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088

第88章 兰新行

岁月匆匆。

素有国家二号重点铁路工程之称的兰新复线,屈指算来开工一年多了。这条全长1662公里,投资近40亿元,按常规需要8年建成,铁道部下达死命令2年建成的工程,其进展情况如何呢?1993年12月初,我随同铁二十局建工处党委书记李从夫,踏上西去的143次列车。当我们抵达山丹车站走下车来,西北高原刺骨的寒风把我们吹了个透心凉。

铁二十局建工处兰新复线项目部几位领导前来接站。当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来到项目部走进居室时,不禁一股暖流扑面而来。室内炉火正旺,热热乎乎,大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可“老铁”们钻山沟架桥梁,从不休礼拜。天一亮大家就起来了,彼此互通情报,交流信息。

次日,在项目经理贾吉利引导下,李从夫及早已到达的财务科长王秀香,我们一行4人驱车前往查看工地。

这个处承建兰新复线东段芨岭至东明段施工任务,全长65公里。去年9月初接受任务后,迅速组织队伍上场,边安家边勘测,当月17日破土动工,这比全线开工日期向前提前了2天。

“时间就是生命”。由8年改为2年,意味着什么?兰新复线建设刻不容缓,在这里,一分一秒都十分珍贵!

上场1000余名筑路大军,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

当日历翻至1993年12月20日之际,历史记录的文字,令人吃惊,令人震撼:

——65公里线路,100万方路基土方量,3个月就拿下来了。获兰新复线东段成型路基检查评比第一名,被评为全线唯一的“样板段工程”。

——管区内所属105座结构物工程,今年7月已全部竣工。这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为全线铺轨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30日,管内尖山车站铺下全线第1组钢轨,提前半年拉开了全线正式铺轨的序幕。

——12月20日,全线65公里率先拉通,独峰顶至红石泉、小青阳至尖山2个区间达到交付运营程度。

他们的建设速度,使“老铁路”和专家们大为震惊,在当地老百姓那里,被当作“神话”广为传诵。

英雄的筑路大军,用心血谱写着时代的新篇章,创下了共和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奇迹!

“这座2孔7米箱形桥,是兰新复线建设指挥部树立的‘样板工程桥’。”

“走,下去看看”。

李从夫边说边让司机李新合停车,并第一个下车,大步流星地向中桥走去。

李从夫这些年把心血和汗水全洒在工地上。领导班子有矛盾,他去调解;工程上不去,他去督战;施工任务紧,他甩开膀子与工人赛着干。如今,他这是第三次踏上这片黄土地了。只见他头戴一顶“施工帽”,着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迎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和嗖嗖的西北风,迈着军人般稳健的步伐,正径直走向大桥。看得出,这位铁二十局建工处的“首脑”人物,对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满意与希望。

我们离开样板桥,来到复线路基样板段。举目东望,这条用黄土夯筑的长城,沿龙首山南麓逶迤起伏,与兰新铁路并行的复线路基,棱角分明,点面线体标准规范,犹如用几何图形独具匠心雕琢的精美工艺品。那一排排轨枕,平静地横卧在宽阔的路基上,给千里河西走廊增添了新的姿彩。

铁二十局建工处的领导和职工,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项目经理贾吉利,人称“拼命三郎”。这位个头不高的山东“大汉”,干工程从不服输。自1989年以来,他负责的青岛石老人开发区湛流路工程,旗开得胜,当年工程当年完,63人苦战1年,给处里上缴利润上百万元。济青高速公路路基土方施工,以速度快质量好著称,被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称为“打出了铁军的威风”。在兰新复线施工中,他荣升为副处长,带领职工日夜鏖战,扬威兰新线,一路上打着“帅”字旗。

副项目经理田浩运、刘贤文,党委书记刘先茂,都是组建兰新项目部时从机关精选的强将。上场后,他们分工负责,各抓一段。每天天不亮起床,星星不出齐不回来,大干时就住在工地,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9月,独峰顶至红石泉区间改线施工,刘先茂与技术科长陈远文一直“泡”在工地上,过度的疲劳使他昏了过去,并住进医院,他醒来后拔掉输液的针管,叫来一辆车又去了工地。10月3日,当同时合龙4个龙口一次性成功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处长郭文山、党委书记李从夫,频频来兰新解疑释难,处总工程师王端云在这里一蹲就是半年。兰新复线建设工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贾吉利边走边说,队伍上场第一仗是填筑路基。这是一场恶仗、硬仗。因为一开工就遇上河西走廊狂沙弥漫,天寒地冻的冬天。这里冬季长达160天左右,气温在零下20多度,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在这样异常寒冷的冬季施工,别说国内,就是国外也没有先例。

这个先例被他们打破了!

