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10829800000009

第9章 吃在湖南,玩在湖南

湖南人喜欢革命,湖南人喜欢舞枪弄棒,湖南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湖南的湘菜闻名天下,湖南的小吃也让人流连忘返。在热闹的都市中感受湖南的大气,在宁静优美的景区体会自然的美丽,这就是今天湖南的韵味所在。

1.湘菜——让你一次辣个够

说到湖南的特产和特色,那绝对是离不开湘菜的,湘菜的一个特点便是辣,湖南人是吃辣椒的大哥,其他地方吃辣椒的只能算是小弟弟了。看来“辣”成了湖南人和湖南菜的标志,也成了湖南人性格生成的重要因素。

明朝末年,辣椒由南美移植中国,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多雨,土壤适宜辣椒生长,而且又具有驱寒、去风湿的功效,还能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因此,辣椒受到湖南人的广泛喜爱。湖南人从此便与辣椒结下了不解之缘。

湖南人喜吃辣是出了名的,如果哪天生活中没有了辣椒,那这天对湖南人来说就形同一杯无滋无味的白开水,他们的心头会空荡荡的,仿佛缺少了点什么似的。湖南人常见的以辣椒为主料的菜式有油淋辣椒、剁椒鱼头、烧辣椒拌皮蛋、青辣椒炒肉、酱辣椒炒鸡杂、剁辣椒炒酸豆角、麻油剁辣椒等等。湖南人桌上一顿没有辣椒好像就没有了味道。

说起来,湘菜挤进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功劳”要算在清末民初时湖南的一个名人头上。这个人就是谭延闿,他聘了一位良厨曹尽臣,两人配合默契,谭将各种菜系之长推陈出新、创造花样,曹则在灶台上将创意付诸实施,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就这样炮制出来了。谭家菜逐渐远近驰名,进入了“湘菜”系列。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从此闻名天下。

现今,湘菜已发展到菜肴4000多种,名菜300多种,其中用料也更注重本地特色,一般主要菜肴都选用本地土特产作原料,佐料一般用红青辣椒、姜、醋、五香粉、豆豉等。在烹调技艺方面,湘菜注重色、香、味俱全。它与其他地方菜系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烹饪这一生动整体,形成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湘菜的品种丰富,口味鲜明,富有丰富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名师辈出,自成体系而闻名于世。

烹饪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湘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除了与华夏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选料广泛。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湖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为湘菜的制作提供了广泛的物质条件。凡是禽、走兽、游鱼、野味,湖南的品种都是比较全的,都是湘菜制作的上好原料,至于湖南的瓜果、蔬菜和各地的土特产,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作原料。

二是品味丰富。湘菜的做法以蒸、煨、煎、炒、烧等多见,菜肴具有酸、辣、麻、焦、香的特点,强调原汁原味,多味调和,具有清香、浓鲜、脆嫩多种风格。湖南现有不同品味的地方菜和风味菜达800多个。近年来,湘菜还在不断改进,在保持湘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菜系的制作经验,正在向多样化、合理化、营养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擅长调味。湘菜历来重视调味,以达到去异味、增美味的目的。调味随原料质地不同而异,从而使每道菜品均有独特风味。湘菜调味以酸辣为突出,用酸泡茶、腌菜为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如酸辣脆肚等都深受食客的喜爱,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今天,在湖南地方名菜中有:“腊味合蒸”、“汤泡肚”、“冰糖湘莲”、“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等。辣味菜也已发展为酸辣、麻辣、油辣、鲜辣、香辣、苦辣,尤为酸辣居多。在菜式上,湖南人将辣椒不但用于调味,还用于添加湘菜的花色,至今,湖南家常菜仍以辣为主。湘菜惯用辣椒也讲究用辣椒,更注重辣味菜的鲜、香。湘菜的烹调师惯于利用辣椒“盖味而不抢味”的特性制作辣味菜,在辣味之下调和百味。

近几年来,湘菜又有新的发展,尤其是湘菜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湘菜根据各地不同的口味,又增加了自己的特色和内涵。首先是在菜式、菜味上敢于开拓,锐意进取,对菜肴在选料、配色、成形、调味、烹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同时还注重保持湘菜原有的味道。今天的湘菜已经名满天下,它正成为湖南的一大特色而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2.吃在长沙

