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挺进浩瀚大漠
10899600000015

第15章 追寻彭加木的足迹

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只有塔克拉玛干是一片空白,在西部边疆开了个大大的天窗,用密密麻麻的小点点,标示这里是片不毛之地。这片大沙漠沉睡得太久了,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斯文·海定虽然两次进入塔克拉玛干,但他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沙漠的腹地,他在《亚洲腹地探险记》中写道:“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亡的大海,可怕的死亡大海!”塔克拉玛干的“死亡之海”一称就是这样来的。

“经典回放”

(一)

夏训诚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江苏人,说起话来,还带着酥软的南方口音。1957年毕业后,他调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工作至今。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一切工作和生活,都围绕着新疆的沙漠。

至于斯文赫定生动描写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城,在这位沙漠科学家参加工作的最初20多年,一直是魂牵梦萦的地方。

“他们做新疆的土地、草场分布,其他地方都有了,就是这儿十万平方千米还老是空着,他们科研人员想打报告进去都不行。”夏训诚回忆。20世纪50~60年代,那里是世界上最封闭、神秘的地方,中国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并于1964年成功引爆第一枚原子弹。十万平方千米严密禁闭的军事禁区,成为沙漠科研人员好奇万分,却绝对触摸不到的梦幻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罗布泊进入半开放状态。1979年,中日合作的电视片《丝绸之路》开拍,夏训诚借此机会沿着罗布泊外缘走了一遭。同时,他与同事彭加木摩拳擦掌,准备真正进入罗布泊,他们都太渴望见到斯文·海定曾经泛舟而行的地方。

彭加木是上海人,同样热爱新疆,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上海工作,20世纪50~60年代,他战胜癌症,坚持进行科研,被称为当时科技界的标兵。20世纪70年代,彭加木主动提出支援边疆科研,第一次奔赴大西北,与夏训诚一起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支罗布泊科考队伍。彭加木任队长,夏训诚任副队长。

彭夏二人分别肩负着不同的任务。曾经的罗布泊,是塔里木河在下游形成的湖泊,专事研究土壤的彭加木曾经在塔里木河中上游发现大量的钾盐,以此推论,罗布泊肯定含有丰富的钾盐。彭加木是学农学的,知道他国是缺钾的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彭加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那儿的资源搞清楚。而主攻环境研究的夏训诚,则主要想对当地的环境生态有所了解,比如,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罗布泊从波浪荡漾的湖泊,变成全中国最干旱的地方?是在什么时候变化的?现在的这十万平方千米地貌,到底是怎样的形状?最后一个问题,夏训诚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二)

1980年,彭加木率领11人科考队首次开赴罗布泊,准备第一步摸清路线,第二年采样,第三年总结。夏训诚则同期在美国考察,在美国时,他在一位美国遥感专家的会客厅中,见到了一张美国在冷战期间拍摄的罗布泊遥感卫星照片,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罗布泊的地理全貌。罗布泊是一个很明显的大耳朵的形状,样子很令人惊讶!美国教授问他们那一圈圈的是什么,耳垂是什么,耳心是什么,他们都回答不上来,所以非常沮丧。

更令人震惊的是,出差回来,在火车途中,夏训诚听到了新华社的广播: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作为救援队队长的夏训诚,压力巨大。100多个人,在荒漠中寻找彭加木,本身就很危险,为了保证救援者本身的安全,他们采取了10人一组,每人之间10米,拉网式向前走的方式。同时,夏训诚带着彭加木的儿子,两人整天形影不离。

救援队伍行进的前1万米范围内,彭加木的脚印都清晰可见。彭加木穿着队里发的42码的翻毛皮鞋,能看到他在沙地上向东走。救援队伍走到5000米处,甚至发现了他坐下休息的痕迹。草丛里有他坐的印子,另外,还挂着他吃过的椰子糖。他是上海人,喜欢吃糖,出发前几天农场里有人见过他买这种糖。

