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步伐的迈进,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将在所难免。企业职工下岗,从客观上讲,是企业某些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生产经营面临诸多矛盾和困境所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企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特别是实行以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企业职工下岗,对企业来说是权宜之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职工而言,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也与社会待业人员有原则区别,它是在就业范围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与劳动力的一种暂时脱节。
分析职工下岗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从机关看,编制太专、太细,上下层层对口,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效率低下;从基层看,“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突出,上一个项目层层设项目部,几个处都往一条道上挤,机构重叠,富余人员多。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二是一些企业领导特别是项目经理综合素质较差,缺乏架驭市场的能力,目光短浅,等、靠、要思想严重,任务不饱满,效益低下,经营粗放,有些工程项目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甚至打了“第一枪”,再没有“第二枪”。三是一些单位控制不严,超定员、超需求,增加了一大批人。四是一部分职工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五是与劳动定额的升降、任务的增减和设备能力的变化有关。下岗人员的数量,往往是随着企业生产任务、经营方式、定编定员、服务领域诸方面的变化而定。无论怎么讲,随着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职工下岗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毋庸置疑,下岗人员是一种现实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财富。积极稳妥地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企业各级组织和领导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职责。
从我们企业实际出发,安排下岗职工应本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与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素质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相结合,采取各种措施,安排下岗职工,推进再就业工程。
第一,安排下岗职工的出路在于企业经济更快地发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于扩大经营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走高效率、低成本的道路。但这一切又依赖于企业以优化结构、优化人员、科学管理来实现。试想,如果一个工程处一年承揽和完成产值20至30亿元,工程任务饱满,活儿干不完,还能存在大批职工下岗吗?所以,利用广揽任务,扩大生产规模来解决职工下岗就业的问题,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出发点。
第二,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以建筑施工业为主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各种生产、生活或综合性服务行业,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界限,开辟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解放思想,取消限制,放宽政策。打破国有与集体的界线,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鼓励和动员下岗人员到集体企业去从事生产经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企业职工可停薪留职、租赁或承包商业饮食服务网点,等等。
第四,建立内部劳务市场。对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内部待业,在劳资人事部门挂牌待聘,头三个月可发工资100%,以后逐月递减10%直至50%生活费。待供需双方签订录用合同后,重新上岗。
第五,成立下岗职工培训中心。组织下岗职工集中培训,多学一手,多掌握一套先进的操作技术,使之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作为下岗职工,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积极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学习和掌握多种技能,使自己不断适应市场,适应新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才能。
编者按语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是引人“思考”。减员仅仅是改革中的一次“突围”,而分流才是改革的真正“长征”。
(载1998年3月28日《中国铁道建筑报》)
评述
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调整结构,减员分流,已成为国有企业不可逾越的一道门槛。那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企业的减员分流?企业为什么要减员分流?如何使被减下来人员重新再就业?被减人员如何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寻求新的就业门路,展示其自身价值?《关于减员分流问题的思考》,试图对此作一些有益的分析与探索。
1998年1月22日,《陕西工人报》以《关于减员分流的思考》为题也发表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