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47

第147章 质量,我的眼里只有你

——二十局集团一公司通启高速公路创优纪实

“质量,我的眼里只有你。”

二十局集团一公司通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部里的这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项目经理白建伟的办公室,只见一幅巨大的小海互通立交桥形象图悬挂中央,另一面墙上挂有毛泽东、邓小平画像,还有毛泽东1962年4月20日手迹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白经理这样注释:对于我们通启项目部来说,质量,就是硬道理,只争第一,不当第二,确保部优,争创国优,不达目标非好汉!

白经理如此强烈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令人肃然起敬。

由二十局集团一公司承建的通启高速公路小海互通立交桥,位于南通市郊,总长2.96公里,占地面积891亩,为通启全线最大的一座立交桥。该桥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将与我国最大的公路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相连接,是南京至启东高速公路的枢纽工程之一。

为建造满意工程,该项目部推出“精品工程战略”。

制定全面创优规划,成立科研攻关小组,逐级签订目标责任合同,重奖重罚,项目部领导和部室领导分片包队,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与工资奖金挂钩,上下联动,全员互动。

施工中,他们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软基处理。该地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软土地基分布广泛,在他们的施工地段,仅沟塘就达87个。该项目部组成以白建伟经理为组长、总工罗万录为副组长的12人QC科研小组,先后走访铁四院、中国高速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寻找参考数据,论证攻克方案。他们结合小海路基水位高、路基软土深的特点,经过80多天艰苦奋战,对桩基进行挤密碎石反复实验,终于找到最合理的各种参数和施工方法。他们将长6至8米,直径0.5米,间距1.3米的挤密碎石桩呈梅花状打进软基之中,总长达6.3万延米。过渡段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不仅路基密度达标,还具有机械移动方便、提高工效的特点,经业主组织的科研单位检测,各种检验数据和路基基底处理质量完全达到业主要求。挤密碎石桩施工工艺的推广与使用,一举攻克了软基施工难题。该QC小组被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审定委员会命名为“2003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白经理还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质检中,他们发现一根柱子局部有汽泡,项目部领导和负责施工的队领导一起开会,讨论如何处置。围绕是否炸掉重来的问题,大家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有汽泡是气候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又是局部,不影响总体质量;有的认为,监理和工程指挥部也没提出异议,不必小题大做;但大部分人坚持认为,小海互通立交只讲精品,为实现创优目标,小问题也不可小视。最终柱子还是被推倒了。这虽然在经济上蒙受了损失,但他们抓质量的狠劲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在人们心目中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为确保大桥施工全面创优,该项目严把质量关,定点进料,精心选料,现场抽查,层层把关,拒绝不合格材料入工地。施工中严格按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进行。工程技术人员跟班作业,项目部领导现场办公,使建桥施工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之中。

在确保大桥内在质量的同时,他们在大桥外观上下了一番苦功。项目部党委书记王志信说:“我们建桥就像打扮新娘子出嫁那样,精心梳妆,精雕细刻。”大桥有立柱429根,由于所处位置和受载力的不同,其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为保证立柱外表光洁度,他们到厂家为各种型号的立柱按尺寸规格定做模板。如此为立柱“量体裁衣”之举,令人惊叹不已!

为精心打造精品工程,在立柱、盖梁施工中,他们多次邀请桥梁专家、教授前来“号脉”,请监理工程师、设计师现场指导。在现浇梁施工中,采用水袋顶压、竹胶模板等新工艺、新技术,使大桥盖梁光亮如镜,令人拍手叫绝,成为南通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海互通立交桥主体工程率先完工,在10家参建单位中名列榜首,荣获全线唯一一家“优胜单位”奖牌。交通部、江苏省交通厅等有关领导多次到该段视察工作,赞扬他们大桥建设进展迅速,质量一流!

如今,小海互通立交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尽情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丽与风采。

(载2003年11月13日《中国铁道建筑报》)

评述

在一公司通启高速公路项目部采访期间,作者被他们工程部办公室里的一条标语深深吸引并打动——“质量,我的眼里只有你”。于是,以此为主题进行采访,稿子在2003年11月13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二版头条发表。

这篇稿子与康天科、唐兴荣同志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