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10954100000044

第44章 保路运动,压垮大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位之前,趁袁世凯下野,盛宣怀已经在上海夺回了招商局,并成功将其民营化,同时在端方的调停下,他还与身在洹上的袁世凯改善了关系。在成为国务大臣执掌邮传部的第二天,盛宣怀宣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盛宣怀是老铁路了。之前因为抱有诸如破坏风水之类的偏见,大清朝从政府到民间,除了少数几人,对铁路持的基本是排斥的态度;加上朝廷没钱,所以中国的铁路,大都是借洋债所修建,多数权益自然也掌握在洋人手里。

直到1896年,朝廷才终于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设立了南北铁路总公司,派盛宣怀为督办大臣。这时朝廷仍然拿不出钱来,盛宣怀修铁路也只能沿用以前的老办法——借外债,大笔大笔地借。不过借归借,盛宣怀有个如意算盘,就是铁路修好后,给外商若干年的经营权,最后终究要收归国有。毕竟铁路属于国家的命脉,不容交予他人。

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一场民间筹款回购铁路的热潮。到1904年,关内18省共有13个省成立了民办铁路公司,当然有的只是名义上的民办。声势看起来很浩大,其实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在盛宣怀看来,这些公司纯粹是扯淡。

多少年来,铁路国有化的主张,盛宣怀从未有过改变,现在全国铁路都归邮传部管,自己大权在手,那么就不妨放手践行自己的理想了。

理想很好,无奈大清朝的铁路成分复杂,往往是洋债、商股还有部分国家投资搅和在一起,要想一下子收回来确实很难。

其中有条粤汉铁路,最早是借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外债修建,后来国内民族主义高涨,人们纷纷要求收回路权。朝廷拿不出钱来,只好招商股,于是经政府批准,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民众集资从四国银行团手里买回了这条铁路的股权,股东里面,湖南、湖北以绅商为主,广东则以华侨商人为主。这是1905年的事。

还有条川汉铁路,它还只是一个名字,是1903年由时任四川总督锡良所倡议建造,事实上却从未开建。虽然如此,招股还是进行得如火如荼,招股的方法,主要是靠加赋抽租,说白了就是全民摊派,搞得所有四川民众,无论贫富,全都被成为这条子虚乌有的铁路的股东。川汉铁路公司成立几年后,官员们以各种名义花掉了几百万两银子,其中做橡胶投机生意亏掉了300万元,股东们却连铁路的影子都没见着。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条铁路都是属于股东的,现在盛宣怀要收归国有,当然就得花钱赎回。由于两湖掀起了保路风潮,并喊出了“诛盛宣怀以谢天下”和“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朝廷破例格外开恩,准许按照面值回购股票,这样风潮才平息了下来。广东没闹事,朝廷就按照六折回购,其余四成算做无利股票。因为股东大都是华侨,自知折腾不起,吃了亏自认倒霉,卷铺盖走人发誓再不上当就算了,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可是四川的股东是全体民众,朝廷拿出的方案却更损,以路股亏空太多为由,只退回现存的700多万两,剩下被挥霍掉的、做投机生意亏掉的,就需要大家细心领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格言了。

这样就惹出了大事,史称“保路运动”。绅商们的策略是:“以索还用款为归宿,以反对国有为手段。”

1911年5月16日,川汉铁路公司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随后大家涌向总督衙门请愿。四川总督王人文不敢拂众意,上奏朝廷请求暂缓接收,结果惨遭申饬。

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咨议局(相当于地方议会)议员及各界群众代表宣告成立“保路同志会”,要求发还股本,未果。

到了8月中旬,已经开工的川汉铁路宜昌至万县段工程被强行接收,民众大怒,随即保路同志会便在成都组织了大规模地罢课罢市,人们顶着光绪皇帝的牌位,以及大写的光绪当年颁布的上谕“川路仍归商办”,纷纷走上街头,局势升级了。

成都当了带头大哥,整个四川霎时就陷入了混乱,罢课罢市、抗粮抗捐乃至焚毁警局的事件四处开花,朝廷闻之大为震怒,立即罢免了温和派王人文,而调有“屠夫”之称的赵尔丰入川,并给予指示“严厉弹压,毋任嚣张”。