冰天雪地、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摆开了决战的战场,吹响了铁路大会战的进军号角!

机械队实行“三班倒”、24小时作业,人停机不停,昼夜施工。尽管有“四皮”保驾,可还是冻得直打颤。工友们冻得又流鼻涕又抹泪,但没有一个叫苦的。面对这种情景,项目部领导说:“你们流泪,我们的心在流血,可我们不能下达停机的命令,因为我们是一分一秒也耽误不起啊!”

我们继续东行,沿路看到上碴整道的,捣固路基道碴的,锚固钢轨的,人人数神抖擞,个个挥臂大干。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大沙河中桥,见几名职工正在桥面上焊接桥栏,便走了过去。负责线路结构物施工的四队队长赵成宝介绍说:“这座桥去年12月7日动工,当时大地冻得铁板一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开冻层,开挖桥墩基坑。浇注混凝土时,因天气寒冷结冰,我们垒石支锅,一锅一锅炒沙子,架起大油桶烧开水拌合,搭支帐篷,利用塑料纸、草袋子保温。职工们手冻肿了,裂开了道道血口子,钻心地痛,有的还患上感冒,可为了保工期赶进度,谁也没吭声,也没提出休息。”

下午2点,我们到达芨岭站。大家边走边看,走走停停。65公里线路,整整用了6个小时。

在兰新复线工地返程路上,我不禁感慨万千:不正是这支英雄的队伍,用自己一双粗大的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险阻,难苦鏖战,才使祖国万里山河铺上了铁路网吗?千里河西走廊,巍巍祁连山下,不正是他们铁马金戈,激战沙场,创造出了这史无前例而又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吗?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载1994年2月《大路文学》)

评述

《兰新行》,记下了作者在兰新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

自《兰新行》这篇通讯外,作者忙里偷闲写了一大批稿子,主要有:消息《兰新复线芨(岭)东(明)段全线铺通》,分别载1993年12月25日一版《张掖报》,1993年12月31日三版《经济日报》,1994年1月4日二版《陕西建筑报》,1994年1月6日二版《陕西工人报》,1994年1月15日一版《咸阳报》;消息《兰新复线芨(岭)尖(山)段开通运营》,分别载1994年1月10日二版《中国青年报》,1994年1月15日二版《人民日报》;消息《铁二十局建工处兰新复线建设项目部获殊荣》,载1994年1月8日一版《咸阳报》;消息《铁二十局建工处荣膺“火车头奖杯”》,分别载1994年1月8日二版《陕西工人报》,1994年2月3日二版《中国青年报》。通讯《噩耗传来……》,载1994年1月13日二版《陕西工人报》,1994年1月22日二版《咸阳报》;通讯《兰新线上“守门员”》,载1994年2月26日二版《陕西工人报》;通讯《公而忘私的工地炊事员》,载1994年3月1日三版《陕西建筑报》;通讯《兰新复线筑路歌》,载1994年5月4日三版《中国铁道建筑报》;通讯《青春之歌壮兰新》,载1994年5月7日二版头条《人民铁道报》,1994年6月18日二版《陕西日报》,1994年6月28日《陕西工人报》;通讯《葛秀新:“不孝”之子好男儿》,载1994年6月18日《人民铁道》报头版报眼“繁星谱”栏目;通讯《工地初露尖尖角》,载1994年第3期《中国铁筑道管理》杂志。

一趟兰新之行,短短几天,采写的消息、通讯稿件,先后在全国主流媒体及省部级媒体发表了21篇,发表时间从1993年12月25日至1994年6月28日,整整持续了6个月。

同时,作者采写的通讯《青春之歌壮兰新》,由《陕西日报》推荐,在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济经日报》、《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杂志社九家新闻媒体共同发起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者风采》新闻报道(常林杯)佳作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铁道建筑报》“筑路青年的风采”征文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