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性与生死的秘密:自性光明论
10860500000002

第2章 前言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声称:“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从中国古代哲学史来看,孔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然而按照上述科学家的要求,孔子的智慧则是:根据唐、虞、夏、商、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按《易经》的元、亨、利、贞四德,阐述了仁、义、礼、智的人性问题,为人类社会明确了一个切实而必要的基本准则。

这个准则并非孔子的创作,他整理五经,自称是“述而不作”。所以后人称赞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孔子认为元、亨、利、贞是天道自然法则,只是由古圣演出而已,目的在于反映宇宙及生命二者自然而然地进化的共性。这种自然属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归于天道,涉及“自性”。例如孟子称赞“尧、舜,性之也”;又说:“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孔子则更早就说过:“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舜其大智也欤。”这实际上是以大智或“人伦之极”,代表天道自然之性。

天道在《中庸》一书中则用“诚”字表示,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联系到自性则又说:“天命之谓性……自诚明,谓之性。”与天道相对应的是人道,那就是择善固执而自强不息,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修道之谓教”。因此,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哲人,勤修人性,开显大智,体现自性。

这种大智从功用上说,分为四智,涉及四德。那就是“元”为万善之长,象征“整体性智”,所谓仰观俯察,见微知著。“亨”为众美之会,表示“平等性智”,对于动植万类,一视同仁。“利”为百物之宜,类似“成所作智”,能够因势利导,成人成物。“贞”为诸事之干,涉及“妙观察智”,知真实之所在,能固守之。由于我国历代有这些大仁大智,所以中华民族文化能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指出了自然与人文二者进化的统一观。人类的大智是进化的产物,这意味自然选择了人类;然而只有这种大智才能认识宇宙,又可以说是人类选择了自然。达尔文当初建立进化论,只强调自然作用而忽视了人文因素;以致帝国主义将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理论,用来侵略弱小民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达氏到了晚年认识到自己的论著忽视了人文因素,因而非常遗憾;到临命终时自行忏悔。以后爱因斯坦、罗素等著名科学家有鉴于此,故呼吁: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性的觉悟。看来,人类自性问题的基本精神值得重新认识;这涉及到人类精神文明的根本问题。

近10年来,为了人类生命的优质化,哈佛大学威尔逊学派提出“基因伦理学”;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学家威格涅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宇航科学教授罗伯特,提出与意识有关的“终极实体”;剑桥大学超导理论创建人约瑟福逊认为:当人脑的意识波动完全停止,脑神经脉冲返回静息电位时,人脑可能呈现“悟性”(insights);这是人脑潜能在智能方面的高层次体现。

1992年7月,《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表了《量子哲学》一文,研究电磁波与太阳光子的二象性,联系到“意识波”提出“心灵光子”。我们知道,电磁波或光波的基态是真空,因为真空是最低的能量态。根据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关于心物进化的统一观,可知意识与物质的终极状态是真空;悟性、智光与心光都可以被设想为脑细胞系统里的活化真空态;中国古代哲人有“自性真空”的称谓,这就是以人脑里的超常真空态来比喻人类自性。

上面的介绍实际上说明,心灵光子与太阳光字的基态都是真空;人类的自性与万物的自性都涉及到真空,这也就是说都以真空为自性或本性。试想心物结构,除了以真空作为基态外,是否还有其他状态作为终极实体,可以讨论。今天的物理学指出:真空并非一无所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呈现能量。

在某些情况下,人的悟性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例如科学上的发现,文学艺术的创作,以及哲学上的创见。这些悟性并不是从天下降的,而是人脑结合人体世世代代劳动,逐渐进化、遗传的产物;不过它是一个隐序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呈现出来,这就涉及到人类自性问题。

通常的情况是人性与人智用事,此二者是融合成一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自身,远取诸物,根据“元、亨、利、贞”的天道之常,提出“仁、义、礼、智”的人性之纲;目的在于教化人类,内修仁智,外修义礼,可以开发真正的自性或悟性。看来人性的延伸就是自性;这是大自然进化赋予人脑潜在的一股巨大力量,值得从各方面进行研究。

三百年来,西方科学的研究,归根结蒂,主要是开发原子内部的巨大能力,对于人脑的潜能则很少探究。为了整个人类身心的优质化,我们应该在人性与人智的基础上,开发自性与悟性,从而去认识自己同宇宙的演化过程,为人类社会及子孙后代真正造福。

本书是一本人文哲学著作,涉及到自然哲学与科学前沿。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水平有限,纯属越砖引玉,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牛实为

1996年7月于北京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