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10829800000008

第8章 物华天宝,得天独厚的湖南

人们常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放在一起来说,自古以来湖南就人杰地灵,这当然也少不能了湖南的“物华天宝”。湖南有名山,湖南有秀水,湖南也有独一无二的物产,这些都是上天赐予湖南的“财宝”,看来湖南还是很受上天眷顾的。

1.茶中圣品君山银针

中国是茶的王国,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品茶的习惯,湖南境内更是茶园遍地,名茶众多,其中以洞庭君山的君山银针最为出名和最有特色。

君山是飘浮在岳阳洞庭湖上的一座岛屿,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水相望。从空中俯瞰君山,就像荡漾在洞庭湖面上的一颗碧绿的翡翠,常言道“名山出名茶”,君山素有“洞庭茶山”之称,它不但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著称华夏,更以久负盛名的十大名茶之一——君山银针而举世闻名。1956年,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君山银针以因其“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而有了“金镶玉”的美称,在那届大会上获得了金奖。

君山产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喜欢饮茶,入藏时所带去的茶叶就是岳州名茶,这种茶叶便产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唐代陆羽(733~804)在《茶经》中论述了茶树生长的习性,指出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君山产好茶与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君山地处亚热带到北温带过渡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生长期长,加上君山四面环水,空气湿度非常之大,致使岛上全年六分之五的天数有雾,形成“淼淼洞庭烟气蒸”的美丽景象,宛若仙境,这一种气候特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君山的土壤西、南两面为红土层,东、北两面是砂性土层。茶树除了生长在红壤上外,主要生长在砂壤土上,而且君山岛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鸟语花香,溪流长年流淌,优良的生态环境培育出了优良的君山茶树。优良的茶树才能产出好的茶叶,君山的茶叶制成君山银针更离不开严格的采摘标准。采摘君山银针须直接从茶园拣选芽头,清明前3天和后10天是采制的最好时节。经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干燥八道工序,历时72小时制成。经过如此严格的采摘和制作,君山银针品质才能达到最好的饮用效果。

好茶要配好水。泡君山银针人们最爱用君山柳毅井的水去冲泡,明代谭元春就曾取柳毅井水,烹茶于岳阳楼,惬意之极。据说当年进贡君山茶时连君山上的水也要一齐进贡。经现代人的考察,柳毅井水是来自君山上的泉水,所以又叫柳毅泉,是活水而不是死水。现代科学分析证明,沏茶宜用软水,用软水泡出来的茶,茶的天然品质不受损害,茶汤的色、香、味俱佳。而柳毅井水刚好是软水,其味清洌甘甜,完全符合好水的标准。

有了好茶、好水,当然离不开泡茶的器物,名茶配妙器,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代泡茶一般用青瓷茶碗,近代流行、推崇紫砂壶,而品君山银针则宜采用透明的玻璃茶具,这与君山银针独特的“三起三落”奇景有关。君山银针要用100℃的沸水冲泡,茶芽能竖立着冲出水面,继而有的茶芽一根根竖立悬于水面,像一根根悬挂着的石钟乳;有的茶芽缓缓落下,展示着自己曼妙的身姿;有的茶芽忽上忽下,像在杯中翩翩起舞。细心观察,可发现每一片茶芽含一颗水珠,雅称“雀舌含珠”。茶芽沉于杯底后能再次上冲,如此反复可长达八分钟之久,因此有“三起三落”之称。当饮完之后再次冲泡,有的茶芽竟能神奇地再次竖起,如洞庭湖上荡漾的小舟,经得起风浪的考验。片刻之后,所有茶芽全部抖搂着竖立于杯底,宛如鲜笋出土,又似刀枪林立,更似尖尖雀舌,场面蔚为壮观。轻轻转动茶杯,均匀茶汤,腾腾的热气夹着清鲜的茶香沁人心脾。深吸,心旷神怡;浅呷,享受着心灵的净化。君山银针以它神奇的观赏价值历来被爱茶之人所推崇。

2.浏阳花炮响遍世界

湖南人的性格脾气火爆,湖南人产的爆竹也异常出色,尤其是浏阳花炮素有“花炮甲天下”的美誉,在国内外各种庆典活动中大放奇光异彩。

湖南花炮的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前后,在荆楚地区,民间就有了“爆竹”的习俗。南北朝时崇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可见,那时取其竹子爆裂之声而辟邪已成一种风俗。到唐朝发明火药以后,人们才用纸卷筒塞上火药,引燃发爆,谓之“爆竹”,亦称“爆竹”。到南宋时,艺人将单个爆竹联结起来,就成了响声不断的“鞭炮”。到公元11世纪,世人又创造出了“烟花”。