赵尔丰果然够严厉,虽然他最初主张和平解决,但很快就变了,先是诱拘了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四川省谘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伦、川路公司股东会长颜楷、张澜等9人,紧接着又查封了相关报刊,并贴出告示,命令成都商民“即速开市,守分营生,如若聚众入署,格杀勿论”。

有趣的是告示刚一贴出,总督衙门便已被上千民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一致要求立即释放蒲殿俊等人。形势一触即发之际,清军统领田征葵彰显了比赵尔丰更屠夫的本色,下令总督府卫队开枪,并派出马队驱散人群,当场即有50多名民众被枪杀或踩踏而死。

血案发生之后,同盟会会员龙鸣剑赶在城门关闭之前潜出城外,会同同志制作了数百块木板,上书“赵尔丰先捕蒲、罗诸公,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然后投入锦江。一个个木板漂流瓶,很快将消息传遍了四川西南,人们纷纷向成都涌来,郊县的哥老会(即黑社会)来得最快,组成同志军,第二天便开始攻打成都,几天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起义军已多达十几万人,把成都围得水泄不通。

赵尔丰眼看情况不妙,赶紧和蒲殿俊等人商谈,蒲殿俊到底是立宪派领袖,并不主张暴力革命,双方达成共识后,赵尔丰就把他们放了。

蒲殿俊等人被放出来后,即发表公开信——《哀告全川伯叔兄弟》,劝告大家放下武器,回家好好过日子,保路的事应该文明解决。可是此时的局势,岂是他们控制得了的?成都城外,人越聚越多,枪声越来越密集,赵尔丰无奈之下只能向朝廷求助,朝廷赶紧催促端方,赶快入川平乱。

现在该好好介绍一下端方这个人了。

端方字午桥,号陶斋,生于1861年,21岁中举,和荣庆、那桐并称为“旗下三才子”。因为思想开明,积极参与维新,戊戌变法时被任命为农工商总局督办。这个为办新政而设立的机构,变法失败后被撤销,表现活跃的端方眼看自己要被治罪,灵机一动,写了一首歌颂大清朝和慈禧的《劝善歌》,刊登在《国闻报》上,并重金贿赂荣禄、李莲英,让他们无论如何要让老太后看到自己的大作。

毕竟是才子,考虑到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劝善歌》写得比张之洞因同样目的所写的《劝学篇》还要通俗易懂,夸起人来极尽肉麻之能事,尤其是首段最后一句“我朝事事胜前代,百姓人人同感戴”,以及以“祖宗功德说不尽,再说太后恩似海。太后佛爷真圣人,垂廉训政爱黎民”这样四句为开头的后半段,让老太后如沐春风,直看得三月不知肉味,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端方因此化险为夷,而这首歌也因此被大家尊称为“升官保命歌”。

端方后来官运不错,先当陕西臬司,再升藩司并护理巡抚。庚子国变,慈禧西狩,端巡抚护卫有功很得了些夸奖,然后就高升湖北巡抚。

湖北任内,端方大办教育,并派出大批留学生,连自己儿子都给送到了美国去留学。另外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第一个省立图书馆。后来在湖南巡抚任上,他派出了中国第一批女留学生,升任两江总督后,更是大兴新政,创办了不知多少专业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两江总督任上,端方依然推行外派留学生政策。1907年,经考试选出11名男生和4名女生,官派赴美留学,这其中就包含了后来的风云人物宋庆龄、宋美龄姐妹——宋美龄因年龄不够,是走关系以伴读的身份去的。

总而言之,端方为官,绝对的新派作风。不过新派归新派,该贪的钱还是要贪。贪腐是当时的官场常态,自不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所以当朝廷选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时,一贯标新立异的端方就成了当然之选。

对于立宪,端方认为“中国非立宪不可”,但“速立宪又不可”,倡导的是渐进改革,这使得他成为立宪派与保守派大体都能接受的人物。

慈禧死后,袁世凯罢官,杨士骧不治,端方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重一时,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就丢了官。

