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二十局建工处渭河电厂护堤工程的报告
二十局建工处承建的咸阳渭河电厂扩建护堤工程,为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投资1300万元,工期7个月。
在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施工中,二十局建工处参战干部职工在这里一展铁军风采。他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抓住整个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如果把施工管理比作一条长长的链条,那么,对人的管理就是整个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二十局建工处在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施工中,在管理职工问题上,赏罚严明,效果显著。
渭河电厂水源地护堤工程,在陕西省30个建设项目中名列榜首,备受人们关注。在奔流不息的渭河水中填筑一条3公里长的主堤,垒砌41个雁翅坝,土石方量分别为33.6和15.8万立方米。这些要在7个月内,即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工,否则,渭河电厂扩建工程施工将会泡汤。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硬仗、恶仗,也是一场举足轻重的政治仗!
怎样才能决战决胜?该工程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们把至胜的法宝投向上场的600名职工身上。
1989年12月20日,在渭河电厂护堤工程开工典礼大会上,二十局建工处副处长、项目经理董学彬慷慨激昂:“渭河之战,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在队伍管理上决不搞什么‘自由市场’,一律实行目标管理,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人人都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工作和生活,有功者奖、违纪者罚!”
有人做过统计,工程开工至今,条条框框制定了几百条,方方面面,应有尽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章法定出来后,没想到开刀试问的竟是3名干部。一是机械化施工公司的1名领导,施工组织能力偏低,盲目性大,又不听招呼,被撤换下来。另2名是队干部,渭河电厂护堤工作具有抢险性质,保住工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经理部研究决定元旦、春节期间不放假,可他们置若罔闻,私自回家,结果撞了“红灯”。
项目部副经理张书玉说,我们抓落实就突出3个字:严、稳、狠。对每一个职工要求严格,对每一个问题处理稳妥,看准了就狠抓狠管,及时果断,立竿见影,讲求实效。
4月,在搬运片石施工中,有一个工程队违反不准用机械操作的规定,动用推土机推石头。那个工程队当场受到严厉批评,并责令返工。
在开始摆放铁丝笼时,二队部分职工认为是粗活,将石头装进笼子里就行了,没按技术要求施工。被罚款和通报批评,责令加班修正。值得一提的是该队从此强化质量意识,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工程质量一路领先。
启动职工积极性的一把钥匙
良好的企业效益,合理的工资分配,是每个施工企业以及这个企业里的职工所期盼的。
这,在二十局建工处渭河电厂护堤工程项目部成为现实。
该项目部财务室主任董拴良说: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投资1300万元,上场597人,1至6月完成全部投资999.8万元,基中建安878.3万元,实现利润191.9万元,产值利润率23.6%,人均创利321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万元。按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八六”预算定额,需用工天21.5万个,实用工天9.4万个,综合完成定额水平率达228%。铁道部和总公司有关领导多次赞誉这个工点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出效益、出经验的样板工程。
工人笑了,干部笑了,上级也笑了,可在当初又有谁能笑得出来呢?
上场施工队伍来自两个段级单位,职工分几个层次,有曾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担负房建施工任务的“冒尖户”,有连年亏损职工工资开不出来的“困难户”,还有因无米之炊而息工回家的“救济户”。当时职工议论的热点有两条:一是整体效益问题。玩水如玩虎,贵有伏虎人,偌若稀里糊涂,担心会被老虎“吃掉”。二是工资分配问题。职工最怕打乱仗,担心干多干少一个样;担心工资不兑现,分配不公平,少数人说了算。
职工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程度不同地体验过了。如今,不赶紧把“包袱”卸下来,真会把他们压垮的。
项目经理部指导思想明确:增加分配透明度,工资按时兑现!
——开展“两保、四挂、五核算”活动。其主要内容是:保利润指标,保上交费用;产值、工期、质量、安全四挂钩;工、料、机、运、管五核算。
——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将工程施工项目按预算单价,扣除应上交费用及利润指标后逐级分包到个人,同时取消队级核算机构,统一由项目经理部财务室进行核算。
——工资发放。依据月完成验工计价工程数量,乘以“百含”系数,即为当月发放工资总额,并确保及时兑现,按时发放。
——建立工资积累,实行“百含”预留。本着“按劳分配,合理调节,以丰补欠,稳步增长”的原则,为克服“本位主义”和“分光吃光”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后劲,对所属单位当月计取的工资总额预留10%至15%作为效益工资。其标准是:单位人均工资为180元不预留,180元至220元预留10%,220至250元预留15%,250元以上全部预留。1至6月共预留工资为9.7万元,在该处首次实现了百含工资包干节余。
财务室的3名同志,整天忙得团团转。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打的是石头仗,片石需用量达15.8万立方米。为吸引片石运输,确保工期按时完成,采取了当天结算料款的办法,财务室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几倍。他们白天忙于筹措资金,复核料单,办理结算手续,晚上忙着编制凭证和账务处理,每天的工作时间不下15个小时。问起感受,他们回答得那样爽快:“职工气顺,单位效益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铸造“工艺品”的能工巧匠
“这哪里是堆码的石头,简直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陈嘉珍巡视工地后感慨地说。
这是对工程施工管理者的赞誉,也是对广大职工劳动价值的肯定!
