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学习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10871600000055

第55章 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纯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此典出自《庄子 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战国时,有一个擅长宰牛的厨师,名叫庖丁。有一次,他为梁惠王宰牛时,显露出非常高超的技术。

梁惠王非常赞赏他的熟练技术,问他说:“真是棒极了!你的技术如何能达到如此精湛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回答道:“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学习宰牛时,眼睛看到的全都是一头全牛。三年以后所见到的不是整个一条牛了。如今,我只用精神去感知,而不需要用眼睛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按照牛体的结构,我从空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着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与筋肉聚结之处,更何况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而我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杀过数千头牛,但是刀刃还像新磨的一样。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就觉得绰绰有余,运起刀来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所以,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磨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遇到筋骨交结之处,我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谨慎,集中精力,行动稳妥。这样,只要轻动一下刀,整头牛就骨肉相离了,牛肉好像土块一样散落在地上。这时候,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感到心满意足,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了。”

梁惠王说:“妙极了,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