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有人说他是“拼命三郎”,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有人说他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人有一副热心肠;有人说他是干项目的“专家”、“帅才”,即使是低标价中标的工程,他也能干出高效益,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他是宋建忠,三公司副总经理兼崇遵高速公路九合同段项目经理。
宋建忠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秉性倔强,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很要强,天大的事也难不倒他。他表情近似冷酷,说起话来嗓门很大,且很冲,有时一句话能把你冲出一丈远。熟悉他的人理解他,不熟悉的就有点接受不了,认为他傲气、霸气十足。
人们可以对宋建忠评头论足,但宋建忠干工程创下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令人折服的,用“辉煌”二字来概括一点也不过分!
宋建忠1976年入伍当铁道兵,当过连排长、仓库主任,后改任公安分处长,1992年5月随队参建南昆铁路。那时他对施工还是“门外汉”,可他乐意跑工地,肯吃苦,爱动脑。跑得多了,积累多了,对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处理显现出非凡的组织指挥才能。时任项目指挥长的许良元常常被召回处里开会和办理其他事务,就把“帅印”交给他,而宋建忠的“回报”总是让许良元惊喜。青出于蓝胜于蓝,宋建忠成熟了,很快被提升为三处副处长。他全身心地扑在南昆铁路建设上,在他和项目部其他领导的果断决策和精心指挥下,天生桥二号大桥、天生桥瓦斯隧道等一批高尖难工程被一一攻克,功勋显赫,名扬南昆。在南昆铁路建设期间,宋建忠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老父亲病故,侄儿遭车祸身亡,他都没回去,为此他落下了“不忠不孝”的罪名。
接着水柏铁路开工,三十出头的宋建忠出任指挥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宋建忠负责施工的水柏铁路工程是一个低于标价48%拿到手的分包项目,投资4300万元,测算评估亏损1100万元。
市场呀,就是如此残酷,硬是把人逼上绝境!
几千名职工干活,需要工资养家糊口,低标也得干。身为项目“当家人”的宋建忠,开始“玩命”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深知这是一场硬仗,他剃头宣誓,誓与水柏线共存亡。他暗下决心,就是拼死拼活也要拿下水柏线,打通发耳高瓦斯隧道,为国争光,为处分忧,为职工谋利。宋建忠憋足了气,鼓足了劲,决心在水柏线打一个漂亮仗。
可现实是:一面是要人有人,但要钱没有,要设备没有;一面是工期紧逼,工程艰险。赤手空拳的宋建忠,不禁泪流满面……
他没有倒下,他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挺起胸膛,抖起精神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说,活人哪能让尿憋死,我宋建忠就是要在水柏线上干出个样儿出来。没资金,贷;没设备,租。他坚信职工是最好的,只要紧紧依靠职工,大家万众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最后的结局是,宋建忠不仅工程项目干得很漂亮,六丘田大桥被评为全线“样板工程”,发耳隧道、吴家寨一号、二号隧道、田家寨中桥被评为“优良工程”,获全线综合评比第一名,质量检查第一名,而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打了一个大胜仗,为处里抱回了一个大“金娃娃”。按当时处里和他签订的协议书,他可获得奖金300多万元。然而,这笔钱至今他也没得到一分一毫。有人跟他开玩笑:“老宋,你把钱要回来,用零头请我们的客好不好?”老宋嘿嘿一笑,答道:“不提了,请客好说,我请你们吃‘羊肉泡’。”
脱下水柏线上的战袍,宋建忠原想可以好好陪陪妻儿。是啊,屈指一算,他在项目已干了十年了,他觉得欠妻子和儿女的太多太多了。他渴求偿还欠下妻儿的“债务”,尽一份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他也渴求在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里休闲一下,以聊补心灵上的缺憾。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幻——崇遵线项目长的名单上处里又圈定了他宋建忠的大名。
崇遵高速公路九合同段全长10.234公里,合同工期40个月,总投资1.5亿元;工程项目降标32.8%,前期测算亏损800万元以上,开工前一次性向业主交纳保证金3000万元,公司只负责1500万元,其余1500万元由项目自行解决;项目完工后,必须上交公司3个百分点以上。就这一串铁铸的数字,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望而却步。
关键时刻,还是宋建忠。他像一头绠拉不回的牛,在黄土地上奋力耕耘;他似一匹烈性的黑马,在万里疆场上纵横驰骋;他无怨无悔,在项目长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缺口的1500万元保证金,他想方设法通过项目所在地的贵州桐梓县建行贷款交付之后,方领取了进军崇遵的“入场券”。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队伍上场设防,没钱哪能转得动?他和项目部领导商量后发动职工集资67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2002年2月组建项目部,共进场建制队3个,架子队1个,有职工213人。宋建忠认为,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的职工。他和项目部秦思明、游业庆等领导一起率领职工在崇遵路上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之战。
截止到今年10月底,他们已完成投资1.06亿元,业主返还保证金2400万元,全部还清了贷款,还实现了盈利。在业主两次大检查中都名列前茅,目前正在开展全线工程年终大“冲刺”活动,决心在年终大检查中保持领先地位。
宋建忠在崇遵线又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奇迹背后,付出知多少?
