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0871000000014

第14章 兰州水文站,忠于职守的黄河哨兵

黄河是滋润兰州人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刁蛮任性的“灾难河”,它不但是兰州农业的救星,也是兰州农业的克星,它曾经就多次制造“灾难”,使兰州的农业深受其害。

据《兰州市志》记载: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秋,金城河水溢出30里,淹没民房、田禾无数;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夏,金州霖雨致水灾,淹没田禾;乾隆十八年(1753年),兰州大雨,黄河泛涨,冲毁房舍田地甚多;嘉庆十三年闰五月二十四日,兰州暴雨3日,黄河水淹没东滩、什川堡37个村庄;道光三十年(1850年)秋,黄河暴涨,兰州、金县沿河诸滩田产、房屋淹没甚多,灾民无处栖居。15日后,水始退;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一日至六日,连日大雨,黄河水暴涨,流量达8600立方/秒。兰州桑园淤塞,河水逆流,淹没东郊18滩,漫及城周。下游淹没什川、条城沿河一带,田地房屋损失极大,灾民多达万余人……以上数据,只是黄河水灾的一小部分,但却令人触目惊心。怎样才能摸清黄河暴戾恣睢的坏脾气,并及时发布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兰州人就专门成立了这样一个机构,日夜监视黄河的一举一动,这个机构,就是成立于1934年7月的兰州水文站。

兰州水文站起初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的,站址在晏公庙(今滨河路省军区干休所院内西北角)内。1934年10月由甘肃省气象测候所代办,后改名为兰州水标站。主要任务是测验黄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输沙率等。194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收回兰州水文站,办公仍在晏公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文工作的重要性,特将自力路80号(今白云观东侧)一个院落分配给水文站。1950年,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兰州水文站在中山桥南头东南处盖起一座二层观测房,虽然面积较小,但却很实用。

1 9 5 3年,根据治理黄河的需要,兰州水文站“补充新鲜血液”,增加了工作人员,改名为兰州水文分站,管理黄河石嘴山以上的各水文站,并设测验组,负责兰州河段的测验工作。

1954年,兰州炼油厂建厂,黄河水利委员会特在西固设专用水位站,以确保兰州炼油厂的安全。同年设立西柳沟水文站,中山桥处改为兰州水位站。

1956年,由于滨河路扩建,兰州水文站搬迁到王保保城23号,同时改名为兰州水文总站,兰州水位站迁至桥门街35号。

1967年,西柳沟水文站因断面变坏,重新迁回中山桥,与兰州水位站合并为兰州水文站。

1975年,在永昌路北口黄河边建成一座独特的三层小楼,这便是今天的兰州水文站。

兰州水文站从开站至今已经70多年,几十年来和黄河朝夕相处,已经摸透了黄河的脾气,多次发布旱涝警报,对人们整治黄河水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黄河的“晴雨表”。正是因为这个“晴雨表”,才使兰州遭受大水灾的机率大大减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黄河大水,都是因为兰州水文站的及时预报,才没有造成历史上那种惨不忍睹的大灾难。

如今,兰州水文站依然悄悄站立在黄河边,像一个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注视着黄河的一举一动。当你沉浸在黄河风情线美丽景色的时候,也许对眼前那不起眼甚至有点折煞美景的水文站不屑一顾,但是,我们的社会不正是无数像它那样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社会脊梁在支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