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十局“引大”工程建设启示录
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甘肃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经过中外建设者们艰苦奋战,如今已实现全线通水。
面对这项创下了一系列中国、亚洲、世界之最的浩大工程,世人不禁深深地思索:引大入秦工程,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改革开放使引大入秦工程起死回生,于是便有了国际招标,世行贷款和“国际凿洞大赛。”
素有“甘肃都江堰”之称的引大入秦工程,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兰州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区,总干渠长87公里,而隧洞就有33个,长达75公里,还有9座渡槽,2座倒虹吸。
甘肃长年少雨,十年九旱。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关系甘肃农业翻身的伟大工程。它的建成,每年可引水4.4亿立方米,可在秦王川灌溉土地80多万亩,稳定解决4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并能安置贫困地区的8万移民,同时对兰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兰州的发展和工业建设等,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大入秦,曾是甘肃几代人的梦想!光绪三十四年,陕甘总督升允便打算修渠引水,终因工程浩大、耗资甚巨而搁浅。建国以后,发动群众抗旱和兴修水利,就成为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课题。从1956年开始,甘肃水电勘测设计院便着手进行勘察,1976年引大入秦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但由于当时技术、资金均处于低水平,尽管建设者热情高,干劲大,也无异于蚂蚁啃骨头,3年下来进度不足1公里。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引大工程不得不两度上马,又两度下马。
1985年9月,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盘道岭隧洞向国际招标。1987年9月,世界银行向引大工程贷款1.23亿美元,引大工程实行全面的公开性国际国内招标,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及国内十几支劲旅参加角逐,在激烈的竞争中,日本熊谷组、意大利cmc公司、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等劲旅,力挫群雄,相继中标。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引大入秦工程全面开工,日、意、中三方建设大军,在引大入秦建设工地上,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国际凿洞大决战!
世行贷款,使“菲迪克”闯入国门,这支曾被誉为“中国穿山甲”的铁军,受到极大的震撼。
在引大工程国际凿洞大战中,一支“中国队”愈战愈勇,争雄夺冠,以其独特的魔力,创下了一系列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这支英勇善战的“中国队”,就是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它的前身是铁道兵第十师,始终于1949年春,1984年1月遵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命令并入铁道部,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队伍。抗美援朝战场上,创建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受到了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贺电嘉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转战南北,驰骋长城内外,先后完成38条铁路、65条公路建设任务,为共和国的交通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就是这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铁军,刚上场时却出师不利,一度受挫。
铁二十局是脱下军装后不久第一次参与国际招投标,他们决意把队伍推向国际大市场,在国际凿洞大赛中,与外国队决一雌雄。投标时,他们和铁十五局组成联营体,却以低报标价中标,加之首遇“菲迪克”(FIDIC),对这种高层次的管理模式一时难以适应。尽管铁二十局派出了它的“王牌军”——第三工程处,形成了强大的隧洞攻坚阵容,但工程进展仍一度徘徊不前。
跟隧道打了半辈子交道,善打恶仗、硬仗而著称的铁二十局副局长、引大工程总指挥唐万夫说:“对‘菲迪克’条款的适应,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应该承认差距,但差距并不可怕。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差异、磨擦、碰撞的过程,也正是这支铁军迅速走向成熟的过程。
“骑虎不下,背水一战,10天改变面貌,10天上一个台阶”,副局长唐万夫下达了总攻的动员令。
钻机轰鸣,炮声隆隆。月进尺从100米、200米提高到400米、615米;光面爆破炮痕保留率从60%提高到90%;喷射混凝土厚度从5公分提高到15公分,全长2090.75米的国际一标隧洞率先贯通,10、13、12号等7座隧洞相继胜利贯通,施工质量和施工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他们的上乘“表演”,外国监理们翘起大拇指,连声说:“OK,中国施工队!”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引大入秦工程总指挥韩正卿宣称:铁二十局是一支攻无不克的铁军,并欣然命笔:“虎威震山河”!
