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33

第33章 平胃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古方今用见奇功

慢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纤维内窥镜的普遍应用,为本病的确诊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及“心下痛”等范畴。临床上以脘胁胀痛、嗳气恶心、胸脘痞满、纳呆、苔腻为主要特征。本组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为主要治疗对象。临床以平胃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0~30者8例,31~40岁者15例,≥41岁者24例;其中工人24例,干部11例,农民8例,教师3例,学生1例;病程<1年者6例,1~3年24例,4~6年8例,7~10年5例,≥10年者4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砂仁、黄芩、郁金、香附、焦三仙、甘草。

加减:胀痛明显加青皮、木香、乌药、佛手;热重加川连、蒲公英、炒栀子;偏寒加吴茱萸、毕拨、高良姜;食滞加鸡内金、莱菔子;湿重加藿香、佩兰、苡仁;刺痛加丹参、赤芍、五灵脂、川芎、元胡;呕吐加竹茹、代赭石、旋复花;泛酸加乌贼骨、瓦楞子、左金丸;胸闷加桔梗、瓜蒌皮;另可加入蝉蜕以护胃黏膜。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也可加工成丸药服用,每服1丸,早晚各一次。饭前1小时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本组显效27例,占57.5%;有效15例,占31.9%;无效5例,占10.6%;总有效率89.4%。

4.讨论

本病的病因不外乎饮食、劳倦、精神、外邪等因素,痰湿、气滞、血瘀、郁火等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但无论何种因素,其致病的关键在于影响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脾失健运,一则不得消谷,二则水湿停聚,而致诸症丛生。且脾性喜燥恶湿、喜利恶滞。故在治疗中应审证求因外,重视健运中焦,顺应脾的生理特性。用芳香行气,燥湿健脾,行气导滞之品调理脾胃、健运中焦为主导,佐以理气、清热、温中、化积、化瘀、降逆等法。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健脾燥湿,理气和胃之功。主治湿滞脾胃,健运失司之证。是调理胃肠功能,治疗脾胃不和、湿滞中阻的代表方剂。方中苍术辛香温燥,善健脾除湿,柯韵伯认为该方中苍术有“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厚朴能行脾胃气滞又能燥湿,气行则湿化。陈皮气香辛温,能行能降,善理气燥湿运脾,升发脾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如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现代研究表明,苍术、厚朴能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且具有抑菌作用;陈皮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和缓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排出,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陈皮因含多种成分而对消化道有多种功能,且因消化道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异,表现出既能“芳香健脾,驱风下气”,又能缓解“脾胃气滞”的综合功能。因而,可以认为平胃散的治疗作用,关键在于从脾胃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出发,芳香理气,燥湿健脾,以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与他法配合而达到整体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