1.火宫殿的小吃

长沙的小吃在湖南具有代表性,而“火宫殿”的小吃在长沙最有代表性。火宫殿已经有25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长沙市最兴旺的老字号。火宫殿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这里原是敬火神的地方,又叫火神庙,每年火神生日,这里赶庙会,唱大戏,游客云集,他们在观剧游览之余,都喜就地用餐,有顺口溜可以描述火宫殿的小吃之盛:“火宫殿样样有,饭菜小吃热甜酒。油炸豆腐喷喷香,姊妹团子数二姜;撒子麻花嘣嘣脆,猪血蹄花味道美;各式小吃尝不完,乐得食客笑呵呵”。

长沙火宫殿是湖南民俗特色小吃的发源地,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齐名。其风味小吃“臭豆腐”更是远近闻名。

2.五里牌蒸菜馆

蒸菜大概也是湖南人的一大发明,不但肉鱼可蒸,有时连青菜也可以蒸了出来吃,其实做工很简单,但是味道却极好,从蒸芋头到剁辣椒鱼头,五里牌蒸菜馆无所不蒸。

如果口味比较淡的客人,可以点这里的蒸南瓜,黄色的南瓜不加任何的色素的,本身的颜色都是极为诱人了,好像还有美容效果,女士们可以尝试。

在这里不能太要求服务员有求必应,因为实在客人太多,服务员都忙碌得不得了,所以,只要好吃,上菜是很快的,其他的能免就免了,一般三四个人吃上一大桌,也不过百来十元的,价格是绝对便宜。

3.紫东阁美食街

长沙的紫东阁是间四星级的宾馆,不过在副楼开设的紫东阁美食街似乎比它的宾馆名声要大,四星的水准,平民的消费,这里的装修古香古色,全是四方的紫红色的木头桌椅,嵌进了些贝壳,显得高雅别致,四周的墙壁上挂满黑白的照片,长沙的某些方面的历史在这里可以从照片上揣摩一二,穿着土布旗袍和土布对开衫的服务员都是经过正规酒店式培训出来的,故此在可以享受家常小炒的好菜同时,还可以享受星级的服务。

长颈的铜茶壶由青年的男子用手肘挂着,随时给客人加水,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一般泡的茶就是八宝茶了,用菊花,红枣,桂圆,甘草,加香片茶炮制,可解湘菜的火气,这里也可看出跟一般大众饭馆的不同。

这里菜式扮相很漂亮,用来盛菜的碗碟也很有特色,都是蓝花白底,雅静而大方,特色菜之一的鸡汁蒸白萝卜,用鸡汤做底料,把萝卜切成很薄的片,放在蒸气里蒸上几分钟,加点绿色的葱花,鲜得一人可以吃一碗。

4.四方坪土鸡

位于长沙城北开福区郊区的四方坪以做土鸡而出名,与五里牌的风格不同的是,这里的装修要干净整洁些,楼面也大气些,这里的土鸡引来了很多的食客,一般中午12点后,就要等座位了,湖南人好吃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很突出的演绎,热闹的个性也充分发挥。

这里的爆炒的土鸡都是新鲜炮制的,客人点了后,可以一鸡几吃,鸡血内脏用萝卜丁料炒,加干辣椒和葱点缀,色彩很漂亮,鸡肉用新鲜的青红辣椒,是尖椒极辣的那种土辣椒加上大片的姜片蒜子一起爆炒,没有其他的调料,不过味道绝对的霸道,此时和着湖南的甜米酒一起小酌,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好韵味的呢。

5.潭州瓦缸

提起长沙的特色吃处,就不能不提说起潭州瓦缸了。“潭州”是古长沙的旧称,而这家餐馆打的就是这张怀旧牌,这里的装饰的确就跟大炼钢铁时的食堂相似,一个棚子,木头的柱子,瓦片的屋顶,大圆桌可坐十几个人,进去好似七八十年代农村办酒席的盛会,也不会管你身份如何,有什么区别,大家在这里来了,就是一个口号:海吃。

