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征程:王成忠新闻作品选集
10952300000125

第125章 科技创新筑新路

东起曲阜,西至菏泽,交汇京沪铁路的曲菏高速公路,宛如一条巨龙,横贯鲁西南大地。

1999年6月,中铁二十局中标曲菏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从7月1日开始,陆续从柳桂、南疆、宝中、大渡河、朔黄等工地抽调精兵强将进场。工程指挥部以“高起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运作,确立了“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确保省优,争创国优”的创优目标,制定了创优实施细则和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可是因征地拆迁等种种原因工程延至12月才开工,业主对迟开工5个月能否保证工期质量表示疑虑,执掌曲菏帅印的中铁二十局指挥长王保平当即立下军令状:“年底前保证完成钻孔、灌桩100根,否则甘愿受罚!”王保平心里清楚,全线39座结构物中,除2座圆涵和2座箱涵外,其余35座大中小立交桥和通道均采用钻孔桩基,多达636根,因此钻孔桩施工是制约工期的关键。可20多天要完成100根孔径最大1.8米最深达56米的钻孔和灌注任务,谈何容易!

钻机从7台很快增至13台,工地上马达轰鸣、机声阵阵。12月6日,第一根钻孔桩经监理签字开始灌注。按设计要求,孔径1.8米深56米共需混凝土160方的孔桩必须在6.5小时内灌注完成,否则一旦出现断桩,一根桩将损失10多万元。显然,一座拌合站已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被京沪铁路隔断的另一座拌合站要同时开机,混凝土运输车必须绕道20多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指挥部立即与北京某单位取得联系,连夜调来两辆混凝土运输车、两座拌合站连续作业。职工们冒着严寒,艰苦奋战,紧密配合,不到6个小时就完成了第一根钻孔桩的浇注任务。

正当钻孔桩施工全面展开时,12月8日晚曲菏工点遭遇了入冬以来第一场寒流袭击,零下15度的严寒造成了全线所有水管凝固或冻裂,施工受阻。按要求混凝土施工必须保证在不低于5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指挥部保障部的4名同志紧急出动,上兖州、跑济宁,一天内购回6台热水罐。四处路桥职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利用废弃的圆钢模板连夜加工热水罐。当高高的热水台灶垒起时,经过突击加工自制的热水罐也焊接成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可全线500多名职工望着热气腾腾的拌合筒士气高昂,豪情满怀。12月31日晚午时,工地传来消息:全线完成的钻孔桩已达108根,当灌桩被一一取芯化验合格率100%时,业主、总监、现场监理纷纷竖起大拇指:“二十局好样的!”

今年3月中旬,业主召开了全线11个合同段的项目经理会议,要求在6月15日前必须消灭土方施工的空白区段。曲菏指挥部于3月15日发起了土方突击施工、结构物出地面为目标的“百日大干”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取土场的征用问题再度搁浅。当第一块取土场落实以后,按要求还未挖取一半就出现了黑乎乎的黏稠状膨胀土,因CPR值不够无法用于施工。指挥部一面积极与业主取得联系另征用取土场,一边在有限的土源上多拉块跑。工地上200多台车辆日夜穿梭,挖的挖、拉的拉、平的平、压的压,一时间,整个线路上夜如白昼,机声轰鸣。6月9日,长达11公里的线路上一条黄色巨龙已经粗具雏形,业主专门下发通报对二十局进行了表扬。

指挥部在实干苦干的同时,坚持科技引路,全段创优,狠抓管理,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路基施工中,采用了“先边法”施工工艺,有效地控制了路基厚度和拱度;利用时节交替和喷洒压实的方法,保证了路基密实度,被甲方树为“全线样板”;在结构物施工中,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拌合和“全能式”试验,全面推广使用特制大块加厚钢模板,确保了结构物工程质量,在多次检查中均受到业主的高度赞扬。

在进行土方突击施工的同时,全线的结构物施工也全面铺开。四处、建工处结构队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使十几座墩身拔地而起;结构二队的钢筋工班冒着大雪,在零下19℃的寒风中坚持绑扎钢筋。人心齐,泰山移。截止6月20日,全线除一座分离立交桥因变更而未开工之外,其余38座结构物的分部工程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亭亭玉立于九州大地。

正当“百日大干”向最后阶段冲刺的时候,6月21日晚,一场百年不遇的龙卷风和大暴雨袭击了曲菏工地,受灾最严重的四处管段一组60吨位龙门吊被掀翻,十几间职工住宅屋顶被揭开,一座料棚被夷为平地,13座绑扎好的钢筋笼扭曲扑地,路基边坡冲刷严重,多处通道坍塌,直接经济损失约3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指挥部一边积极向局里和业主汇报,一边带领职工展开自救,并很快恢复了施工。

面对困难,中铁二十局迎难而上;面对灾害,他们不屈不挠。截至6月25日,中铁二十局曲菏指挥部完成投资3268万元,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总监下达年度计划过半的总体目标,占总监代表处下达年度计划的54.6%,为中铁二十局在齐鲁大地上树起了一杆鲜红的大旗。

(载2000年8月12日《科技日报》)

评述

在曲菏工地采访,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铁二十局曲菏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长王保平的雄才大略和志在必胜的大将风范,全线干部职工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这篇通讯与李世科同志合写。发表在2000年5月12日《科技日报》二版上,2000年8月30日《人民铁道》报二版以“科技创新铸精品”为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