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924300000053

第53章 博物馆文化(3)

博物馆将收藏和研究人类遗产的成果传递给广大参观者,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经过了人们不断的再认识,现在已经被公认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博物馆理论的新观念倡导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向娱乐(欣赏)功能延伸,逐步取得博物馆业内的积极响应和认真思考。如何在博物馆文化的职能上实现教育与娱乐(欣赏)的和谐,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什么才是博物馆的娱乐(欣赏)功能。显然,实现博物馆娱乐(欣赏)功能,决不是依靠在探索历史、艺术和自然奥秘的高雅静谧的展厅里布置那些充满感官刺激的游戏、演艺、杂耍等娱乐活动。至于借助一些具有直接视听效果的音像作品来传播展示,或者利用优美的环境景观来引起参观者旅游休闲的快乐,可能也称不上博物馆文化中教育与娱乐(欣赏)相结合的主要渠道。事实上,博物馆的教育和参观者的学习两者不能够完全等同起来。博物馆的娱乐(欣赏)功能需要渗透在参观者的学习活动中。博物馆教育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途径和学习模式,放下“高台教化”的架子,摒弃一味简单地向参观者灌输知识的方式,而借助设置情境、营造氛围的手段,与参观者互动,帮助他们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的体验,从而享受发现的快乐,在欣赏的愉悦中接受教育。也许,这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娱乐(欣赏)的和谐协调。

三、在博物馆文化理念上实现“以物为核心”与“以人为本”的和谐

如今中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文化要更好地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在博物馆建筑和环境、陈列内容、展示手段、讲解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认真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参观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关于这方面已经报道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思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作为专业从事文物标本收藏的机构,其丰富的藏品提供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一个博物馆的实力,说到底还是表现在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只有依托藏品作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其他职能才可以实现,否则研究、传播及展示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之所以称博物馆为终身教育的学校,正是从其保管的文化自然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殊性出发的。博物馆与一般意义的学校也许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教育资源的差异可能是基本的:博物馆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藏品,而一般学校则是师资。离开了文化自然遗产,博物馆本身也就不存在。要建设博物馆的和谐文化,没有任何借口(包括财力匮乏等)可以使我们对于扩大和提升收藏不给予重视和努力,没有丝毫理由可以使我们在全部工作中不奉行“以物(广义的藏品)为核心”的原则,尤其不能够将重视加强收藏与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社会服务两相对立起来。

此外,在对待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上,同样需要提倡一种高层次的和谐。从提高博物馆教育的高标准出发,博物馆工作者应该成为熟悉(哪怕是一部分)藏品的构成特征及文化内涵的专家,他们需要学会独立地开展对藏品本身的人文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的专业研究,从而摆脱对藏品的了解完全来自知识的移植。另外,博物馆工作者与一般的考古历史学或自然科学专业人员又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他们还需要承担普及文物标本文化意义的任务。为此他们需要研究如何运用卓有成效的方法来完成传播和展示,也就是他们除了懂得有关藏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参与“博物馆学”这一多学科性质的研究。换言之,如果把对藏品本身的研究与对藏品宣传的研究两相结合,博物馆从业人员将会在学术与工作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

四、在博物馆文化目标上实现弘扬主旋律与保护多样性的和谐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凸现出来。它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多元化嬗变明显。因此,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能是面对多样性并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并且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和谐。我们不可以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文化多样性,而要善于在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大众与精英文化、官方与民间文化之间寻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从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动力。这中间,发挥先进文化主旋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脉和风骨可以对多样文化产生吸引力、感召力,有利于整合不同文化资源、形式或要素,实现多样文化的“和而不同”以至“和而大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主张各种意识形态相互借鉴和吸收;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的合理性;既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精神气质;既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性,又不排除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其他内容。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尊重多样性与弘扬主旋律两者必须取得协调一致。

博物馆的独到之处,正是将这些广泛多样的物证收集起来,并通过展示给今人,以达到传承文明、传播科学的目的。博物馆藏品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性,昭示着博物馆的价值,也诉说了博物馆文化的独特个性。南此可见,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文物标本这些物证的多样性,人们来到不同的博物馆或不同的展厅参观,就可以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博物馆文化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虽然,博物馆收藏的主要是人类文明的足痕或自然演变的遗存,提供人们的也主要是对社会演进或自然变迁的脉络和规律的触摸,然而,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并不都是代表先进文化的藏品,甚至涉及一些无聊的、落后的、反动的藏品,在不同的博物馆里,人们对藏品及其展示完全可以形成各自独立的价值判断。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博物馆和谐文化,我们必须在藏品的传播和展示上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的指导作用,帮助参观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地理解不同藏品在当前的文化意义。我们要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传统文化、异域文化进行必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博物馆文化有助于人们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和谐的语源学本意是多音和鸣,而不是孤音自鸣,这意味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然而,在多音和鸣中还需要丽音领鸣,这不妨类比为主旋律的引领和示范。实现保护文化多样性与弘扬主旋律的和谐,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和谐文化的建设。

和谐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具有差异的事物能够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以上,我们讨论了博物馆文化中若干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事物”如何相处的问题,提出这些矛盾的双方如果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就会促进博物馆和谐文化的实现。我们相信,建设和谐博物馆文化的努力必将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第三节)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发展到2400多座。“九五”期间我国新建了12座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大连现代博物馆等;“十五”期间新建了包括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北博物馆在内的30多座新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11家大型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十一五”期间新建了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等10余座大型博物馆,我国正迎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潮。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的建设正在越来越多地将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城市发展的层次逐步得到提升。研究者认为,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那么,博物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文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