最初这里是以瓦罐汤为招牌菜,如黄豆炖猪脚,野山菇墩排骨,水鸭黄豆煲得很浓的罐子汤,在大门口一排水缸式的罐子就是保温的炊具,很有特色。

其他的菜也是大份大份的,竹香鱼是每把约八两重的鲫鱼破开两边贴在竹篾上油炸后烤制,加了梓然,香味很重,吃起来外焦内嫩,鱼肉的鲜甜味仍然保持得很好,是首选的下酒菜,大份的田螺口味很好,肉也干净,用了酱香的调料,和卤水,田螺有鸡蛋大小,吃起来很轻松,懒人应该是喜欢吃的。

3.千古名楼岳阳楼

说起湖南,提到岳阳,就不可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将鲁肃所建的阅兵台,后演变为瞭望敌兵的谯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扩为楼阁,初名“南楼”,后称“岳阳楼”。宋代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榜进士,做官后又同在御使台为谏官,滕子京因心直口快,上朝言责仁宗皇帝:“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因此得罪仁宗。仁宗怒斥他乱言宫闱之事不实,将其贬官出朝,放至凤翔府为知府。庆历改革之际,滕子京又被人弹劾私自动用小金库的资金。范仲淹宁愿辞官不做来为滕子京辩护,好不容易保住了滕子京,但滕子京还是再次被贬,到岳阳为知府。滕子京精明能干,擅长经营之道,来到岳阳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兴办学校,一下子推动了岳阳的经济发展,岳阳城内旧貌换新,他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

这座楼在当时是过往官员迎进送出的地方,滕子京在楼前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愤愤不平,心情十分复杂,寄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秋色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生怕滕子京忘乎所以再遭人嫉恨,闯出祸来,于是规劝滕子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挥笔而就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虽然只有区区360余字,但内蕴博大,哲理精深;且骈散相间,清绮壮美。因而气势磅礴,音调挫锵;尤其是借景议人,独具匠心。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它与屈原的“上下求索”一起成为了流传千百年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内在动力和精神。楼以文存,文以楼辉。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更加不朽和伟大,范仲淹也因《岳阳楼记》而让后代永远记起。

南宋人认为“本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儒气象由范仲淹以身作则首开。明代人认为“宋亡,范公不亡”。欧阳修评价他“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舍取”,这种不为一己私利,敢于直言明理,锐意改革进取,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精神,堪为中国士大夫的楷模,后人用他自己的题词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岳阳楼因范公的名文而著称于世,历代的迁客骚人也多登楼赋诗作对,为岳阳楼增色不少。

历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贾岛、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陆游等,都为洞庭湖、岳阳楼的奇伟、绚丽的风光所吸引而先后来游,并且触景抒怀,感物咏志。特别是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可谓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

前四句把诗人对岳阳楼的仰慕及岳阳楼所处的地位,抒写得十分酣畅;后四句则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对国家的忧思,表现得抑郁沉重;两者融合一起,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发人深省,感人肺腑。

诗仙李白也曾经登楼赋诗,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将诗仙的才情展露无疑。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楼不止以诗文著称,它上面的对联亦是一绝,有一幅102字的长联是这样写的: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楹联是清朝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省罗平县文人窦序撰文,湖南省道县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雕刻的。楹联共102字,高度地概括了岳阳楼有关的历史人物,绘形绘色地描写了岳阳楼的人文和地理。

此联写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件著名的事: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轶事。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两字关情”——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两字,当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二字。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出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则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一幅百字对联浓缩了千百年来岳阳楼的历史和人文,的确让人惊叹不已。

4.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湖南悠久的人文历史,与岳麓书院是分不开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随后虽屡次毁于兵火战乱,但却从未断绝,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故世称“千年学府”。

“千年学府”的厚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是紧密相连的,历代统治者对岳麓书院的重视,昭示了岳麓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北宋的真宗皇帝曾经赐书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曾使书院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岳麓书院的最初影响力。宋代全盛期曾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学子之众,文化之盛。清朝的统治者康熙和乾隆也曾经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为岳麓书院的历史增辉不少。

建于麓山之上的岳麓书院,是一处读书作学问的绝佳去处。院中石头铺地,庭前古木参天,树皮上敷满苔青色,不时有鸟声从枝叶间透出来,院中古朴幽静,的确能让人感受到千年学府的厚重和底蕴。