崇遵九标段有楚米1号大桥桥梁转体等高新施工技术应用,主线穿越人口密集的城镇居民区,有10多万方路基挖方在城镇居民区,有2公里路基石方开挖,且位于铁路既有线上方,施工中稍有不慎,就会中断公路交通和川黔铁路大动脉运营,惹下“通天”大祸。尤其是龙台山山体路基大开挖,更是令人提心吊胆,山体下是大拉槽的川黔铁路,前后各建一座桥,为保护铁路既有线运营万无一失,他们把预制块一块一块背上山,精心垒砌挡墙,又小心翼翼凿开山体,打开一条通道。目前,楚米1号大桥桥梁转体主体工程已完工,一大批重难点工程相继被攻克,成为全线的“示范工程”和“窗口工程”,省、市和交通厅领导多次前来参观指导,盛赞他们“真了不起,是一支英雄的队伍!”
为干好在建,充分展示企业实力,提升企业形象,他们开展“热爱崇遵路,情系崇遵路,奉献崇遵路”教育活动。注重抓标志性工程建设,建成了全线第一个路基试验段,建成了全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桥梁预制厂,贵州省交通厅彭厅长亲临现场,按下全线第一片T型梁架设启动按钮。今年1月22日,崇遵高速公路第一个桥梁施工现场会在他们管段召开,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经理许德友到会讲话,号召全线学习二十局集团三公司。在业主和驻地组织的青工卡拉OK大奖赛和乒乓球比赛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去年12月,在工地上为4对新人举办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总监办领导、桐梓县委等主要领导亲临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见形象,用宋建忠的话说,“我们在崇遵线上就是要处处争先进,事事争上游,以显示我们企业的实力和风采!”
在崇遵施工现场,我端详着面前的宋建忠,大约一米七的个头,可显得是那样的清瘦,我不禁问道:“脱得光光的,你有多重?”“105斤。”我不禁一阵心酸。老宋实在是太累太累了,他操心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为了变更、索赔,他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为了工程施工安全优质,他像“夜猫子”似的深更半夜出现在工地上,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作风;为挖潜增效,他坚定不移地推行一级管理,对各队实行单价承包,一次包死,不留余地;对物资设备实行招标采购,节约资金80余万元;开工以来先后组织“大干60天”、“大干120天”,队上发奖金,项目部一分奖金也没有。他整天跑工地,忙工作,来崇遵快两年了,只回家两次,还是被公司召回去开会的。妻子肖金娜今年“十一”利用放假来工地看他,可他第二天就去成都签标了,等他回来,妻子的假期也到了。老宋说,“从水柏到崇遵,我一直被工程压力和资金压力所困,职工跟着我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可工资比其他项目发得低一大截,我心里深感愧疚呀!”
也许,长期处在这种“高压”下,养成了他独特的性格脾气,他常常莫名其妙地发火,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对下属也常常吹胡子瞪眼睛大声训斥,有时还骂娘。可批评归批评,为职工办事他却一点也不含糊。他心里想着职工,心里装着职工,处处关心爱护职工。工人易清述患病住院,他从工地上拿出4万多元为其支付住院费用;工人吴应章不幸出了车祸,家属带着3个孩子,生活困难,他全力在经济上接济她,家属没有岗位,他责成有关部门安排工作,孩子技校毕业,他亲自张罗安排在一个项目上班。全家人感激涕零,逢人就说宋建忠是他家的“大恩人”。
(载2003年11月13日《开路先锋》报)
评述
作者在南昆线、水柏线曾采访过宋建忠。这次在崇遵,作者再次采访他,感慨颇多。当天,作者从崇遵回重庆住进新华宾馆,在重庆新华宾馆里一口气写到晚上12点多,直到完成了这篇人物通讯才休息。
这是作者参加调研期间忙里偷闲采写的第4篇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