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32

第32章 从寒湿辨治胃痛吐血——明辨病机不可拘泥于常规

胃痛吐血是指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也可伴有以大便色黑为主证的病证。胃痛吐血属于现代医学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最常见。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火热灼伤胃络所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辨治分型有热伤血络型、肝火犯胃型、胃络瘀阻型、阴虚火旺型等。其中以胃热伤络者居于首位。故不少中医,盲从其义,竟然抛弃传统中医学之辨证论治,以热论治,所用方药,非苦寒泄热,即清凉解毒,若属实热者,则能获效;若属虚寒者,则不但无效,反被其害,轻则拖延时日,重则使病情变证峰起,更甚则转为沉疴痼疾,不能救治。

作者临床曾治疗两例寒湿型胃痛出血,提示中医贵在洞悉生机,明辨病机,不可拘泥于病名、验方、陈说等。现举医案如下,以供医者深思。

“典型病例”

罗某,男,48岁,农民,2000年10月就诊。病史:去年劳动中,突然吐血,开始如酱,继则鲜红,吐后别无所苦,只感觉肢体困乏,休息两日则愈。今年4月,又发作一次,仍如去年自愈。现胃脘疼痛,干呕厌食,伏热炕或饮热汤稍可缓解。数日前傍晚,呕逆欲吐,吐出少量紫血,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反见全身浮肿,午后发热,心中冷感,咯痰或甜、或酸、或咸,诸味俱全,大便溏而色黑,苔薄而腻,脉似弦似紧。

辨证为寒湿留滞,血行不畅。再加劳累所伤,遂致渗血、吐血,虽然血止,但病灶愈合不良,久而腐化,形成溃疡。其浮肿者湿也,便黑者陈血也,午后阴气上潮,故症状加重。

此症寒湿为本,溃疡出血为标,然而标症亦急,故标本兼治为法。药用党参、白术、山药、茯苓、泽泻、姜炭、陈皮、半夏、当归、白芍、元胡、香附、牡蛎、血竭。

水煎两次,分3~4次服用。服两剂后,诸症好转,惟心悸、呕逆、头晕、食欲仍不振。前法略有加减,连服五剂,诸症悉愈。继以香砂六君子加当归、白芍、姜炭为方,嘱服十余剂,药后食欲加倍,体健复原。

“典型病例”

张某,男,32岁,干部,2002年4月就诊。主诉:素患胃痛,发作有时,未曾重视,后胃痛增剧而持久,经当地医院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经用各种方法治疗,疗效不够显著。目前胃痛加剧,伴有呕逆,呕吐物中有紫色血块,食则胃胀,饮则腹胀而鸣,大便色黑不畅,双下肢浮肿,舌淡苔厚而腐腻,脉大而空。触诊胃腹痛而拒按。

此本中焦寒湿,迁延日久,又加饱食劳动生热,因而伤胃动血,腐化成溃疡,因此病情寒热交错,故选用半夏泻心汤,其中干姜炒黑,再加炒蒲黄、五灵脂为方。服时冲服三七粉3g,服两剂,黑便转黄,痛减。原方再服一剂,诸症好转,改用芍药甘草汤加党参、珍珠母、合失笑散、左金丸,以防腐生肌,促进愈合而善后。

以上两案,皆属中医“胃痛吐血”,而辨证属寒,用药皆热,效果显著,若固持胃痛出血者属热,拘泥于凉药为治,则错之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