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5月29日载:“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4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培育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曾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中艰苦奋战过的中铁二十局集团,这次又上青藏高原,在世界第一高隧(4905米)创造了新的业绩,铸就了‘以人为本,科技攻关,注重环保,争创国优’的风火山精神。”
宜万铁路虽不如青藏铁路那么举世瞩目,有那么多的世界性难题。但宜万铁路却有着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和困苦。仅以二十局集团担负的施工路段为例:
其一,隧道施工集艰、难、险之大成。如别岩槽隧道,有大溶洞,有暗河流,有大断层,有高浓度瓦斯,“冒水、冒泥、冒气、冒油、冒火、冒顶”,可谓“五毒俱全”,应有尽有。“东看宜昌桥,西看别岩槽”,全线闻名。二十局集团在这里召开隧道施工现场会,特邀请我国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王梦恕等隧道专家参加会诊,他们也倍感惊讶,对隧道施工方案各抒己见,各执一词。难怪乎,宜万铁路施工之难度派生出“超三昆(成昆、南昆、内昆)、赛两宝(宝成、宝天)”之称。
其二,双流特大桥高墩、大跨、悬灌、连续梁施工为目前国内同等结构类型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这在二十局集团和国内桥梁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
其三,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别岩槽隧道中的“隧中桥”。隧道出口掘进DK406 422处,掌子面突然爆开,出现长28米、宽12米、高30米的大溶腔,水深达9米之多,水流量每小时高达21.6万立方米,稳定后水流量为3.6万立方米。无奈,只好在这里架起一座桥梁,让火车从桥上通过。水在桥下流,火车桥上过,这——就是别岩槽隧道!
如此隧道里面架桥梁,在我国隧道施工历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迹,一大奇观!
伟大的事业,必然孕育伟大的精神,也必然铸就伟大的建设者!在宜万铁路建设工地采访,时时被建设者们挑战艰险、科技攻关、严谨务实、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染、所感动。
镜头一,张文峰,二十局集团公司宜万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他年富力强,激情四射,说起宜万铁路头头是道,胸有成竹。他说:宜万铁路高标准、高科技、高质量、高风险、高成本、但又是低标价。有风险,有挑战,也有机遇。他形象地把干好宜万铁路比作一艘大轮船,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定能乘风破浪,直取彼岸!
镜头二,张永武,集团公司宜万指副指挥长。他原是集团公司运输处副处长,后去宝天,再到宜万。他快人快语,处事果断、干练。他心系工地,心系职工,别岩槽隧道突水抢险,他在隧道里蹲了整整46天。
镜头三,田荣,集团公司宜万指高级工程师。从南昆到内昆,从渝怀到宜万,风风雨雨,一路走来,阵阵离不开“老将”田高工。人称田高工是“瓦斯隧道的克星”,只要他在现场,大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就是田高工,这就是职工心目中的田高工。
镜头四,史粮逢,双流特大桥桥梁队队长。史队长33岁,双流特大桥给了他一个新舞台,他以大桥为己任,视大桥为生命,大桥施工进度快,质量优,扬威全线。眼前那高耸入云的根根墩柱,是他带领全队职工拼搏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最好的见证。
镜头五,魏守华,双流特大桥桥梁队书记。魏书记是一名老政工,原在六公司机关宣传部工作,后下到基层,从洛湛到宜万,脚踏实地,爱岗敬业。他在尽好书记职责的同时,还提笔写稿,以新闻媒体的形式鼓舞职工,激励士气,报道大桥施工动态,宣传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例。他说为赶写一篇人物通讯,连熬了两个通宵,令我肃然起敬。
镜头六,田海龙,别岩槽隧道队队长。别岩槽隧道地质的特殊性,使田海龙名声大振。大家说田海龙拿下别岩槽,天底下什么样的隧道都不在话下。别岩槽隧道施工,历尽苦难,历尽风险,田海龙愈挫愈坚,志在必得,志在必胜。
镜头七,黄成国,别岩槽隧道队书记。黄成国与田海龙是一对新搭档,两人志同道合,并肩前行。隧道施工,黄书记跟班作业,不分白天和夜晚;建家建线,黄书记精心筹划,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了宜万线上一流的模范职工之家,树起了集团公司在外界的良好形象,成为集团公司在基层建设“职工之家”的一大亮点。
青藏铁路培育出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不也很适合宜万铁路吗?宜万人不是也正在挑战着隧道施工和桥梁施工的“极限”吗?宜万铁路建设者们的伟大壮举,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开拓创新和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不也正是“勇创一流”的最好注释吗?
从青藏铁路到宜万铁路,这是历史的必然,宜万铁路精神是青藏铁路精神的传承和光大。青藏铁路精神,风火山精神,宜万铁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永恒的,也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它必将激励二十局集团人勇攀高峰,勇争第一,勇往直前!
(载2005年7月14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这是一篇由宜万铁路引发的述评文章。
宜万铁路集艰、难、险于一身,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别岩槽隧道里的“隧中桥”。青藏铁路,二十局集团修建了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宜万铁路,二十局集团修建了“隧中桥”的别岩槽。二者虽不可等量齐观,但却异曲同工。感慨之余,作者便有了《从青藏铁路到宜万铁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