岳麓书院的前厅、正厅两边壁墙之上,刻有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每字高1.6米,宽1.2米,手书石刻,相传为朱熹手迹。两廊的正面刻有乾隆年间御史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四字,形略小于朱熹字。前厅后有文昌阁,旧制书院生员凡及第者,均题名于阁内。湘水校经堂,为道光十六年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建。六君子堂,为祭祀创建或修复岳麓书院最有劳绩者。半学斋,为五开间一进的旧式房屋。“半学”两字取自《尚书?说命篇》:“惟教半学”一语,意为半教半学,教学相长。此斋为历代书院山长、高等学堂领导者居住之所。

除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岳麓学院最初的兴盛,与一个人的名字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在湖湘学派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张栻。

张栻主讲岳麓期间,倡导“经世务实”的学风。张栻经常教育学生,要以实用为贵,以讲空话为耻;要在道德和学问两个方面同时有长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传道济民”。张栻反对把读书当作攫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反对只学为科举所需的文辞之学,要求书院的教学要和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济民活动联系起来,既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也重视教育学生掌握经世实学。

岳麓书院在千年办学过程中,一直将“务实”、“求实”作为其教育理念,故而“务实”精神成为岳麓书院的显著特征。具体来说,岳麓书院作为一所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机构,它所形成的“务实”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

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其最大成就,就是培养出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纵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曾涌现出无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豪杰君子,他们保持灵魂高洁,崇尚真才实学;他们努力追求知识与真理,勇于实事求是;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流血横尸,为民族尊严和大众利益,他们乐意服从真理和良知,敢于抵制外辱与邪恶;他们依照自己的道德理性作出价值选择,绝不使自己成为声名利禄的奴隶。

这种“经世务实”的教学思想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效果,培养出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而又通晓民族大义的济世英才。当时就有胡大时、吴猎、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等30多人。他们之中,有的成为抗金名将,有的在治理国家方面显示了才干,其中继承师业从事教育者更是不计其数。湖湘学派的传统就在这里生根发芽,从而影响湖南整整一千年。

历经千年的岳麓书院,在近代的大潮中更加凸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湖南的人才辈出,更是与岳麓书院分不开的,在湖南近代历史上,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的有贺长龄、贺熙龄、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曾国荃、刘长佑、唐才常等,包括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都曾经就读于这所著名的千年学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近代湖南名人造就了中国的新局面,而造就湖南近代名人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书院。

5.祭拜圣地炎帝陵

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是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炎黄时代,在天地洪荒、人文初现的远古,炎黄二帝共同造就了今天华夏民族的源头,因而也被称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资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祇,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相传炎帝晚年,来南巡视,了解民情,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断肠草中毒身亡,在其逝后安葬于湖南境内。

作为华夏始祖之一的炎帝能够葬于湖南,真可谓是湖南之福,潇湘之幸。湖南近代的崛起,是否为炎帝天灵之佑?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于湖南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则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展示了华夏民族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和崇敬。

千百年来,陵前的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年不绝。官吏商贾,文人墨客,多有篡志书史,诗文题咏,而民间群众,则以村俗民风,故事传闻,留下许多炎帝和炎帝陵的珍贵史料和千古情思。

1993年9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命笔,题写了“炎帝陵”陵款,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炎帝陵所在的酃县更名为炎陵县。更是集中表达了领袖和政府顺乎民意,数典念祖的崇敬心情。

现在的炎帝陵庙,是1988年10月重新修缮的,它占地面积3839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然耸立在鹿原坡上,第一进为午门,两边分左右戟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供香客游人烧香拜祭,行礼亭两旁是碑房,陈设历代祭文碑;第三进为主殿,檐眉悬挂“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匾额,中央神龛供奉炎帝金色塑像,显得慈祥而睿智。第四进为墓碑亭,中央立汉白玉墓碑,书刻“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墓碑亭后面是炎帝陵墓,周围砌石保护。墓前有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所立“炎帝神农氏之墓”碑。陵庙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示了后人对祖先的景仰和爱戴。

在唐朝以前,已有祭祀炎帝陵之举。宋初建筑陵庙以来,官民纷纷前来朝拜。尤其是明清两朝,每逢国家大事,都要派使者前来告祭,举行大典。州府县官员,每年春秋两季要举行时祭,平时,各地百姓纷纷前来朝拜进香。1988年炎帝陵庙重建后,全国各地群众海外华侨和华人,纷纷前来寻根祭祖,掀起了一轮祭奠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