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93

第193章 后记

编完最后一篇文章,我知道我的这部新闻作品集即将出版了。

这部新闻作品集的问世,缘于诸多因素:一是对历史的一个交待。我从事新闻写作20年,其中在二十局集团党委宣传部工作13年。20年来,用稿剪贴本就有25本,在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发表作品2000多篇,200多万字,这部文集从中精选了193篇汇编而成(消息42篇,评论36篇,通讯89篇,调查报告11篇,理论文章9篇,散记6篇)。这193篇新闻作品,如实记录和再现了我们铁道兵第十师集体转业22年来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如实记录和再现了共和国这支特殊队伍的峥嵘岁月,苦辣酸甜;如实记录和再现了他们所经历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最终雄踞中国铁建系统“龙头”老大的位置,以及全局上下万众一心向着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目标进军的历史征程。二是对历史的一个回顾。这部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台播种机,是“铁军”形象的大展示,是对这支“铁军”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段不寻常历程的再回首、再宣传。从另一个角度说,这部文集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这支“铁军”的风雨历程和光辉业绩,讴歌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和英雄群体,堪称二十局集团和二十局集团人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历史是真实的,历史是不可忘记的!几十年来,我们这支英雄的队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实地把这段历程记录下来,并整理汇集成册,做永久性收藏,以供世代铭记和传承,其意义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三是感恩。出版这部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回报祖国和人民,回报军队和企业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全体职工对我的培育之恩。离开他们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事无成,一切无从谈起。我能把自己大半生为之奋斗而来的一点成果奉献出来,恭恭敬敬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并流传下去,从内心深处将感到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和自豪!

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因《水浒》而天下闻名的水泊梁山。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我是喝着“苦水”长大的。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全赶上了。父母亲生下我们兄妹四个,我排行老大,因小时候挨饿,小我两岁的弟弟不幸夭折了。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父母亲带着我去河北逃荒要饭的情景……

我上学赶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是“破四旧立四新”,批斗地、富、反、坏、右,斗来斗去村里搞两派,群众斗干部,群众斗群众。这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军队响应党中央“三支两军”的号召到农村“支左”。一天,我们村里浩浩荡荡地开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穿着军装,扎着武装带背着枪,好威武、好神气呀!从那一天起,我就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闹得很凶,教育战线也概莫能外,学校大都停课了,学生也被无情地卷了进去。我当时正读高小,本来高小读6年,结果上了7年才考初中。很幸运我考上了梁山一中(梁山县的名牌学校)。初中虽然上了两年,但这两年动荡不安,学校大搞“复课闹革命”,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讲突出政治,其实是学学停停,停停学学,不务正业。1969年考入高中部学习,又赶上“校办两厂”。

1970年底征兵工作开始了,我怀着一腔热血想当兵。接兵的是东北某部队的,一个排长、一个班长。他们就住在我们公社,因为学校在公社旁边,这使得我有机会接触他们。那阵子一心一意想当兵,上课也不安心,下课就往他们那里跑,时间长了彼此也就熟悉了。他们很喜欢我,特别想带我去部队。可是当时有一条硬性的政策规定,即不接收在校的学生。我记得那天他们带着接的新兵去县城集中,我执著地追到县城,抱着一线希望看能否带我走。可最终还是失望了,我为此曾伤心地哭了好几天。后来他们回部队还给我写来了信,鼓励我好好上学来年再当兵。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程垓学校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每月发4元钱的津贴,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拿国家发给的工资吧!民办教师待遇很优越,不光每月发津贴,而且大队上还按出满勤记工分。不久学校调整我担任一个初中班的班主任,主教语文课,每月工资一下子从4元增至7元。那时每月7元钱已经感到很满足、很富有了,我时常拿出点钱来接济我们村上的困难户;下雪了,我早早起床扫路,爬到生产队的牛棚上、队里“五保户”家的房顶上扫雪。那时就想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还有从小时候起就爱看电影《红日》、《烈火中永生》、《花木兰》、《一个水兵的故事》等,看书《红岩》、《烈火金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堪称是对我的启蒙教育。我政治上要求进步,一连向大队党支部写了3次《入党申请书》,大队党支部决定吸收我入党,并准备保送我上大学。《入党志愿书》填好后报送到公社党委批准,由于1972年12月入伍到了部队,我入党的事就被搁下来了,到部队后又重新开始的。