俗话说,水火无情。渭河之战胜负难测,事关重大。二十局局长孔庆云将标书递给建工处副处长董学彬时,只说了12个字:“准备接受表彰,准备接受处分!”处长郭文山,党委书记李从夫、副处长董学彬当场向局领导表态:“我们把乌纱帽拴在裤腰带上,拼了!”
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按渭河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是一项控制施工时机的工程。工程施工的最佳时机是每年冬季的枯水期,而枯水期具有不确定性,时长时短,又是冬季水中作业,稍有疏忽,就会错过时机,延误工期,形势十分严峻!
分析表明,控制工期的关键有两条,一是近16万方石料供应问题,二是施工方案的确立。经调查与此项工程同时开工的附近还有3家,均需大量石方。而拉运片石最近的料场也是60公里开处,还得在短期内完成,难度相当大。
这一关闯过来了。他们竟然神奇般地调动了附近6个县2个市3个部队的运力,拉运片石的车队昼夜不停地涌向工地,高峰期日进车700辆,日进片石3700多立方米。工地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随到随收,当场结账。同时周密安排拉运片石一次到位,减少了二次倒运,争取了宝贵时间。
工程设计时间为1989年3月,历经汛期雨水冲刷,河岸线北移136米,主流区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设计2.9公里长主堤在水中只200米,现变为2000多米在主河道位置,测量水深,大部地段为3.8米。这些因素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风险!按设计单位要求,3月“桃花水”下来之前主堤第一层必须填筑完工,5月汛期到来之前2层铁丝笼以下石方施工完工,6月底摆放完第3层铁丝笼,以抢在洪水前头。否则将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在对渭河反复实地考察和测算后,经与设计建设单位商定,在主堤填筑上,变原分段填筑为强行通过,一次成形;在第一层铁丝笼摆放上,变水中作业为陆地作业,采取先填筑土方露出水面,再开挖至标高位置,然后摆放铁丝笼的施工方法。
实践证明,此项方案的确立,对加速施工进度,降低物质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0年1月13日,填筑主堤的攻坚战役打响了。
担负土方施工任务的处机械化施工公司,在局机械化公司紧密配合下,顶风冒雪,日夜奋战,堤坝在一米一米地向前延伸。与此同时,散抛片石和第一层铁丝笼的摆放也向前推进着。
为减缓急流对主堤的冲刷,生产调度室向三队下达了围堰截流的任务。共青团员余永川一马当先,挑选了7名水性好、体质强的棒小伙子组成了水中特级作业队。他们在刺骨浑浊的渭水中奋战了整整40个日夜,被人们誉为渭河工地上的“八勇士”。
2月28日,主堤填筑比原计划提前10天合龙!
5月23日,两层铁丝笼摆放比原计划前8天完工!
数月来,职工们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搬石头,抱石头,装石头,垒石头,有的小伙子晚上做梦抱着的也是石头。在他们精心摆放下,到6月中旬,1、2、3层铁丝笼层次分明地坐落在41个雁翅坝上,垂直、牢固、密实、平稳。
有人作过统计,从2月到7月,石方施工人员每人每天抱3方石头,折合里程16公里,5个月就是2400公里,等于抱着石头从西安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返回西安。
7月初,陕西境内暴雨成灾,渭河洪水流量每秒2500立方米,达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而大堤在特大洪水袭击下巍然屹立,稳如泰山!
架起通向心灵深处的一座桥梁
这是一个谜。
冰天雪地,寒气逼人。职工们赤着脚在烂泥滩里抱石头,干一天活下来都成了“泥人”;跳进刺骨的河水中打桩围堰,爬上岸,就瘫倒在工地上;烈日炎炎,室外温度高达50多度,他们抱起一块石头就像抱着一个火炉;汽车司机在闷热的驾驶室里,每天作业10多个小时,屁股都烫起了水泡。担负渭河电厂扩建护堤工程施工的二十局建工处的职工们,莫非在玩命?
