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10954100000039

第39章 让李莲英成为好友

去除了岑春煊这个心腹大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很快林绍年被外放为河南巡抚,张之洞、袁世凯则趁势补入军机。张之洞德高望重,且慈禧对他印象极好,此番高升顺理成章;袁世凯能够入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清朝在全国编练36镇新式陆军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能够总揽全局,有效推进此事的,放眼全国,只有袁世凯一人。

此时的慈禧,对袁世凯是爱恨交加。因为其极力倡导君主立宪、削减皇权,老太后恨不得依铁良、良弼、溥伟等少壮派满族权贵之言,将他宰了了事;但另一方面,慈禧当国多年,老谋深算,对袁世凯的勇于任事、才干卓著相当欣赏,知道大清朝走到今天,已经离不开这个人。更重要的是,袁世凯人脉广泛,不仅在朝廷、地方乃至军中党羽众多,就连各路老外都对他极为支持。这么一个家伙,搁在哪儿她都放心不下,便采纳了奕劻的意见,把他放到自己身边,图个踏实。

除此之外,因为多年兼办洋务的关系,袁世凯更兼署了外务部尚书一职。不仅如此,在他的保荐之下,其嫡系杨士骧由山东巡抚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确保了直隶和北洋仍在掌握之中。

这是不能再好的结果,庆、袁一系弹冠相庆自不在话下,而张之洞终于得以入枢,同样心花怒放。

人逢喜事,国亦逢喜事。此时已近农历十月初十,是每年一度的慈禧万寿大喜之日,来自各方的贺礼是少不了的。王公大臣、各地督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献礼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正当袁世凯苦心预备了两个月的重礼将要脱颖而出之际,却被盛宣怀一份不仅珍贵,而且雅致的寿礼盖过了风头,令他好不沮丧。

盛宣怀挖空心思不惜血本,当然不会只为了博太后一笑。于是慈禧笑过之后,远在上海的盛宣怀立即趁热打铁,以隔山打牛之势,意欲东山再起。

事实上盛宣怀部署得很早也很周密,其派在京中的陶兰泉早已把头绪理得清清楚楚,费尽心机走通了李莲英的路子。

盛宣怀和李莲英并不陌生,但只是认识而已,最多算是泛泛之交。盛宣怀有钱,李莲英爱钱,按说两人早该一拍即合才是。可问题是,李大总管为人谨慎,想送他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但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李莲英本名李进喜,生于1848年,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人,因家庭贫困,9岁即被送入宫当上小太监,师父是刘诚印。他有一个师兄很显赫,是慈禧早年最为宠信的安德海;另外还有一个师弟,则是他日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崔玉贵。

李进喜初入宫时,被派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16岁才调往长春宫懿贵妃(慈禧当时的封号)那里,因为善于梳头而受到懿贵妃的喜爱,但地位远在安德海之下。

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掌握大权,安德海因为在政变中立下大功而更加受宠,飞扬跋扈,好不得意,不料却于1869年因为秘密出京为慈禧办事,一路张扬,走到济南,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反了“太监不许擅自出京”的祖制为由,斩于闹市。丁宝桢因此名扬四海,李进喜则落下了更大的实惠:逐渐取代了安德海留下的位置,并被慈禧赐名李莲英。

有了安德海的前车之鉴,李莲英处事相当圆滑,对慈禧恭顺,对同事客气,对下属恩威并施,轻易不敢干预朝政,只以当好一个奴才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原则,渐渐就成了慈禧最为信赖的人。

苦心人天不负,1874年,李莲英被破格提拔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位通常需要进宫服务30年的资格,而此时李莲英年仅26岁,进宫才17年。5年之后,他升任储秀宫四品总管,再15年之后,李莲英登上了事业的巅峰:1894年,他被慈禧破例赏戴二品顶戴花翎——雍正皇帝曾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上限,清朝极为重视祖宗家法,而慈禧居然不拘一格,为李莲英破坏祖制,大概是读了龚自珍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缘故吧!