浏阳能成为中国的“烟花之都”与它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浏阳位于湖南东部山区,物产富饶,当地盛产硫磺,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楠竹。因此,制造烟花鞭炮的原料大多都能自给自足。加之境内人多田少,劳动力富余,这些,都为烟花鞭炮的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民自古就孜孜不倦地追求平和、安详的生活,向往喜庆的气氛。人们认为:火,可以祛除不祥;火花,是喜事降临的预兆;声响,能惮吓鬼魅,驱散疬气;烟,则使阳气上升。烟花鞭炮在燃放时正好产生声、光、烟、火等效果,和人们的观念和愿望相一致,很自然烟花鞭炮就成为了最理想的驱邪、祭祀、喜庆用品,因此被运用到驱邪、祭祀、喜庆等许多民俗活动中。

驱邪——每当除夕之夜的钟声响过,在祖国神州大地上,家家户户竞相燃放花炮。传说是爆竹的炸裂声可以使山鬼“惊惮远去”。自古以来,山鬼会在新旧岁交接之际出来害人,所以家家鸣爆竹以拒之。

祭祀——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人们最高的期望就是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而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因而认为天时、地力、人事都是由神灵鬼怪来支配。土地丰歉,天灾虫害,人的吉凶祸福,莫不由神所降,所以古代社会的每一个人,从皇帝到臣民百姓,都要祭祀鬼神。祭祀中,除了果点、香烛等供品外,烟花爆竹,特别是爆竹,是绝对不能少的,似乎中国的神灵们特别喜欢热闹,不管是告神、安神、敬神、谢神、送神都得请爆竹登台,一炸方休。

喜庆——在我国各种人际交往中,要表达喜庆或哀悼,如新婚燕尔,新寓乔迁,生意开张,高堂祝寿,生子添丁,华屋新成,参军升学或丧葬亲朋如此等等,最普遍、最通常的方式就是燃放爆竹。这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盛而不衰。

民间有如此大的需要,便为浏阳花炮的兴起提供了市场。浏阳花炮的生产工艺,据记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清光绪初,浏阳花炮成为湖南名特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并开始远销外洋。

1986年8月9日,湖南浏阳县出口花炮厂代表中国参加在欧洲摩纳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焰火大赛,当晚中国参赛人员在摩纳哥海湾燃放了富有东方特色的礼花弹、盆花和大型火轮等44组、52个品种的组合烟花,艳压群芳。最后,随着一声轰鸣,“欢乐的摩纳哥”以它巧妙的构思和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将大赛气氛推向高潮,顿时两岸观众掌声雷动,海湾上船只汽笛长鸣。评比结果,果然不负众望,中国烟花在这次大赛中荣登榜首。

浏阳的烟花从此拥有了国际声望。1991年9月8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举办了“中国湖南国际烟花节”。烟火晚会那天,盼望已久的人们喜气洋洋,扶老携幼,从下午4点就开始涌向烈士公园和橘洲公园两个烟花燃放点。随着夜幕的降临,高楼平台人头攒动,大桥上下人如潮涌。晚八时整,声如霹雳的迎宾礼炮把晚会拉开序幕,数千发烟花弹射向天空,顷刻间化为满天花雨,光焰倏忽,目不暇接。最令人叫绝的是300发礼花弹同时直射天空,紧接着一连串爆炸声响后,天空中神话般地出现100多盏直径1米、红色、呈椭圆形的宫灯,悬挂于夜幕之上。这些花炮都来自花炮之乡浏阳。

浏阳花炮以它独有的魅力,在一个又一个的地方绽放着。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日子。6月30日晚,星城长沙举行了“迎回归,颂中华”大型焰火晚会。焰火晚会规模仅次于香港和北京。1997响礼炮在星城夜空炸响,155发礼花弹将夜幕装扮得绚丽缤纷,寓意香港155年屈辱历史即将结束的礼炮、礼花使星城人民群情激奋,心花怒放。

1998年,在法兰西世界杯足球大赛和珠海航展的欢庆焰火中,浏阳花炮又一次展现了它的绚烂风姿。

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开幕式上,在国庆50周年和澳门回归的庆典上,浏阳花炮又一次让来自五大洲的朋友目睹了中国烟花之乡的风采。

浏阳花炮是如此的出名,以致每次大型焰火表演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浏阳花炮获得了一次次的大奖。

湖南浏阳花炮制作非常巧妙,燃放后的造型或是鱼、或是鸟、或是花朵、或是仙女,形态各异;声音或轻、或重、或慢,声响清脆。浏阳烟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千变万化的艺术美感征服世界,正如一位美国客商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花炮能与浏阳相比。”