事情还得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归来说起。话说端方从外洋带回来不少新鲜玩意,其中包括许多国内罕见的小动物,并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动物园——北京万牲园。这是好事,吸引了不少眼球,端方对此颇感得意。

另外他还带回来一部电影放映机,这东西更好玩,可惜在请载沣、载泽等亲朋好友来家里看电影的时候,该放映机起火爆炸,当场还炸死了人,多亏死的是公府下人,但把载沣他们吓得不轻,一场其乐融融的聚会竟至不欢而散,搞得主人很没面子。

好在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没影响到升迁。当上直隶总督不久,便赶上慈禧的奉安大典,要把她的棺木移到清东陵去。作为地方首长,端方被派了山陵大差,负责一切相关事宜。

奉安大典相当隆重,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乃至各国公使悉数到场,端方则不仅到场,还带了个当年从国外买回来的照相机,他认为,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应该参照国际惯例,拍些照片留给后世。于是就安排了手下全程拍照,倒真是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却也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

把端方推下坑去的是杨崇伊,动手的则是李鸿章的宝贝孙子李国杰。

前面说过,杨崇伊是李鸿章的心腹,同时也是戊戌政变点燃导火索的那个人。戊戌之后,他被外放汉中知府,总觉得自己率先奏请慈禧训政,功劳巨大,朝廷却只给安排个知府,太不公平。

等到庚子国变、慈禧西狩,杨崇伊以地主之便,开始在荣禄身上大下功夫,却因为名声太坏,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尤其是新任军机大臣鹿传霖,很说了他些坏话,渐渐地荣禄就不肯帮他了。

杨崇伊眼看升迁无门,便请进京议和的李鸿章奏调他前往出任随员。待到和议达成,李鸿章病死,杨崇伊因为有苦劳,高升道员。可惜这道员只是个候补,想补实缺只能等,谁知实缺没等来,却等来个丁忧守制,不得已只好辞官回苏州,干些下三滥地营生。后来因为买卖雏妓一事,这厮竟然开枪打人,因此被告上公堂。

杨崇伊有个好女婿——李国杰,李国杰是李鸿章的孙子,李鸿章虽死,家族势力犹存,因为这个原因,案子本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谁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没有大事化小,反而把事情搞得巨大。

这是因为端方当时正任两江总督,并亲自干涉了此案。总督大人一心想要杨崇伊的好看,那岂能不好看?

过节起于杨崇伊曾经参倒了珍妃的师父文廷式,而端方喜结名士,和文廷式是好朋友。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五大臣出洋端方一路抵达奥地利时,李鸿章的小儿子、李国杰的叔叔李经迈作为出使大臣也在那里,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端方和他闹得很不愉快,李经迈抢先向外务部告状,两人从此结仇。

等到李经迈回国被授为江苏臬司,生怕两江总督端方不原谅自己,上任前特意写了封信很谦恭地向这个顶头上司致意,意在化干戈为玉帛,谁知端方根本就没搭理他。李经迈心知不好,在慈禧召见时将两人的恩怨细说从头,恳请太后做主。

慈禧感念李鸿章的劳绩,不忍见他后人受苦,便将李经迈调为了河南臬司。端方的弟弟端锦当时正在河南干着一项收盐税的美差,恰逢嗣母去世,照例应丁忧守制。端锦的这个差事,号称全河南最肥,当然舍不得开缺,便请哥哥帮着想办法保住这个官。也是端方不识好歹,总觉得李经迈对不起他在先,便写了封信去,贺喜之外,重点在请他为端锦说说话。李经迈心想端老四你也有今天,一句好话不肯帮着说,搞得端锦只好辞官守制,这下双方的仇怨就越结越深了。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报复李家的机会,端方岂肯放过?结果是杨崇伊落了个革职严管的处分,官场之路彻底走到了尽头。

不用说杨崇伊恨死了端方,现在听说这厮居然敢在奉安大典上放肆,而在他看来,在太后陵前照相,是比在太岁头上动土更严重地大不敬,就想要参他报仇,却苦于自己已是一介平民,无权上奏,便唆使女婿李国杰上奏参劾。

