来经同盟会会员刘介藩介绍,彭家珍进入奉天讲武堂担任队官,他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学员加入同盟会,同时也积极吸收革命党人入队,并组织大家分头去驻扎在附近的第二十镇中,向基层官兵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筹备起义。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后,彭家珍活动来一个东三省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的职位。武昌起义后,清廷从俄国买来大批军火经京奉线运往湖北前线,彭家珍以主要押运官的身份,秘密同正驻扎在滦州的第二十镇革命派军官联络,促成了张绍曾截留军火,发起滦州兵谏。
兵谏之后,彭家珍又积极参与策动滦州起义,因挪用清军的枪械辎重被发觉,而被陆军部下令通缉,不得不化名朋嘉桢,前往苏州投靠老上级程德全。程德全也是四川人,曾任奉天巡抚,现为江苏都督,他很看重彭家珍这个老乡,便派他为东北招讨使,让他潜回东北,联络当地驻军响应起义。于是彭家珍就往东北赶,路过天津时,找到黄复生打听北方的情况,听黄说起欲刺良弼之事,不由得豪情大发,慨然说道:“这事交给我吧!”
接过此事后,彭家珍干的第一件事是去和郑毓秀的大姐告别,此时他们正处于热恋之中。生离死别之际,大家都止不住悲伤,但郑毓秀姐妹俩依然毫无保留地支持彭前往北京行刺。
接着彭家珍就从黄复生那里领走一枚炸弹,再从汪精卫那里拿了一张崇恭的名片走。崇恭的职位是奉天讲武堂总办,与良弼私交很好,这张名片自然很有用。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彭家珍特派学生刘升赶赴沈阳,以崇恭的名义给良弼发去一封电报,说东三省旗人推举崇恭带头起兵勤王,即日他将派人赴京与良弼共商大计。之后,他就一个人来到了北京,静待时机,期间写下绝命书,表示:“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
1月26日晚,彭家珍换上清军标统制服,带上炸弹来到金台旅馆,以崇恭的名义登记入住,然后乘坐旅馆的马车赶到西四红罗厂良弼宅邸,递上崇恭的名片,在门厅里等候多时,见良弼始终未归,便起身告辞。巧合的是,马车刚走不几步,便发现远处有豪华马车及随从若干过来,彭家珍料知是良弼回来了,赶紧令车夫返回,迅速下车站在门外。
良弼刚一下车,接过仆役呈递上的崇恭的名片,抬眼看去,却感觉那人神色不对,便问道:“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吗?”彭家珍一句废话没有,掏出炸弹就摔了过去,一声巨响之后,良弼当场被炸成重伤,还炸死炸伤几名卫士,彭家珍自己也被弹片击中头部,英勇牺牲,时年仅25岁。
也是这一天,在袁世凯授意之下,段祺瑞领衔姜桂题、段芝贵、曹锟、倪嗣冲等47名北洋将领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并各王公大臣,指责恭亲王溥伟、辅国公载泽等几个亲贵是阻挠共和的障碍,要求朝廷立即“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隆裕太后闻讯大惊,赶紧问计于载泽、溥伟等宗社党人,可大家谁也没主意,都等着良弼回来定计呢。
但第二天良弼终于还是死了。有一个无从考证的传说是,良弼整条左腿被截肢之后,本已没有生命危险。但袁世凯派赵秉钧买通了医生,以一杯毒酒干掉了这个35岁的死硬分子。
良弼一死,包括宗社党在内的亲贵们立即烟消云散,大家纷纷拖家带口,跑往天津、大连、青岛的外国租界里去躲起来,职务在身不方便跑的,也都拉下脸来请袁世凯派兵保护,再也说不起一句硬话。
袁世凯这边则趁热打铁,1月29日,杨度等人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宣称清室如今再搞君主立宪已经晚了,必须实行共和,才能保全皇室,拯救国家。
第二天,袁世凯的表弟、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领衔北方各省督抚,电请朝廷宣布共和。隆裕太后多少还有点舍不得,于2月1日召集御前会议,提出采取虚君共和政体,保证皇室决不干预政事,只保留名分。无奈袁世凯的代表赵秉钧、梁士诒他们坚决不同意,太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决定以皇帝退位来换取优待,下懿旨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磋商优待条件。
有了这样的表示,事情就好办了。2月3日,袁世凯宣称大病初愈,入朝觐见太后,奏报南北议和的经过情形。紧接着,在他的要求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优待清室条例。
条例分为三类。简言之,第一类是优待清室条件:清帝退位后仍保留帝号,民国政府以待外国君主之礼待之,并每年拨给其400万元生活费;清帝可暂居紫禁城,并留用侍卫,但日后须迁往颐和园;清帝的私有财产,民国政府将予以保护。
第二类是优待皇族条件:皇族享有公民权利,免除兵役义务,保留原有爵位,其私有财产,民国政府将予以保护。
第三类是优待满、蒙、回、藏各族人民条件:原有爵位者,一律保留;各族人民与汉族一律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受保护,原有对他们在居住、工作方面的限制一律取消,并由民国政府拨款代筹八旗生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清朝的时候,旗人是不需要工作的,而且按规定,他们也不允许工作,只能当兵或到衙门当差,待遇优厚得很。
当然,旗人当兵后来成了只是名义上当兵,但那一份“铁杆庄稼”却是实实在在的,久而久之,这帮人除了遛鸟、斗蛐蛐、喝茶、聊天、唱京戏,没什么生活技能。如果陡然间满汉平等,旗人的特权被取消,还真没人知道他们该如何维持生活,所以才会有“民国政府拨款代筹八旗生计”一说。
这个优待条例,太后看完后一言不发,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袁世凯就有点急了——太后虽然同意退位了,但毕竟没说明具体几时退。老袁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如何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夜长梦多的说法?