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里让我们先看看项目总指挥长董学彬。他始终处在矛盾和问题的漩涡之中,日理万机,运筹帷幄,担子沉重。属于抢险性质的护堤工程,如果在某一点上有疏漏,就会招来前功尽弃、付水东流之祸。7个月来,这里天天处于“戒备”状态,使得他周身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一旦遇到情况,他总是全力以赴,豁出命来干。
7月初,接连几场大暴雨,渭河水位一下子上涨了2米多,他在工地上组织抗洪抢险,3天3夜没合眼。7月7日他回来刚躺在床上,又接到驻地政府抗洪抢险的指令,他二话没说,带上一支150人组成的突击队,火速赶到现场。抗洪抢险的任务出色地完成了,他也累倒了。
项目副经理甘青松、张书玉,堪称董经理的左膀右臂,一个负责计划经营,一个负责施工生产,各自独当一面。自去年12月中旬开工以来,他们部署实施了4次攻坚战役,仗仗都获胜。工期一再提前,项目施工的主动权也越握越牢。
常年艰苦流动的野外施工生活,使得张书玉这个敦敦实实的男子汉胃病缠身,一犯病绞心疼,吃不下睡不着,可他捂着肚子也非得上工地。一天,妻子再也忍不住了,流着眼泪拉着他不让走,哀求他去医院治病。可老张冲妻子一笑,拍一下宽厚的胸脯,满不在乎地说:“俺中,你就放心吧。”
机械化施工公司党委书记郝润年,一手抓上场机械车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运输施工生产。护堤大坝是随着铁丝笼的高度分层加高的,石方、土方同步进行,交叉配套施工,机械施工干扰很大。郝书记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动员组织职工抢时间、保工期、加班加点地干,截至7月15日,近4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已告完成,为整个工程项目如期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队党支部书记强双林,和工人一块赛着抱石头,从来没服过输。从今年1月至7月,三队有6次奉命抗洪抢险,不论是白天,还是在夜晚,他都在现场带头干,适时进行现场宣传鼓动工作,职工口服心服。
被职工誉为“知心人”的机械队党支部书记王新献,创造了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察法”:上班看干劲,平时看情绪,接受任务看态度,困难面前看表现。职工情绪微妙的变化,他都能观察到、了解到,然后入情入理地及时做工作。7个月来,他给队里每个职工谈心都在3次以上,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上百个,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职工的心坎上。
在这里,干部与工人,党员与群众的汗流在一起,心跳在一起,是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汇集成一股无坚不摧、滚滚向前的洪流,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威武雄壮的渭河壮歌!
(载《十年沧桑风雨路》)
评述
渭河电厂护堤工程,是二十局建工处干得相当漂亮的著名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0年7月,在渭河电厂护堤工程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作者去工地采访报道。渭河滩上,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室外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当时工程已接近尾声,正处在冲刺阶段,工人们挥臂大干,作者“玩命”地采访,“玩命”地写作。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工棚里写稿时,因天气炎热,就光着膀子,只穿着条短裤,头上搭一块湿毛巾,热得实在受不了,就把脚伸进水盆里。就这样写呀写,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自己。后来还是顶不住中暑了,身体一下子虚脱起来,头晕目眩,浑身无力,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一口饭也不想吃,作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三天勉强吃了大半个馒头。炊事员看到他痛苦不堪的样子,特意炒了一盘鸡蛋大葱,还熬了绿豆稀饭,可他还是吃不下去。可以这么说,这是作者有生以来一次最难忘,也是最艰苦的一次采访!
正当作者拼命地采写之际,他妻子捎来口信,说儿子患病住院了,让他赶紧回去。工地离咸阳虽不算远,只几十分钟就可到达,可他最终还是没回去。作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写完死在这里也不离开半步!他硬是顶着、撑着,直到坚持写完了稿子,这才如释重负,急忙赶往咸阳局医院看儿子。
这次采访主要写了“渭河壮歌”这篇通讯,《铁道工程报》于1990年8月15日、8月22日、8月29日分三次连续在一版发表。另外还写了《渭河工地奉献曲》的通讯,在《铁道工程报》1990年8月8日二版发表。消息《渭河电厂护堤工程竣工》,《工人日报》1990年8月7日一版发表,《人民日报》1990年8月9日二版发表,《人民铁道》报1990年8月10日一版发表,《陕西建筑报》1990年8月21日一版发表,《铁道工程报》1990年10月6日二版发表;消息《渭河电厂护堤遭受洪水袭击,二十局建工处奋力抢险救灾》,《咸阳报》1990年7月18日一版配图片发表;消息《铁二十局建工处效益工资预留,企业后劲增强》,《陕西日报》1990年10月17日二版发表。
《渭河壮歌》这篇事件通讯,是继《一群倔强的男子汉》不久采写的,从主题的提炼到标题的制作,从人物的挖掘到细节的描写,从力度到深度,都是一大进步,一个质的飞跃!两篇通讯明显不同,读来感受大不一样。从时间上看,《一群倔强的男子汉》见报为1990年1月16日,《渭河壮歌》见报为1990年8月15日,短短7个月时间,为什么两篇通讯差别这么大呢?作者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作者打心眼喜爱新闻报道工作,理想信念坚定,从不动摇,认定要走这条道,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压倒一切的胆略和勇气,勇往直前,志在必胜!采写稿子的欲望相当强烈,往好处写,往深处挖是作者梦寐以求的,时刻都想着尽快尽早地成长起来。
第二,采写这篇稿子作者是吃了大苦的,是拼了命换来的,是进入“忘我”的境界所为的,是用汗、用心、用血铸就的,是付出了超人的代价才成功的。当时作者离开工地的理由很多,也很充分,倘若意志不坚定,稍一犹豫就回去了。可是,作者始终没有回去,硬撑着坚持下来了。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颗成果呀!
第三,采访深入,掌握素材多,写起来则游刃有余,有声有色。每当学生考试之前,老师就讲“若要取一杯水,必须备一桶水”的道理。意思是说学习要扎实,要刻苦,复习的面要宽泛,不可偏废,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若此,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学习与考试如此,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