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二十局改革发展纪实
人们只知道,十年前,中国“百万大裁军”中首当其冲的是17万铁道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一夜之间,铁道兵由军人变成职工。然而,有谁知道,在他们摘下领章、帽徽,脱下军装,告别军旗之后,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抉择,又铸造了怎样的辉煌业绩,并且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呢?
从记者采访铁道部第二十局——昔日的铁道兵第十师的征程中或可能找到答案。
残酷篇
1984年1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而又曾经使人迷茫的日子。这一天,17万铁道兵眼含热泪,肃立于猎猎军旗下,同时摘下了鲜红的领章、帽徽……
铁道兵第十师易名为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挺进古城咸阳安营扎寨。此时,适逢国家大幅度缩减基建投资规模,而全国基建项目又普遍实行工程招标,昨天还吃“军饷”的队伍,今天要靠自己到市场上找饭吃了。
当过铁道部长,并且一直关心这支队伍成长的万里委员长,在接见原铁道兵领导时告诫说:“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成就是死。”昔日横刀立马、驰骋沙场的铁二十局的将士们深知委员长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也的确严峻。铁二十局下辖5个工程处,10个直属处级单位,1.3万余人,脱下军装之后大半停工,每人每月只发几十元生活费,即使个别有零碎活的单位,也是干干停停。一个工程处的年产值也只有1000万元左右,个别才几百万元。全局负债累累,干部一筹莫展,工人更是急不择路。为了填肚子,为了生存,有的工人只好跑到农民包工队去当小工,苦头吃尽,收入极少。
工资发不出,肚子填不饱,何谈养家糊口?
职工家庭“烽烟”四起,没收到儿子汇款的老人骂儿子不孝,妻子疑心丈夫有外遇,闹离婚的、找上门来“问罪”的络绎不绝,讨债的、要求调出的摩肩接踵。队伍到了崩溃的边缘。
诱惑篇
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同情弱者。
铁二十局部署着一招自己救自己的棋。全局连续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爆炒”着一个主题:生存与发展。局长邢福海分析市场变化,畅谈发展战略;局党委书记简盛雨要求全局上下高唱《国际歌》,要用心灵和思想去唱,唱出力量,唱出与命运攸关的真谛!
一个“四面出击,找米下锅”的决策迅速付诸行动。一方面在上海、青岛、广州、西安、南通、兰州等全国重要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和20多个信息网点,跟踪信息,承揽工程;一方面发动全局干部工人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通信工具投石问路,搜罗信息。局、处、段三级领导每人带一个信息小组,多方出击,主动向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介绍情况,参加投标。经过努力,他们很快拿下了一批价值十几个亿的著名工程,初步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实力。“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组;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当年叶剑英元帅的亲笔题词,仍然是这支兵改工队伍的真实写照。
然而,铁二十局领导并没有陶醉。他们及时制定了“立足路内,面向全国,多种经营,加快发展”的战略;确立了“点生点,片生片,就地打滚,扩大市场”的麻雀战术,要求全局重质量求信誉,打阵地战、持久战,决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他们也没有被两条铁轨所局限,而是走出铁轨,走向市场,不断向“高精尖”技术攀登。如今已形成了大桥施工、高速路面制作、软土路基填筑、小桥涵拼装、新澳法隧道施工和高层建筑等特色专业,还在澳门承担了施工工程。
铁二十局重视企业形象是出了名的。局长邢福海反复强调企业人格化管理。他主张管理主要包括三大块:即领导班子人格化,选好党政一把手;生产经营人格化,干好工程项目,塑造好自身形象;管理人格化,培养人才不惜代价,提高全员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他们实施一种“滚雪球”战略,推行“线、点、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即局处78名领导干部按分工负责一条工作线;抓好一个联系点,包好一个工程项目。他们每年下基层的时间都占1/3以上,行政主管超过260天。
今年上半年,兰新复线施工进入攻坚阶段,为确保“9.19”按期铺通局管区,局长邢福海、党委书记简盛雨等局领导先后去兰新线现场办公,就地解决施工难题。
“龙头”舞起来,带动“龙身”,摆起“龙尾”,铁二十局犹如蛟龙入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中流。
辉煌篇
10年战果辉煌。铁二十局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水利工程、市政建设等一系列施工中捷报频传。记者大体作了番统计,10年来,他们创优质工程243项,国优、部优工程96项,各类样板工程63项,实现产值近30亿元。去年完成产值8.6亿元,5个工程处均突破亿元大关。
然而,铁二十局的领导们却说:“只要深化改革,产值、效益再翻几番也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不再是刚脱下军装时那支面对市场大海不知所措的队伍了,他们瞄准了更高的目标。
他们说,日本大成公司1.7万人,年产值上百亿元,而我们呢?
于是,“精局、强处、灵活项目部、弹性施工队”和加快发展“三产”的措施相继出台;三项制度改革、清产核资、股份制试点等,给企业注入了活力;成立10大公司,下放人、财、物大权,待遇向一线倾斜。一线工人月收入上千元不算稀罕,大批机关干部争下基层。
铁路施工是他们的强项。兵改工后,他们交付的第一条铁路线是陕西罕东线。在这条35公里的铁路施工中,他们采用滑模施工的文中沟大桥,建成了我国最高的空心桥墩;杜康沟高填路基,填补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空白;大秦铁路滦河特大桥施工,荣获国家金奖。
宝中铁路施工,该局以科技为“龙头”,独家实行技术承包,严格奖惩责任制。全线评出39个优质样板工程,铁二十局占了9个,居全线11家参加单位之首。
南昆线施工,27座2000米以上长大隧道施工,该局白土山隧道率先贯通。
兰新复线建设,该局提前42天载入竣工史册。
沪杭复线,实现了铁二十局“战上海,占上海,逐鹿华东”的战略构想。建成了全线质量最优,被称为“工艺品”的37号大桥。
逐鹿华东,一炮打响。一整套高技术的新工艺、新工法,为该局市场竞争助了威,良好的社会信誉促成了上海清浦水晶宫别墅群工程、中港合资上海东站不夜城工程。
绍兴、苏州、杭州等地,5个多亿的工程早已成了该局的盘中餐。许多著名工程发包单位希望与铁二十局合作……
今天铁二十局,已发展成为铁路、公路、能源、国防和城市建筑领域的现代化大型工程施工企业。这里有一组辉煌的数字:1984年,产值0.82亿元,1993年,8.6亿元,增长10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984年4669元,1993年45000元,又是增长了近10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比1984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
成就显赫。可铁二十局的决策者们却居安思危。因为他们是与死神握过手的勇士,透过耀眼的辉煌,冷眼审视市场,也审视明天!
(载1994年10月21日《劳动周报》)
评述
从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到1994年整整10年。10年一个圆轮,理应有个结论,有个评说。我们这支队伍充满着传奇色彩,当年的铁道兵,如今告别军旗,脱下军装闯市场,经历了什么,发展了什么,铸就了什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10年风雨,千山万水,无不令人感慨万端。如果说这支队伍刚脱军装时还很幼嫩,如今则日渐成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辉煌是属于我们的!
《生死大抉择》这篇通讯,真实地记录了这支兵改工队伍10年的风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