3.艺术珍品菊花雕

浏阳不仅是花炮之乡,也是天下奇石菊花石的著名产地。人们常说:“山得石而奇,水得石而清,人得石而雅,石得菊而珍。”湖南石中的精品,以浏阳的菊花石为最。

菊花石呈灰色或黑色,乍看如一块粗糙的煤矸石,白色花纹隐入其中,但细看就会发现石上乳白色的花纹,纹理清晰,界线分明,花蕊花瓣栩栩如生,似丹青妙手绘就一般,使人不由得赞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功伟力。

据地质考证,菊花石的花纹生成距今约2亿多年。在地质史上,浏阳一带原是汪洋大海,由于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硅质燧石结核为心的天青石放射状集合体,黑色的基质灰岩为碳酸钙,“菊花”的花蕊是燧石,花瓣则由白色的方解石晶体组成,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

菊花石的发现、开采、雕刻都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清光绪年间,菊花石雕已相当发达,并出现了专业作坊“补天石菊花石雕作坊”,产品主要为浅刻和平面雕刻的砚台、镜屏等。据《故宫博物院刊》记载:“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到清末民初,石雕艺人发展到30余人,雕刻技法从平面雕过渡到浮雕、半浮雕,产品扩大到茶具、碗碟、花瓶、假山等20多个品种。

1924年,浏阳县城已有5家菊花石雕作坊,雕琢艺人发展到50余人,年产值1.5万银元,产品远销香港、日本、欧美及国内务大城市。1937年,菊花石雕参加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省展览会,也得到很高评价。解放后,菊花石雕生产才逐步得以恢复。菊花石雕技艺也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浮雕、半浮雕和圆雕工艺,构图上有枝叶穿凿、生长繁茂的写实性作品,也有云纹、水纹富有情趣的写意风格。题材方面更是丰富多彩,从现有的造型物品看,有“天女散花”、有“菊溪帆影”、有“蝴蝶采菊”、有“梅兰竹菊”,作品均寓意深广,又具观赏性。

秀丽的大溪河孕育了少量罕见的矿种,美丽的菊花石造就了一代高超的艺人。雕琢菊花石也就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雕琢菊花石时首先要寻找“花团”,然后再根据“花团”多少,选择最佳角度将石头剖开,使之出现菊花最多;其次,艺人再根据花形、花瓣分布情形,创造性地决定雕琢的造型,使之成为有机整体。此时物品上所凝聚的就不只是象形的菊花,而是艺人创造精神的“菊花”。所以,一座高雅别致的石雕造型,完全有赖于艺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

全国著名的菊花石雕大师戴清升老人,就用他一生心血描绘着石雕艺术的非凡篇章。1910年,戴清升创作的“仿古假山”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荣获两枚奖章。清末民初,戴清升又发展镂空雕和立体多层雕刻技艺,使花型由简单趋向复杂,精琢成“梅菊瓶”和梅、兰、竹、菊“四君子”花屏。1915年,这两件优秀作品被选送参加在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震惊世界,纷纷惊叹“石头能开花”,从此菊花石雕享誉全球。

解放以后,菊花石雕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9年,戴清升和他的几名高徒又创作了一座高58厘米,直径30厘米的大型菊花石雕“争艳”,上面显现的一朵朵天然生成的菊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含苞待放的、有斗艳全开的,有单芯花、双芯花、三芯花,有竹叶菊、蟹爪菊、金钱菊,花瓣伸展转折,花形婀娜多姿,簇簇洁白秋菊,掩映在云雾缭绕之中。“争艳”以它奇特的原料和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浏阳菊花石属自然生成,因而花形、花貌绝无雷同,每件作品被高明的匠人就其自然形态采用不同技法雕刻而成后,又各具特色,为世间孤品。它晶莹细腻,典雅庄重,集收藏和欣赏价值于一身,历来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凡来湘旅游的游客无不为她的芳姿倾倒。浏阳菊花石不愧为湖湘旅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不愧为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珍品。

4.四大名绣之一湘绣

湘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也是湖南特有的著名的手工艺制品,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湘绣的针法,是以掺针为主,其针路互相掺插,便于针线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化而又混合均匀的色阶,使绣品色彩绚丽多姿。因此掺针表现力极强,它所表现的形象色彩丰富,色调和谐,生动逼真。

湘绣的色线,重视逐渐变易色阶,阴阳混合,力求接近自然色调,表达物象的光暗自然变化。目前所用绣线各类色彩的色阶已达800多个。这些技法和色丝的综合运用,使绣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真实自然的境地。

湘绣的绣工在刺绣时会依据画稿,使用各种色彩,飞针走线,以其针法的表现力和丝线的绚丽色泽,绣出画稿中的阴阳浓淡、五彩缤纷的形象,使绣品展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所以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各类画稿,一经绣工的巧妙运作,无不活灵活现,生动逼真。

