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018

第18章 自己养活自己的新思路:

硬件硬邦邦 软件响当当

二十局一处苏州项目部占稳华东市场

日前,二十局一处苏州项目部承建的南京市政建设“三年规划”的重点工程——南京城东干道跨线桥工程如期开工。该主桥长200米,宽35米,总投资2500万元,工期仅3个半月。这是该项目部实现自己“九五”发展规划的一个高昂奋进的序曲。

3年前,该项目部72名职工挺进华东市场,承建沪宁高速公路B2标3.08公里的施工任务。3年后,72人发展到242人,一个工点扩大到20多个,累计完成施工产值近2亿元,实现利润1500万元,其中上交资金450万元,添置设备500万元,购置周转材料110万元,建厂投资200万元,买地15亩和购买1500平方米住房202万元。

这个项目部进入市场后,注重长远建设和长远发展,冲破单一管理模式,破除等靠要、怕担风险的思想情绪,积极引导职工竞争市场,敢于向外延伸发展。他们优化项目部组织结构,大胆实施各种承包办法,精选民工劳务队伍,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疏通关系,尊重建设单位意见,守信用,重合同,创名牌。苏州市高管局、总工会等多次检查评比,该项目部均名列前茅,被建设单位称之为作风过硬,技术过硬,敢打硬仗的一支“铁军”。苏州市政府先后将新加坡工业园区316万美金厂房新建工程,沪宁高速公路B1标、A8-10标、A10-3标工程,苏州青小港、红星中、小桥工程、苏沪虹桥国际机场公路等工程项目,以议标形式奖给该项目部施工。为实现“立足华东,站稳江苏”的战略目标,该项目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一举揽下苏州公安局浒关驾驶员培训考验场,南京麒麟立交桥和南京新机场路工程,南京城东干道跨线桥等工程项目,使在建工程投资达1亿元以上。

“九五”期间,该项目部力争承揽4至6亿元的公路建设和1至2亿元的市政及其他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3.5亿元,实现利润1500万元(不含上交款);机械设备资产达到1300万元,投入资金300万元及个人集资建家属基地,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投入100万元兴办三产,解决职工家庭就业问题。

二十局一处之所以占领市场,扎根姑苏,秘诀有两条:

其一,硬件要硬。他们对在建的工程倍加珍惜,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质量与工期,做到干一项工程立一块牌子,创一方信誉,占一片市场。

其二,软件要响。市场如战场,要想独领风骚,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到广交朋友,以诚待人,以优取胜。

目前,这个项目部的领导和职工们,为实现自己亲手制定的宏伟蓝图,正紧锣密鼓,大干快上。他们坚信:好戏还在后头。

(载1996年9月14日《中国铁道建筑报》)

评述

这篇文章采访过程颇具偶然性。1996年8月中旬,作者与《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杨晓志、韩传荣去工地采访。第一站是宝成复线,第二站是南京。我们在宝成线采访后乘火车到达南京,刚刚住进宾馆,恰巧碰到当时一处的副处长刘代文。那天晚上刘代文与作者同住一个房间,了解了一些情况,因先前作者曾多次采访报道过他们,占有大量素材,文章主题确定之后,便一气呵成。

这则消息标题由主题、副题、引题三部分构成,三箭齐发,把该项目部的经营谋略、经营思路及成果准确而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铁道建筑报》头版头条。二十局《开路先锋报》发表的同时,还配发了作者写的评论,题目是《一条成功之路》,内容如下:

一条成功之路

找局长,找处长,还是找市场?怕风险,等靠要,还是主动出击,自我发展?一处苏州工程项目部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曾记得我们这支队伍兵改工时,万里委员长送给我们的一句话: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成就是死。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靠自己到市场上找任务,找饭吃,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建家立业,自我滚动发展,靠吃局里、处里大锅饭过日子是不现实的了。由此说来,作为企业效益源头的项目部,处于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项目部建设,实现项目部滚动发展,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但是,一些单位对此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有的在承揽上下功夫不够,寄望等、靠、要;有的揽上活不珍惜,搞短期行为;有的工程管理、队伍管理不尽如意,砸了自己的“饭碗”。如此种种,无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处苏州项目部的成功,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一,目标明确,观念更新;其二,转变机制,强化管理;其三,班子团结,责任心强;其四,有一个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其五,“软硬”兼施,以优取胜,以诚待人;其六,确保上交,致富职工,为职工群众办实事。

抓机遇,上台阶,加快实现项目部滚动发展,真正把效益搞上去,让职工富起来,不失为企业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