可是,再往前走5000米,脚印消失了。原来,前面是一片死硬的盐碱地,留不下一个脚印。彭加木当时穿着土色的衣服,直升机也找不到他。在彭加木事件之后,全国科考人员都会穿戴红色的衣服和帽子,就是吸取了这个教训。

雅丹地貌是罗布泊特有的地貌,维吾尔语中是“险峻的土丘”之意,它是由河湖泥土沉积物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形成的地貌,这种看似小山丘的地貌其实很酥松,随时会往下陷。夏训诚要求救援队员们遇到雅丹包,要转一圈,看看附近有没有埋着什么。果然,队员们发现了13具野骆驼的尸体。他们猜测,野骆驼年老的时候,会选择背光,背风沙的安静的地方老死而去。很有可能彭加木在迷路之后,也选择了在雅丹包周围背风的地方休息,结果昏迷遇难,被下塌的雅丹包埋住。

人们一直都没有找到彭加木的遗体,这成为了罗布泊科考史上的一个谜。不过,在之后的30年时光中,不断有人声称发现彭加木的遗体,每一次都引起大众的关注,但没有一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遗体是彭加木。彭加木成为苍凉荒漠中的一个悲壮英雄形象,在他之后,有很多探险者试图闯荡罗布泊,探险家余纯顺也在罗布泊遇难,死亡让罗布泊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三)

罗布泊开放后的30多年中,尽管还存在很多的谜,但夏训诚在美国专家面前曾遭遇窘迫、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此后都一一得以解决。比如,他们已经知道了罗布泊曾经是盐水湖,在逐渐干涸的过程中,湖水高度浓缩,形成了一圈圈的盐壳地。他们知道了“大耳朵”中的各个部位,如“耳环”是在湖水退缩的过程中留下来的痕迹,“耳孔”是中央的一个半岛形成,“耳垂”是喀拉湖水的一条河流,流进罗布泊形成的四个三角洲。

彭加木本想寻求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他们现在知道了罗布泊一年能生产120万吨钾盐。彭加木关于钾盐的遗愿也弄清楚了。

1959年塔里木河中上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建了大规模的国有农场,水就下不来了。结果不出3年,罗布泊就全干了。罗布泊是个浅盆子,最深的地方也只有3米多,如果不来水,两3年就会蒸发干。新疆的情况就是,水流到哪儿,哪儿就是绿洲,水离开后,哪儿就是荒漠,新疆有100多条河流,半个世纪以来,整体降水量几乎没有变化,水少地广的情况下,出现绿洲也是很宝贵的。水带来文明,人是跟着水走的。

有一次,车行驶到半路,他突然喊停,大家正在纳闷之时,夏训诚来到了路边一个长相奇特的沙包面前。沙包的一个坡面垮塌了下来,里面的地质结构清清楚楚。一层沙子一层枯枝落叶,他数了下,一共有623层。这个意外发现,即后来被称为“红柳沙包”的地貌现象,给夏训诚提供了很多启发。春天沙子来了就沉积了一层沙子,到了冬天,枯枝落叶来了盖在上面又一层,这样一年过一年,每一层就代表了一年,623层就意味着623年,像树轮一样显示了这个地貌的年龄。后来用碳14的方法测了一下,年代完全一致。更有意思的是,通过看沙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厚度,还可以分别判断当年风沙和降雨的量。这个意外的发现给夏训诚带来了额外的研究成果。

夏训诚追寻彭加木的足迹,揭开了罗布泊的神秘面纱,为他国的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乃至考古研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罗布泊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敦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

1997年,甘肃敦煌一家3口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楼兰附近寻宝,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3人尸体被淘金人发现。

1997年,昌吉有4个人开着大卡车,到罗布泊南岸的红柳沟找金矿,结果没有了消息。1998年,有人在红柳沟附近找到了4具尸体和一部烂车。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罗布泊内发现一具无名男性尸体,当时据推测该男子是名“驴友”,法医鉴定其并未遇害。这具尸体被发现后,也引起了国内数十万名“驴友”的关注,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寻找其身份的倡议,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确定了该男子的身份,并最终使其遗骸归回故里。经查明,该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罗布泊内探险,但为何死亡,却一直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