李国杰一方面是要为老丈人出气,一方面他本身也痛恨端方——他找其跑过官,没能如愿——因此立即上了一道奏折,严劾端方,说他照相摄走了慈禧太后的灵魂,罪该万死。

朝廷很开明,不认为端方罪该万死,但端方仍然惨遭罢官,差点没给活活气死。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大臣,一边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一边奏请朝廷起用端方担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原因是端方当过湖北、湖南的巡抚,在当地官声不错,既有人脉又有威望,办起事来容易些。

端方上任后,两湖果然还算平静,没想到四川乱了起来,且一发不可收拾。

载沣看端方能干,便于9月2日命令他火速前往四川查办乱局,以四川提督田振帮为会办。端方并不想去趟这浑水,更不情愿前去镇压,一路上走走停停,多次电请朝廷要讲政治,即铁路国有政策虽好,但也应该废除,以免引发更大的动乱。

走走停停间就来到了彰德,机会难得,端方特意叫停火车,前往洹上村拜访袁世凯。作为主人,袁世凯对老朋友的接待很别致,谈论时局之外,他还给安排放了场电影。不仅如此,两人甚至订下了一门亲事,当事人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权及端方的女儿陶雍。

告别新亲家,端方一行慢悠悠赶到了武汉,湖广总督瑞澂以最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瑞澂是鸦片战争中继林则徐为两广总督的琦善的孙子,曾任江苏藩司,当时是端方的下属。此人恍惚庸碌,只因娶了载泽的姐姐才得以步步高升,自知才具不如端方,深恐对方赖在湖北不走,夺了自己的位子,便天天大摆筵席,推心置腹地做端午帅的思想工作,最后搞得端方不好意思了,只好说手里没兵,空手入川太危险,不如等几天,请朝廷想想办法。

瑞澂一听,立即拨出湖北陆军第八镇第32标(团),端方嫌不够,瑞澂马上又从各军拼凑了一标人马,发布番号为第31标,通通交给端方。两个团差不多3000人,按说是够了,可端方还是不想走。就在这时,载沣见端方屡催不动,真是急了,决定起用岑春煊。9月15日,载沣发布上谕:“开缺两广总督岑春煊,威望素著,前任四川总督,熟悉该省情形。该督病势,闻已就痊,着即前往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岑春煊向来勇于任事,不解劳瘁,即着由上海乘轮,即刻启程,毋稍迟延。”

上谕里只说命岑春煊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只字未提端方,端方这才感觉不对,赶紧准备出发,图的是湖广总督当不上,能去把赵尔丰的四川总督顶下来也不错。

却说岑春煊在上海接到上谕,立即向四川发去两篇文章。《普告四川全省文武官员文》针对的是官员,少不了一通数落。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文章,四川官场也早已闻风丧胆,人人自危,大家都觉得朝廷怎么老跟我们四川过不去呀?另一篇《告蜀中父老子弟文》,则全是动听的话,岑春煊唯一提出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大家能配合他的工作。当地商民、社会团体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屡屡发电报请岑尽快入川,电文中不乏“岑帅奉命入川,群情欢跃”、“川中父老子弟望公如慈母,仰公如云霓,无论如何必当力疾一行,以慰川民”这样的恳切之语。

岑春煊倒也不负众望,启程之前致电内阁,敦请朝廷下“罪己诏”。他表示:“总之不短少路股一钱,不妄戮无辜一人,必须双方并进,并于谕旨中稍加引咎之语,则群议自平;而给还全股,出自朝廷特恩,各路人民,必欢欣鼓舞。”

这个观点与立宪派完全一致,以至于清廷中“剿抚”两派都大为震怒。所以当9月下旬,岑春煊抵达武昌,从瑞澂口中得知朝廷的意见与之完全相反后,立即电请辞职,朝廷也就下旨同意了。

10月10日,岑春煊乘船返回上海继续养病,还没走到半路,武昌起义即告爆发。而这个时候,袁世凯正在洹上,和家人准备第二天的生日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