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原鹿正肥:袁世凯的奋斗
10954100000025

第25章 盛宣怀怀璧其罪

回銮的火车已经由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派人预备好了,但他却因病不能前来,慈禧便另外交代了袁世凯一个任务,让他先到正定帮着料理一下,有不妥当的地方及时调整。

这是小事,而且火车在直隶境内,袁世凯早就去看过两次,心知预备得非常完美,一共有200多节车厢,光花车就有5辆,本来是太后、皇帝、皇后、大阿哥、瑾妃各一辆,因为大阿哥在开封被废了,多出的一辆就给了慈禧。这一切,袁世凯不仅都知道,而且深为满意。这次再去,无非是摆摆钦差大臣的架子,简单得很,到了那里,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事情全部落实好了。但他心情并不轻松,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因病留在上海的盛宣怀。

盛宣怀生于1844年,江苏常州人。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他17岁时随祖父母移居盐城亲戚家,其后来到武昌找父亲盛康。

此时盛康刚刚上任武昌盐法道不久,管理湖北盐务。湖北是淮北及四川两大产盐地的重要销售市场,两地的盐在此竞争异常激烈,整个市场被搞得混乱不堪。他为此正头疼呢,儿子却已经悄悄草拟了一个整合川淮盐业销售的建议,有条有理,非常务实可行,他又惊又喜,当即提交湖北当局,并得到了批准。盛宣怀由此在湖北官场与商场上搏出了一点名声。

可是盛宣怀的科运不佳,中秀才之后,一连四次乡试名落孙山,幸运的是,他遇见了李鸿章。

1870年,湖广总督李鸿章受命前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盛康有位朋友叫杨宗濂,在李鸿章幕府中颇受重用,盛康便请他把儿子推荐给李鸿章。李鸿章阅人无数,跟盛宣怀只聊了几句就看出此人才大如海,前途不可限量,当即委派他为营内文案兼营务处会办,跟随自己奔赴陕西,并让他负责淮军的后勤供应及营务事宜,其中就包括到沿海地区如上海、天津等地购买新式武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盛宣怀有了和各国洋行广泛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他悟性很高,又是实干家,很快就掌握了办洋务的规则和诀窍,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于是1872年,李鸿章筹备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时,便任命了盛宣怀为会办,总办为上海的大买办商人唐廷枢。这个阶段,因为几大总办、会办间矛盾重重,盛宣怀在招商局干得并不顺利,但他充分施展手腕,最后居然把唐廷枢排挤出局,自己当上了总办。

真正让大家对盛宣怀刮目相看的,是他买回了英国人强行修建的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最初是由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吴淞上海之间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上海港,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和上海办理联运。清政府对修铁路这种洋玩意忌讳得很,直接回绝了此提议。

1875年初,英商怡和洋行暗度陈仓,组织吴淞道路公司,声称修筑吴淞到上海间的马路,取得了清政府征购土地的许可,结果他们把马路修成了铁路,这就是吴淞铁路。1876年4月铁路全线完工,总长4.5公里,于7月1日正式营业。

当时因为有“铁路破坏风水”一类的传说,民众的反对很强烈,清政府对英国人的阳奉阴违同样相当气愤,从一开始就要求对方拆除,英方却以吴淞属于英国租界为由拒绝,事情僵在了这里。

过了不久,火车轧死了一个过路行人,民众的不满情绪爆发,眼看两江及上海地方当局无力解决,朝廷只好让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会同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和洋人交涉,李鸿章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盛宣怀与朱其昂。

盛宣怀、朱其昂与上海道台冯俊光和英商同样僵持不下,后来是盛宣怀提出按照铁路建筑成本,由清政府买下这条铁路,英方才有所动心,表示可以考虑。盛宣怀唯恐夜长梦多,派了几十个人化装成老百姓,深夜里把铁路的铁轨拆毁了不少,英国人这才妥协,最后是上海政府花了28.5万两银子把铁路买了回来。

铁路买回来后,李鸿章和沈葆桢产生了分歧,沈总督主张拆毁铁路,认为若不拆除,会显得英国人是对的,面子上不好看;李鸿章则认为铁路是个好东西,应该保留。最后两人达成妥协,决定采纳盛宣怀的意见:铁路拆而不毁,运往其它地方使用。谁知沈葆桢只是给李鸿章面子,铁轨、枕木等后来被运到了台湾,放在海边任其自然毁坏掉,等于清廷20多万银子只买回一堆废铁烂木头。

不过从讲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事不能用钱来衡量。事实上,只花20多万银子就解决了天大的难题,使得盛宣怀在朝廷上下声誉鹊起,李鸿章更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从此盛宣怀就跟随李鸿章办理洋务和外交,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更是以“精明稳练”、“智虑周详”、“洞悉症结”、“刚柔得中”等评语,力保他当上了天津海关道。

