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35

第35章 中药辨治胃黏膜脱垂有良效——安胃是关键

胃黏膜脱垂症是指幽门处黏膜经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发病率为1.05%~2.03%,男多于女,好发年龄为31岁~40岁。

1.临床表现

不规则上腹痛。疼痛多在饭后发生,常呈阵发性。进食或右侧卧位疼痛加剧,呕吐及左侧卧位疼痛减轻或缓解,但疼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抗酸药物治疗无效。

恶心呕吐。脱垂的黏膜引起暂时性幽门梗阻时出现,但梗阻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呕血或黑便。呕血与黑便前数小时多恶心,呕吐症状加剧。

上腹部深压痛。多数患者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在上腹部有深压痛。

2.辅助检查

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此病的主要方法,典型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基底处有凹面的充盈缺损,呈菜花样、蕈状或伞状。下垂到十二指肠球部的胃黏膜,可形成蜂窝状或叶状的充盈缺损,幽门管长而宽。可见肥大的胃黏膜皱襞通过幽门突到十二指肠球部。

3.发病机制

本病发生的原因为胃窦部黏膜的慢性炎症、溃疡或水肿,引起局部黏膜皱襞肥大、冗长,当胃蠕动加强时使胃窦部黏膜脱入幽门管。另外过量的吸烟、饮酒,情绪的异常波动,均可使胃产生强烈的蠕动,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严重者则可导致幽门梗阻、出血或坏死。

本病属中医“胃痛”、“反胃”范畴,多数医家认为属虚实夹杂证,采用益气温中或升阳健脾法,佐以降逆和胃、活血化瘀或化痰蠲饮、清利湿热。但忽略了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胃黏膜由慢性炎症、水肿、溃疡→黏膜张力下降→异常蠕动→胃黏膜脱垂。据此,我们提出胃黏膜脱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首先解毒消炎、燥湿利水、抑肝制酸以治标,继之安胃缓脾以治本,从而限制胃的蠕动,恢复胃黏膜功能。药用半枝莲、蒲公英、龙胆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半夏、石菖蒲、苍术、白术健脾利湿、利水消肿;生牡蛎、川贝母、锻瓦楞子制酸敛疮;白芍、甘草酸甘缓脾。诸药合用,使胃蠕动减慢,胃黏膜溃疡、水肿消除,炎症消失,胃黏膜自然回复。相反如用药不当使胃肠蠕动加快,不但会诱发本病发作,甚至导致幽门梗阻、坏死。

临床观察发现以下药物属于治疗本病的禁忌之品,如补益之品中的黄芪、党参;行气之品中的木香、香附;破气之品中的三棱、莪术;温阳之品中的附子、肉桂、干姜、良姜;升阳之品中的升麻、柴胡等。

“典型病例”

靳某,女,47岁,2000年12月31日初诊。患者自诉近年来上腹部发作性疼痛,加重半年。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幽门口炎,幽门黏膜脱垂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即来我处就诊。现症:上腹部疼痛多在饭后半小时加剧,右侧卧位时加重,伴有冷汗,嗳气,呃逆,纳差,胃中灼热,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厚腻,脉弦有力。中医辨证为痰湿交阻,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缓急止痛。药用半枝莲60g,公英、石菖蒲、生牡蛎、橘核各15g,半夏、石决明各12g,川贝、煅瓦楞、枳实各10g,白芍20g,甘草6g。六副,每日一剂,水煎200ml,分3~4次服完。用药一周后疼痛减轻,症状明显好转,改汤为散,继服一月,诸症全消。2002年4月26日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阴性,幽门黏膜脱垂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