1972年12月我如愿以偿参了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行列。新兵训练是在陕西户县大王镇付村,因表现突出,新训期间还荣立了一个三等功。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在铁十师四十七团勤务连通信排,第二年即1974年调我去四十七团司令部管理股当文书。1976年9月,我被提拔为铁十师四十七团二营六连二排排长。当年,组织上安排我去四川营山接1977年的兵。新兵训练回部队后没去连队,组织上安排我在政治处宣传股助勤,主要负责连队的教育,具体是收集整理连队教育情况,编写政工简报。1978年调入铁道兵青藏铁路新管处任政治处付连职书记,以后任办公室秘书,组织股干事,客运队政治指导员,军务科副科长等职。1984年1月1日随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先后担任二十局建工处劳资科副科长、宣传科科长等职。1994年3月调任二十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98年主持宣传部工作,2001年1月担任二十局党委宣传部部长之职至今。

为夯实理论功底,多学一点知识,1984年兵改工后我就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投入学习,下决心补上大学这一课。我主张多学一点,多学几门。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交叉学习,齐头并进。从1985年至1994年,在岗位上苦苦学习了10年。1985年5月至1987年7月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毕业;1986年5月至1988年6月中国行政函授大学人事系人事管理专业学习毕业;1989年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学习毕业;1993年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专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1994年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政治专业学习毕业。1991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政工师,1996年10月获得新闻记者职称,同年12月任高级政工师。先后担任《法制日报》、《人民铁道》报社《报林求索》特约记者;《咸阳报》、《劳动周报》记者,《西北建设报》记者,记者站站长;《中国铁道建筑报》、《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工人日报》社《新闻三昧》特约编委;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员等。

上学、教学,入伍后当战士、文书、排长、书记、秘书、干事、政治指导员、军务科副科长,在部队宣传股编写政工简报;铁道兵改工后当建工处劳资科副科长、宣传科长,二十局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平心而论,这当中要数我搞宣传工作的20年最为艰难,最为辛苦。别的不说,这20年,因工作性质和习惯养成,我简直淡化了节假日和礼拜天的概念,20年来,几乎天天晚上加班至深夜十一二点钟,办公室就是我的家,在办公室坐下来心里总有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也能写出许许多多的东西出来。久而久之,便习以为常了。可以这么说,这20年我一天当两天:一个正常人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5个工作日是40小时;我一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加上周六、周日是7个工作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是84个小时。

我20年目标始终如一,即以一个新闻记者的眼光去捕捉新闻事实,及时发现新闻,采写新闻,传播新闻。对内鼓舞士气,凝心聚力;对外展示形象,宣传企业。以一个新闻记者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新闻事业,对二十局集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典型人物从不放过,总是千方百计地、如实地把它记录下来,适时地宣传报道出去,不愿留下任何缺憾,即便自己加班加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期间,我还抓住时机采写了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一批社会新闻,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成效显著。

回顾征程,感慨万千。20年,是那么短暂,又是那么遥远。我20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从不停息,历尽千辛万苦,认准的目标一点都不动摇。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不管风吹浪打,不管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白骨精、黑骨精,不管遇到多么大的磨难,也都泰然处之,意志坚强,勇往直前,以至于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收获!说句心里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越来越热爱新闻宣传工作,并对她产生了无比深厚的感情,以至把她融化在我的血液之中,并视她为我生命的全部,我甚或甘愿为她奋不顾身,奋斗终生!

其实,我的经历同千千万万个共和国同龄人一样,是平平常常的,也是普普通通的。我只是想说我走到今天不容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我也离不开军队和企业,离不开党的教导,离不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培养、支持帮助和热情鼓励。在这里,我要由衷地道一声:谢谢!

出版这部文集,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铁道建筑报》报社总编辑朱海燕。当我真诚地恳请他给我这部文集作序时,他爽快地答应了。我把书稿送呈海燕,他在阅读书稿时作了部分修改,并对这部文集的出版给予具体指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令我十分感动。海燕是全国新闻界的名家、名人,也是我心中的偶像,学习的榜样,我一向十分敬重他。海燕能为我这部文集作序,当是我一生的荣耀和自豪!在此,特别向海燕同志深深致谢!

这部新闻作品集,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年辛勤劳动的智慧和结晶,也是我用20年的心血浇铸而成的。当然,更使我看重和不可忘怀的是,20年来,新闻界诸位前辈、老师、记者、编辑、朋友们,对我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才使得这些稿件能频频见诸报端,并变成了产品。借此机会,我真诚地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部新闻作品集收录的作品大都是近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新作,基本上是按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文中个别词句有所改动。1998年出版的《铁军情缘》一书中已收录的文章这次原则上不再收录,但考虑到历史的沿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延续性,这部文集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为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全方位的回望征程,以及考虑到便于新闻报道员掌握和了解新闻采写的全过程,故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都加了“点评”。诚然,由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妥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作者

2006年12月22日于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