《百鸟朝凤》画屏是湘绣中的精品,也是湘绣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运用了掺针、游针、齐针、盘游汁、齐毛针等10多种针法,绣线取色多达55种色相、400个色阶。绣品描绘彩风栖于苍松之上,下面牡丹盛开,四周百鸟翔集,千姿百态,生机勃勃,它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于一体,浑然天成。

早在20世纪初,湘绣就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并享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在1910年和1931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及西湖博览会上,湘绣获得“惟妙惟肖”、“晕润色墨,浑笔墨于无痕”的赞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湘绣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湘绣是生活的再现与升华,更是艺术的再创造。近代以来,画师们又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深厚的功底,改进了湘绣的设计与技艺。对现代湘绣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湘绣仍然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它以绘画为基础,运用不同的针法与不同的色线描绘丰富多彩的动人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湘绣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湘绣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湘绣的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高。

早期的湘绣产品是用作官服装饰和镜袋、手帕、荷包等小件日用品,继之是椅披、桌围、被面、枕套、帐帘等大件物品,随之也应用到戏装、桥衣及神袍、袈裟、寿被等方面,后来作挂屏、座屏、屏风、中堂等高档欣赏品。解放后,它的应用范围就更广了。如湘绣还被用来制作绣衣、绣鞋、绣花童服、手袋、床罩等及大型花鸟屏和古画之类的观赏品,现在甚至拓展到国外,如西班牙披巾,日本和服、腰带,韩国裙、大褂等方面。

湘绣作为商品贸易,主要是用于外销。除港澳台地区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美一些国家。湘绣至今仍是我国出口刺绣品的支柱之一。

湘绣还是一种走俏的旅游商品,一直被游客看好。湘绣不仅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宾馆、酒店,在机场、车站,在机关、学校,在图书馆、博物馆……处处可见美丽的绣品。人们在这样一个祥和、温馨、幽雅而美好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工作、交往和休闲,必然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湘绣也是用于馈赠的极好礼品。向亲友、同事赠送以表情意;向国际友人赠送,增进友谊。有的单位、部门喜逢盛事,赠上湘绣屏匾,以示祝贺。这样既增添了喜庆气氛,又营造了文化氛围。

5.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湘瓷

中国是瓷的故乡,几千年来的瓷文化一直是中国的骄傲,如闻名遐迩的古代五大名窑,中国瓷都江西的景德镇等,其实在这些名声赫赫的名瓷之外,还有湖南的醴陵瓷器也是中国瓷器的骄傲,只是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醴陵瓷器在上个世纪早期曾有过一段辉煌,但这段在瓷界的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因“委托非人,开支浮滥,工商倾轧”等原因,醴陵瓷器很快难以为继,釉下五彩工艺也随之湮没无闻。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亲自过问下,1956年,经中央正式下文批准,国家财政拨款800万元人民币,重建中国现代“官窑”,在醴陵原历代官立窑场原址基础上重新建成了全国唯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瓷器的专业瓷厂——群力瓷厂。

20世纪50年代在醴陵官窑原址基础上建立的艺术瓷厂是全国唯一能够制作釉下五彩瓷器的专业瓷厂,也是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之一,承担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研制专用瓷器的特殊使命,后来被人们称为“红色官窑”。所谓“红色官窑”瓷器即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某些特殊瓷厂在“文革”这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所生产的各种生活用瓷和装饰用瓷,这些瓷器都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成了见证这段时代的珍贵文物。

为了庆祝毛泽东82岁生日,湖南准备烧制一批瓷器作为主席的祝寿的礼物。

烧制“毛主席用瓷”在当时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有关部门对这批瓷器的要求是:釉下五彩,内外双面有花;重量轻而结实耐用,保温效果好,无铅毒,不含镉,永不褪色。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毛主席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符合要求,充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制瓷水准。此次共烧制成品逾两万件,有关部门从中精选了上乘佳品12厘米碗40件带走。

由于烧制此批瓷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求绝对保密,不得向外界透露,所有的模具、制瓷的泥料配方、设计图纸等均作为极为重要的绝密档案收存入库,许多当年参与“毛瓷”制作的人皆语焉不详。尤其神秘的是,由于毛主席用瓷是专用品,有其特殊的意义,所以,醴陵自1974年为毛泽东烧制专用的釉下双面五彩薄胎瓷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制作主席用瓷。

正是因为上述多种原因,醴陵“毛瓷”存世特别稀少,且以官藏为主。据了解,醴陵“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十分稀少。

当代一些收藏家、陶瓷鉴赏家也对醴陵窑给予最高的赞誉:“宋、元看五大名窑,明、清看景德镇的官窑,近、现代看醴陵窑。”可见醴瓷在当代的价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