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它只是一片无垠的沙海,沙连天,天连沙,极目远眺人迹罕至,亦难得一见遮阳的树木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其他动物。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印象。就西撒哈拉而言,这种印象也许是对的,那里确实是广漠的沙丘地带,波波相涌的沙丘,犹如潮涨潮落的大海,但这样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沙地只占撒哈拉地区总、面积的极小一部分,其他还有由小石头构成的荒漠和遍布大小石头的广大平地,以及阿哈加尔高原、塔西林阿杰、艾尔格与提贝斯底等四大高地和山脉,还有星星点点散落其间的绿洲。
撒哈拉这片800万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沙漠,人口密度大约是2.5平方千米一人。在沙漠区域,除了游牧部族外,几乎可以说是人畜不居。撒哈拉北部多是阿拉伯人和贝鲁贝鲁人,南部是黑人部族,东部则是提布人与黑人的混血种族。在他们当中,贝鲁贝鲁人占据了主要位置,在阿哈加尔高原和塔西林阿杰地区则被称为图阿雷格人。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支配着沙漠中的绿洲和商队路线。
18世纪,当欧洲的探险家把注意力转向撒哈拉地区时,这里的统治权仍掌握在多亚雷古等游牧部族手中。随着欧洲人进入撒哈拉地区,图阿雷格人渐渐地感到了威胁,他们害怕欧洲人势力范围的扩大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因此,他们对探险家的到来有某种本能的抗拒感。但沙漠的严酷条件和图阿雷格人的顽强抗拒,并不能阻挡冒险者们到撒哈拉探险的决心,他们的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弱。欧洲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人、商贾和地理学家,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人,仍然争先到撒哈拉的南边去探寻尼日尔河与通布图。他们渴望成功的心情,对撒哈拉的关心是显而易见的。那不仅仅因为撒哈拉有辽阔的地域和许多剽悍的部族,更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南边有一条神秘的尼日尔河,尼日尔河畔有一个叫通布图的地方,那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为了探寻通布图的宝藏,便有了许许多多关于撒哈拉南边的探险故事。
人类对于撒哈拉的探险,初衷并不完全是为了征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而是出于对通布图和尼日尔河流域宝藏的关心。撒哈拉南部地区的探险,就是从探寻尼日尔河开始的。
“经典回放”
(一)
1788年,英国伦敦的一座寓所里成立了一个“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展尼日尔河流域及撒哈拉沙漠的探险活动。当时的英国著名探险家库克船长和科学家约瑟夫·班克斯是“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的创始人。这天,他们几人围坐在班克斯家的客厅里,商讨着一个惊人的计划。
大家一致推举约翰·雷特阿德为协会第一个去非洲内陆的探险者,同时确定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路线。
一个月后,约翰·雷特阿德带着“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的重托,来到了文明古都——埃及开罗。法老们的金字塔迷倒了万千游客,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像,令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之谜。但他无暇太多地去顾及、考证这些历史,他联系到吧与之同行、共同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
商队首领终于接纳了雷特阿德的请求,同意让他跟随商队去撒哈拉的南边。
雷特阿德跟着商队从埃及出发了。当他第一次见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时,他陶醉了。柔软、细腻的黄沙在他的脚下涌动,回首望去,沙丘上留下了两行歪歪斜斜的脚印,使他更增添了几分快意:征服撒哈拉沙漠,探寻尼日尔河,一切都始于足下。但是好景不长,到达锡瓦绿洲后,雷特阿德染上了斑疹伤寒。撒哈拉的黄沙,尼日尔河的流水,通布图的宝藏,对雷特阿德来说,将永远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幻了。“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的首次探险计划就这样夭折了,但是,他们在挫折面前并不气馁,决定继续探险。
(二)
1790年的一天,英国贫穷士官丹尼尔·候东来到“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求见班克斯先生。
丹尼尔·候东滔滔不绝地向班克斯全盘阐述了他的计划和理由,并很快取得了“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的认可,成为约翰·雷特阿德的继任者。
丹尼尔·侯东乘船抵达冈比亚河口,在那里上岸。他作了周密的策划,认为再向东走一个月,即可到达通布图,对此,候东感到异常兴奋。他在冈比亚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远在英国的妻子,另一封写给了“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报告自己的行踪。然而,这却成了他最后的信息。丹尼尔·候东再也没有回来。
没有人知道丹尼尔·候东是怎么失踪的,200年来,这成了通布图的一个悬案。
(三)
1796年,又有一位德国格特因大学的神学研究者弗雷特里齐·霍勒曼找到了“促进非洲内陆开发协会”,提出了自己的探险计划。
就在这时候,霍勒曼接到了班克斯来自英国的一封信。班克斯在信中再三告诫霍勒曼,撒哈拉沙漠的广大地区几乎都是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对信仰问题要十分注意,以免发生不测。
班克斯的忠告,使霍勒曼更加坚定了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进行探险旅行的决心,他不愿意白白送掉自己的性命。
商队继续南下。霍勒曼随商队一起跨越了惠桑绿洲后,抵达墨尔苏奎。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炎热的,沙漠里的旅行是单调的。日复一日,霍勒曼对枯燥而单调的旅行有些厌烦了。当他在一望无边的沙海里跋涉的时候,抬头望着天空中仿佛是永恒挂着的太阳,无限渴望天边能飘来一片乌云,带来一阵暴雨,但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1801年的春天,霍勒曼终于穿越了撒哈拉沙漠,找到了沙漠南端的尼尔日河,但他仅仅对尼日尔河进行了一天的考察,就在卡波尼的小村庄里孤独地去世了,年仅29岁。
霍勒曼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旅行,并没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字记录,但人们并未因此而贬低他的探险价值。因为就其功绩而论,他毕竟是继古罗马人之后第一位跨越撒哈拉沙漠的欧洲人。
后来的探险家们沿着霍勒曼的探险路线行进,结果发现,霍勒曼是从波奴走过了撒哈拉沙漠,西进到卡西那,然后再往南行,抵达尼日尔河,并完成了他的尼日尔河一日之旅。
“相关链接”
撒哈拉沙漠(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东岸,东至红海之滨。它东西长约5600千米,南北宽约2000千米,总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或占世界沙漠总面积的1/3.“撒哈拉”一词,阿拉伯语的原意是象征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转意为大荒漠。按照地表的组成物质,荒漠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之分。不过,人们通常把荒漠通称为沙漠。撒哈拉沙漠地处副热带高压带,气候炎热干燥,素有“热乡”之称。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原上满布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的外围是大片的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
近三四万年以来,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曾经历了几次明显的干燥期和湿润期的交替变化。
据研究,在距今4万年至2万年以前的时期里,撒哈拉地区是一个湿润气候时期。此时,降水量较大,地面蒸发量较小,植物茂盛,河流纵横,湖泊成群,洪水经常泛滥,原来的沙面积大为缩小。至距今2万年至1万年以前的时期里,这里气候变为干燥。此时,降水量减少,地面蒸发量增大,植物稀少,河流断水成为干河谷,湖泊缩小甚至干涸或咸化为咸水湖,风沙频繁,沙漠范围大大扩展。在这干燥期以后,这里的气候又趋向湿润。至公元前3500年前后,撒哈拉地区已变为高温潮湿气候。这时,雨量丰沛,草木繁茂,湖河充盈,水域面积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