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家训(第九卷)
10889600000011

第11章 仁和——和气蒸蒸而家必兴

原文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家庭和睦自然就会带来福气。如果一家之中,对兄说的话做弟弟的无不听从,对弟弟的请求兄无不答应,如此和气蒸腾而家庭仍不兴旺的,还没有见过;与此相反而家庭不衰败的,也还没有过。

“评析”

曾国藩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是有其极深刻的原因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他们兄弟四个都从了军,而且九弟曾国荃还为破天京立了头功,试想,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里,能出现这样的状况吗?

关于家庭和睦的重要,《颜氏家训》中用具体的事例作了回答:

梁元帝时,有一位中书舍人,治家失当,过于严厉刻薄,他的妻妾们不堪忍受,便一起收买了 一名刺客,趁他酒醉时将其杀死。

世上有些著名人士,治家一味地宽厚仁慈,以至在家庭饮食,馈赠客人,裁减奴仆,施舍帮助他人与否等方面,都由妻子独断把持,甚至做出怠慢宾客,损害乡里之事:这也是家中一大隐患。

齐朝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对人发怒。有一次连续下了几天雨,家中断粮,他派一侍婢去买米,不料那侍婢却乘机跑了,三四天之后才被抓回来。就这样,房文烈还慢慢地问她:“全家都没有吃的,你到哪里去了?”竟然没有加以惩罚。他还曾经把房子借给人住,结果奴婢们把房子拆了当柴烧,都快拆完了,他听说后只是皱皱眉头,最终连一句话都没有说。

裴子野对远房亲戚以及过去自己的部下,凡是陷于饥寒无以为生者,都收养下来;他的家境本来就很清贫,再加上又遇到水旱,所以每顿饭只能用两石米熬成稀粥,仅仅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一点,他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并不感到厌烦。邺下有一位领军,家中积存的东西已经很多,有奴仆八百人,他还发誓要增加到一千;他规定每人一天的生活费用,不能超过十五钱,这样一来,如果遇到有客人来,就更没法应付了,后来他犯了事被处死,没收他的家产,发现有麻鞋一屋,旧衣服几仓库,至于其他财宝,就更数不清了。南阳有个人,很会经营,家中富裕,但其性格却是特别地节俭吝啬。有一次冬至过后,女婿前去拜见他,他只摆出一小碗酒,几小块獐肉。女婿恨他太吝啬,便一下子将酒菜吃光,他大吃一惊,考虑再三,又让增加一点,这样反复几次。事后他责备女儿说:“你女婿好酒贪杯,因此你们才如此贫困。”等到这人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家产,以至造成哥哥杀死弟弟的惨剧。

有一个倡导家庭和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单箭易折、众箭难折。424年11月,吐谷浑威王阿柴临终前把自己的20个儿子叫到床前,让他们每人拿出一支箭来。阿柴从20支箭中拿出一支来,让弟弟慕利延把箭折断。慕利延很轻易地就把箭折断了。阿柴又把其余十九支箭让他一齐折断,慕利延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把箭折断。阿柴对儿子们说:“你们都看到了吧,一支箭很容易折断,很多支箭则不易折断。这说明你们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所以你们应同心协力,保国安家。”说罢气绝身亡。

要获得家庭和睦,首先是家庭成员必须宽宏大量。

曾国藩做人有一条原则:兄弟之间应该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彼此发展,共同进步。

他认为:作为人子,如果使父母觉得自己好,其他的兄弟都比不上自己,这便是不孝;如果使亲戚称赞自己好些,其他的兄弟都不如自己,这便是不悌。

曾国藩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总是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兄弟和盘托出,以求得兄弟的彼此理解、信任与支持。在兄弟五人中,国华对哥哥多有误解,所以曾国藩总是能对他敞开心扉,也不回避这种误解。他之所以多次将自己的终身想法告知各位兄弟,是因为他觉得兄弟之间除了肝胆相照,就没有更好的法子了。

在兄弟之间,没有一点感情是不可能的,但不爱之以姑息却是很难的,或者爱之深切,或者怕产生隔阂,或者怕得罪兄弟,总是不愿开展批评,以为凡事忍让着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就是分歧的开始。曾国藩决不这么做,他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一声:“不!”

这就是曾国藩的爱之以德,家和万事兴的居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