后来袁世凯通过阮忠枢认识了李莲英,不久赶上李公公生日,袁世凯立即备了一份礼金请阮忠枢送了去。礼金不多,只是按照他的身份及和李公公的交情该送的数字,完全是随行就市。

随着慈眷日浓,李莲英招权纳贿的事自然少不了,只不过他比诸葛亮还谨慎,比吕端更大事不糊涂,交情不到,信任度不够,任何人的钱他都不收;自觉没有把握办到的事,那钱就更不会收,绝无例外。不过像生日礼金这种小钱,在大清朝属于人之常情,不收反而显得装清高。李莲英虽是太监,毕竟也爱惜名声,不可能干这种不讲道理的事,所以袁世凯的钱他也就收了。

大清朝的人之常情很多,三节两寿之外,还有冰敬和炭敬,袁世凯则是只要日子到了,一律随大流,红包绝不会少,但也不会多,该送多少就送多少。这本是小事,难得的是袁世凯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几年下来,到日子就只管送,即使戊戌变法后,因为同情光绪皇帝而引发慈禧不满,老李风光不如以往,袁世凯也照送不误,而且比以往送得更多一些,却从不奢求见面,更没有求李公公办过一件事。这样日子久了,终于引起了李莲英的注意,心说这个袁慰庭一天到晚就知道送送送,而从来不求回报不提要求,这家伙到底图什么?

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有一天李莲英便托阮忠枢给袁世凯捎话,请他下次到北京出差的时候,抽空大家见个面。结果这次见面,袁世凯除了带着一份见面礼,依然没有具体的事情,开口就是:“只想跟公公交个朋友!”

久而久之,两个人真的成了极好的朋友,互相要帮什么忙,还不都是小事一桩?随着袁世凯地位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是因为交情到了,他反而会时常提醒李莲英要注意名声和影响,小心行得万年船。

一次李莲英推荐了几个子侄辈给他,请他给安插在北洋当差,袁世凯回绝说:“你无论需要多少钱,或者珍奇异物,我都唯命是从,只有这件事,万万不可。”看着李莲英的一脸惊愕,袁世凯接着说:“说起来你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我没有道理不帮忙。但是他们几个都太年轻,没有经验,投身官场只怕会得不偿失。况且人人都知道我俩的交情,何必因此贻人口实,甚至引火烧身?其实你随便给他们一点什么他们就很富裕了,还是要多考虑自己的名声啊!以后请你不要再给我推荐人,也不要这样强迫别人。”

类似的事后来还发生过几回,袁世凯都回绝了。李莲英倒也听得进劝,慢慢地对自家亲戚就严了起来。后来有一次曾毓隽被派担任李莲英家乡大城县的县令,行前特去拜访李总管,谦卑地表示:“以后总管家里有事,请尽管吩咐。”没想到总管大人很诚恳地说道:“老父台别这么说,我要重重拜托,如我家族人有什么不轨之行,你千万要严加管束,否则你我都会被参的!”曾毓隽上任之后,发现李家人都很规矩,不觉大大松了口气。

就这样李莲英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当然这并不会妨碍他的好事,只是收起钱来变得更加小心,为此李总管特意在钱庄银号开了很多户头,凡向他行贿者,如拿着现银求见,都会被他拒之门外,即使银票也不行——事实上,除了极熟者如奕劻、袁世凯的银票李莲英肯收之外,其他人都必须到银号办过户以求不露痕迹。比如曾国藩的女婿聂缉规,就是过户了9万两银子,走李莲英的门路,才得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这个肥缺。

陶兰泉在北京官场混了几年后,到了1907年初,才终于打听清楚李莲英的这些把戏,赶紧通知盛宣怀。盛宣怀心想虽报国无门,好在谋官有路,不禁大感安慰,立即依计行事。李莲英也不白拿他的钱,回赠了两支水烟袋,更宝贵的是,还传回来一句话:“盛某向来能办事,我们都知道。”

盛宣怀果然特别能办事,接下来奕劻的70岁大寿,他出手就是5000两银子,外加若干日本金币,礼物之重,就连见多识广的庆王爷都专门给他写了感谢信:“百拜承嘉,五中增感。”

有这样的鼓励,盛宫保自然再接再厉,不久后载振30岁寿辰,他又是一笔重金送去。奕劻父子俩都是认钱不认人的脾气,尤其可贵的是,两人还保存着“拿人手短”的传统美德,这样渐渐地,他们因袁世凯而对盛宣怀的坏印象就变了过来。

这一切袁世凯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愿挡人财路,所以当盛宣怀将被大用的舆论起时,他根本就没有表示任何不同意见,只是暗中活动以阻碍这个劲敌的进步。果然当朝廷正式任命盛为邮传部右侍郎之后,紧接着就有上谕下来,着盛宣怀暂不必过问邮传部的事务,而以商约大臣的身份留在上海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