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83

第183章 “三步走”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

东风吹来满眼春。2000年伊始,二十局相继召开了党委全会,职代会,工作会。三个会议爆炒着一个主题:飞马扬鞭,加快发展,两三年内,主要经济指标争取达到总公司系统中游水平。

新世纪开局之年第一个春节刚过,局“三会”讨论通过了两个足以改变中铁二十局前途命运的决定,即《关于实施“三步走”战略的决定》、《关于在全局职工中开展“实现三步走,人人做贡献”教育活动的决定》。“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争取2002年确保2003年企业综合实力达到总公司系统的中游水平;第二步,2005年前后进入总公司系统的先进行列;第三步,再用3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争取进入国家同行业的一流行列,把我局建设成为具有专业化、集团化、独立化和社会化特点的现代企业。局党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庄严承诺:如完不成目标任务,自动辞职,不需安排其他工作。

目标的确立,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坚定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外抢市场,内强管理,增产增收,创效创誉,努力提高全员素质,始终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三步走”战略已广为传诵,日益深入人心,并以此统揽全局,化作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内在动力,渗透到各项工作、各个岗位之中。

(二)

如果把“三步走”战略比作在物质上的一面旗帜,那么在精神上还需要有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不可分离,犹如一个人的双臂、双腿,相存相依,缺一不可。倘若我们就“三步走”抓三步走,只有主干没有支干,只有骨架没有肌体,只有主体没有灵魂,缺少了思想、信念和精神,“三步走”是难以走下去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倘若我们就企业文化抓企业文化,那么就失去主体和载体,失去方向和目标,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二者恰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实施“三步走”战略目标时,重视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局跨越式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实现“三步走”战略的核心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的含义有三:其一,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使企业权力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其二,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形成合理的领导体制、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严格的内部经济核算体系、体现效率和竞争的内部劳动人事制度等管理制度;其三,建立企业规章,使运行机制规范化,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中心,即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起点和归宿。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条件;(2)企业文化建设在培养人的工作中,把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放在第一位;(3)企业文化建设在培养人的价值观方面,注重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育员工热爱企业、为企业做奉献的团队精神,以这种精神推动企业生产和经营工作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4)企业文化建设重视职工参与管理的作用,提倡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以企为家”精神,开展职工为企业管理献计献策的“合理化建议”活动;(5)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人员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工人拿出三倍的干劲,干部首先要拿出十倍的干劲”,强调管理人员要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员工,同他们打成一片,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6)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充分发挥员工的长处,避其所短,用其所长,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帮助人树立信念、疏导心理、挖掘潜能、鼓舞士气、规范行为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精雕细刻”,既注重企业整体又不忽视个人特性;既注重行为一贯性养成,又不忽视对特殊时候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就是说,企业文化把培养企业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整体实力。

企业文化的根本性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注重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和启发人的潜能。在这样的企业中,每一个成员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种文化氛围的存在,在思想上归属这个企业,在行动上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尽心尽力,通力合作。

企业文化源于管理,又超越管理,是一次管理的革命,为企业由单一的管理模式走向综合的、全方位的管理打通道路,使企业管理更加合理,更加有力,更加充满生机。使企业管理由长官的行政命令的强制管理,变为全员职工的自觉行动,进而求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间最大限度的和谐。因此,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外引力和持久力,使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撑企业稳步前行。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第一次在我党的历史上系统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目标和任务,在我党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这在我们党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社会进入小康社会,我们正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军的时候,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目标现实地提到全党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具备这样几种意识:

第一,现代人意识。包括乐于接受新思想;准备接受企业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有计划,有知识,可信任等。

第二,企业意识。对企业的认同;明了企业性质、形势、任务和目标:培养企业思维,具有大局意识,大局观念;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追求卓越,实现自我。

第三,个体与群体互动意识。要讲究团结协作,群体互动的团队精神,要1+1>2,切莫1+1-2。坚决破除“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恶习。

第四,创新意识。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工作创新等。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出活力、出动力。

第五,竞争意识。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敢拼才能赢,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争第一就不是一个好领导,也不是一个好员工。

第六,机遇意识。什么是机遇?机遇是指在一定时势中出现的,能够为一定事物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时机、事件和环境等。其既有客观性,又有非确定的可变性和非常在的时限性。机遇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时来易失,赴机在速,久之不取,失之千里。坐等机遇,只能丧失机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面对机遇也会失之交臂。

第七,思想意识。江泽民“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做某一件事,你连想都没想到,又何谈成功呢?思路一变天地宽,思想观念的解放,必将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

第八,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就是要知道这个岗位、这道工序,这个环节在国家政治生活,在全局中,在整个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做好职权范围内的事。责任是一种精神状态,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意志和品格,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责任和权力是相联系的,权力愈大,责任愈大;责任又是一个舞台,一种机遇。

第九,惜时意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而一年的时光更是有限,实现“三步走”战略也只是短短几年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惜时的名句、格言,诸如明代学士文喜的《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原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这些名句、名言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极有教益。珍惜短暂的生命之光,奋力搏击,创造一个辉煌的天地,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载2001年8月30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这是一篇研讨“三步走”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

“三步走”是方向,是旗帜,也是目标。那么,实现“三步走”绝非易事,需要全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全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需要全员万众一心地为之奋斗,为之奉献。

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用企业文化理念武装起来的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可战胜的!

这篇文章围绕企业“三步走”这个主题,重点讲企业文化建设,讲如何以人为本,强调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具有时代之潮的新思想、新理念,旨在为企业大改革、大发展扫清思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