引大入秦工程不但打的是经济仗,而且也是政治仗,物质与精神一旦融合在一起,中国队就不会输给任何一方。
引大入秦工程施工,铁二十局算过两笔账;一笔是“贴着老本干”的经济仗;一笔是“为民造福”的政治仗。是退,还是进?他们选择了后者!
铁二十局中标标段,石质软硬不一,差异极大,为全线的“硬骨头”工程。他们担负开挖的隧洞,有6座岩石最高等级达到一类,一排炮眼下不来,价值124美元的进口钻头就得报废三四个,而他们每天挖一立方米,中标价才仅仅47元。26号隧洞石质又异常松软,夹层、断层、泥层和塌方不断,给洞内作业造成极大困难。
由于地质情况复杂造成进度缓慢,机械设备超常磨损,物资材料超常消耗,加之标价低,物价飞涨等因素,导致资金更为紧张。为保工期,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困难时,食堂无钱买菜,职工不得不就着咸菜下饭。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无怨无悔,思想不散,干劲不减,施工高潮迭起,记录一再刷新,建设者们从心灵深处发出同一个强音:决战引大,扛着红旗下山!
1993年3月23日,当这支铁军负责施工的最后一座隧洞贯通时,当副局长唐万夫,三处处长马登峰剪断这条凝聚着建设者们的血与汗、荣与辱的红绸带时,勇士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们欢呼雀跃,他们热泪滚滚,他们紧紧地相互拥抱……
是啊,为使那干渴的荒原变绿洲,铁军们在隧洞里苦战6年,副局长唐万夫、三处处长马登峰、二段段长宋宜田,哪睡过一个安稳觉?引大工地上,处处涌动着拼搏奉献的热浪。人称“突击队长”的传奇人物张锦堂,“拼命三郎”岳保福、肖长才,为抢修高压水管用身子堵住漏洞冻成“冰棍”的侯怀绪,战塌方救战友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倪跃进,三推婚期的陈安明、杨前进……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全局保引大,支援引大”。原局长孔庆云、现任局长邢福海、党委书记简盛雨、三处党委书记王景柱、工会主席陈大生来引大现场办公。大年三十,局工会主席李宪冰带着全局职工的期望赶赴引大慰问。职工家属、子女、兄弟单位的慰问信、慰问品飞到将士们的手中。
6年艰苦鏖战,铁二十局培育了“引大精神”,这就是:为国争光,为民造福,默默奉献,知难而进,坚忍不拔,争创一流。“引大精神”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凝聚成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也成为铁二十局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战胜利剑。
拥有这一财富和精神,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一旦为我所掌握,两个轮子一起转,两手对付一手,两条腿与一条腿较量,中国人就将稳操胜券!这,在引大入秦工程施工中得到了证实。
(载1995年7月7日《西北信息报》)
评述
二十局在“引大”工程上吃过新闻媒体宣传的亏。队伍上场不久,国家主流媒体一记者曾采访报道二十局在引大施工中受挫的事,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引大”工程完工后,作者不失时机地采访了二十局副局长唐万夫,又去三处采访了时任三处处长的马登峰、二段段长宋宜田等,如实地写篇报道,给这支英雄的队伍一个清白,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采访之后,作者写了“搏击中流”这篇思辨性的文章,在1995年7月7日《西北信息报》上发表。接着,又一鼓作气完成了长篇通讯“虎威震山河”,在1995年7月21日《甘肃日报》周末版套红发表,还配发了3幅照片,标题字号特别大,很抢眼,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时下,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自认为有版面,好发表,利用手中的笔从反面报道企业,丑化、歪曲企业。倘若追究起来,其出发点和动机大都是大打折扣的。对此,应冷静分析,区别对待,妥善处理。对那些置企业死地而不顾,甚或想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目的者,则应理直气壮地奋起还击,坚决斗争,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