于是电报又来了。2月4日,段祺瑞领衔李纯、王占元、何丰林等湖北前线的47位北洋将领,致电清朝内阁:
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因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颍州则沦陷于革军,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蔓延于全鲁;而且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难发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允,祖宗有知,能不痛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困兵燹冻饿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请代奏。
这封杀气腾腾的电文,明指“二三王公”,实斥太后皇上,摆明了是要搞逼宫。袁世凯拿着电报,情不自禁地笑了。
2月6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召集王公大臣开会,宣读了这封电报,可把大家吓得不轻,手足无措之间,只能希望前方将士有话好好说,什么条件都好谈。袁世凯便让他们去和太后谈,几天下来,就什么都谈好了。
此时此刻袁世凯还有一点顾虑,那就是禁卫军的态度。前面说过,禁卫军里除了一个标之外,其余全是旗人,大部虽已被调出京城,但毕竟只是在城外,况且紫禁城仍由他们护卫,麻烦得很。这个事,得让冯国璋抓紧办。
2月10日,消息已经走漏,京城内外到处都在谈论皇帝要退位的事,禁卫军官兵自然也在议论纷纷,情绪很不稳定。这时候,冯国璋赶到城外驻地,集合全军人马,开始演讲,做说服工作。
老冯口才一般,好在做了精心准备,话也都说到了点子上。无非是说我和袁总理一样,都是主张君主立宪的,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独立的省份太多,咱们兵力有限,打不过来啊!况且朝廷穷,发不了军饷,弟兄们,不给钱你们愿意卖命吗?
讲到这里看看反响不错,老冯有了信心,赶紧宣读各项优待条件,并朗声宣布,太后和皇上退位以后,人身安全、生命财产由我冯某人负责,冯某并且保证,两宫绝不离开宫禁,并且仍由我们禁卫军护卫。至于禁卫军本身,肯定不会撤销,一切待遇不变。唯一跟从前有所不同的是,以后不会再拖欠各位的军饷了!
下面自然是欢声四起,不过大家仍有疑虑,怕冯军统做不了主,只是说说而已。冯国璋急中生智,让大家推选出两个人来,然后说道:“今后你们就是我的副官,时刻跟随我的左右。我给你们二位,每人发一把手枪,任何时候,只要你们发现我和革命党有所勾结,请立即开枪打死我!”
这样诚恳的态度总算安静了下来,冯国璋费尽心力办好了这件事,袁世凯这才算是彻彻底底放了心。
1912年2月11日,袁世凯打电报给南京临时政府,通告清帝退位一事,这也是为了履行南北协议中“表态拥护共和”那一款。电文如下:
南京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现在统一组织,至重且繁,世凯极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公研究有素,成竹在胸,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尚希迅即见教。袁世凯真。
这里的“真”,代表的是日期,当时的电报,每一个日子都用一个字来代替。
1912年2月12日,清室以宣统皇帝奉太后懿旨的名义,下诏宣布退位,退位诏书是张謇写好由上海寄过来的,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钦此。
诏书前半段确为张謇所书,字里行间,给不复存在的清朝留足了面子。后面一段“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统一南北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国协商统一办法”则是袁世凯的意思,由徐世昌执笔硬塞进去的,意思有二:一是如果南京方面不肯推举袁世凯当总统,他将可以根据清帝退位诏书的精神,自组临时政府;二是袁世凯的天下并非夺自清朝之手,而是前清皇帝太后授予的,得来名正言顺。
这天晚上,袁世凯在外务部大楼里,把他脑后那条辫子剪掉了,哈哈大笑声中,一身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