盛宣怀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把洋务办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截至1896年,他的成绩单上有如此之多的第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轮船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修筑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芦汉铁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再往后,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并被任命为第一任会长……

但是在1896年,盛宣怀和李鸿章的关系出现了闲隙。这一年,掌控着大清朝轮船、电报、矿务、纺织四大洋务企业的盛宣怀被朝廷任命为太常寺少卿,并赋予专折奏事权。兴奋之下,他上了一道奏折——《条陈自强大计折》,说得头头是道,却被正坐冷板凳的李鸿章兜头泼下一盆冷水:“盛杏荪(盛宣怀字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做高官,官既未操左券,事又无从着手。”盛宣怀为此很是伤感,抱怨道:“……事合肥(代指李鸿章)三十年,从不争牌子,合肥亦抑之使不得进。同患难而不能效指臂之力,可长太息也。”“湘乡(曾国藩)用人,唯恐不能尽其用,绝无所以限制之心;合肥用人,唯恐功为人居。”

虽然如此,两人关系并未破裂,只是李鸿章既已因甲午战争失势,盛宣怀的仇家们开始蠢蠢欲动也是自然之理,所以一时间弹劾四起,危机四伏。恩师已经靠不住,盛宣怀必须寻找另一座靠山,恰在此时,张之洞盯上了他。

张之洞清流出身,喜欢的是发议论,对于只懂得实干的人本不太看得上眼,尤其盛宣怀不仅特别实干,还颇具贪腐之名,更为张之洞不齿。但是张之洞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他于1889年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时,一大任务就是要兴办洋务。

这其实是朝廷的有意扶植,欲以资望兼具的张之洞抗衡一枝独大的李鸿章之淮系势力。奈何张之洞擅长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要让他干实事不免有点强人所难,结果把个标志性企业汉阳铁厂搞得生不如死,张探花虽不至于痛不欲生,但尴尬肯定是免不了的。于是他就打上了盛宣怀的主意。为了拉拢盛宣怀,张之洞煞费苦心,不仅把他请到武汉好吃好喝,连美人计都用上了,最后两人达成了如下交易:盛宣怀竭尽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张之洞则帮他摆平所有的弹劾,并保举他担任芦汉铁路督办大臣。通过这项交易,盛宣怀竟然逐渐垄断了全国的铁路与矿业,当真是个人物。

庚子之乱,盛宣怀穿针引线,积极促成了东南互保。等慈禧逃难西安,眼看北方一片荒凉,而南方则呈安定繁荣之象,这次回京途中,忍不住对荣禄说:“今日看来,盛宣怀真是不可少之人。”慈禧不仅跟荣禄这么说,在召见盛宣怀派来督办花车的陶兰泉时,详细询问盛宣怀所主持的工作之外,更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心。消息传出来,袁世凯就有了想法。

在袁世凯的心目中,比他年长15岁、被认为是李鸿章衣钵传人的盛宣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他们俩其实很早就认识,当袁世凯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盛宣怀就已经在李鸿章那里炙手可热,所以最初两人通信,袁世凯一向自称为“侄”,不过他升到了山东巡抚以后,称呼就变了,称对方为“杏公大哥宫保”(盛宣怀字杏荪,庚子之乱后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信后的署名则是“如小弟凯”,一下子就给自己长了一辈。

盛宣怀知道袁世凯和张謇之间的故事,对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并不奇怪,泰然处之。倒是袁世凯,从上任直隶总督那天开始,就觉得自己才是李鸿章真正的继承人,盛宣怀赖以起家的轮船、电报、铁路、纺织等事业,都是建立在北洋的基础之上,且一直受北洋的支配,现在自己成了北洋的当家人,盛宣怀理应像听命于李鸿章那样听命于自己才对,但这厮却一直毫无表示,袁世凯心里很有意见。

一年多以前,八国联军尚未攻到北京之时,慈禧曾连发三道上谕,召李鸿章进京议和,由两广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李鸿章迟迟不肯动身,反而让盛宣怀等一班僚属放出话来,说只当直隶总督而不兼北洋大臣,李中堂受不下这个委屈。慈禧急了,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一边骂李鸿章借机勒索,一边让荣禄把北洋大臣一职让了出来。由此可见,北洋大臣这个职位,是多么重要。

但是这个职位再重要,如果旗下的轮船、电报等洋务事业离心离德,那也不过是虚好看而已。所以袁世凯早已打定主意,迟早要动盛宣怀。现在一看,这老小子不仅交通宫禁,就连慈禧那一关似乎都要打通了,再不下手,等他真正枝繁叶茂起来,还不一定谁动谁呢!

可要动盛宣怀又谈何容易?袁世凯知道仅凭自己现在的力量,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必需结交新的盟友、寻找新的靠山。那么,该找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