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控制可以得到更多
10801300000009

第9章 战胜欲望这只怪兽

欲望是被魔鬼控制了的愿望,是一瞬间充满了冲动的念头,是沉睡在心中已久的无比强大的野兽。没有它,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放纵它,我们就会被它无情地吃掉。

欲望是潜伏在内心的大怪兽

完全否定欲望就是否定生命

欲望到底是什么?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还是让人沉沦的泥潭?人类离不开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

大多数传统宗教否定人的欲望,认为人的物欲、肉欲是非灵性的。当代灵性大师奥修甚至连灵性追求也一起否定:“欲望一定是非灵性的,不可能有任何灵性的欲望。”新时代导师如塞斯、欧林则肯定了人的欲望,他们认为,欲望包括物质欲望和灵性欲望,欲望就是生命,人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确实选择,造就了我们的未来,完全否定欲望就是否定生命。

那么,欲望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感性上来认识一下。

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死一般的无聊。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在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而歌德已经75岁高龄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儿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事后得知此事的拜伦在异国他乡更加忧伤,他说自己是年轻的老人,而歌德是年老的年轻人。

一年后,他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临死前他对医生说:“我对生活早就烦透了,我来希腊就是为了结束我所厌倦的生活,你们对我的挽救是徒劳的,请走开!”

拜伦就这样死了。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那个青春靓丽的女子怀里享受着生活,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激情万丈。

让人迷失自己的有时是欲望,有时又是没有欲望。

八旬高龄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在新凤霞造访时,盯着这位美丽的女子使劲看,让旁人也觉得太唐突。别人提醒他不能这样看一个女人,齐老则说:“她美啊!”

八旬的老人还有激情,可谓不可思议,但又值得庆幸,因为他的生命和艺术就仰仗于这种激情。

欲望有时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欲望如火山,不加以控制就会伤人害己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两万元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跑丢的很可爱的小狗,当时四周没人,他便把狗抱回了自己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他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张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见狗,又打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三万元。

乞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他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不幸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于是,乞丐还是乞丐。

其实,人生在世,很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无缘得到,而是我们的欲望太高,往往就在我们快要接近一个目标时,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己伤人。”

我们赞美欲望的生命哲学,欲望是生命力的象征,探索欲是灵性的开端。我们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人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去尽情地投入于生命之中,而另一个自我总是含着微笑默默看着它,欢迎它回家,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它看——一切心灵体验,有成功和快乐,也有失败和痛苦。

我们再从理性上来看“欲望”的含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层次需求论”,即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人确定自己做事的动机(即欲望)十分重要,因为在遇到困难时潜在的欲望会使你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人的欲望多种多样,其表现也因人而异。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论就是告诉你怎样将如此复杂的欲望整理成能够应用于实际目的的状态。

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去考虑更高层次的欲望。五种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的就是生理需求,这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的需求就会集中到安全上来。因为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都解决后,使自己免受各种危险就成为最重要的事。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需求。

马斯洛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缺乏性动机,实现自我的需求为成长性动机。缺乏性动机随着不满程度的增加而加强,但一旦被满足,就会暂时、相对地减弱。例如,虽然失眠时非常渴望入睡,可一旦睡足了,这种需求就会暂时消失。而成长性动机则是越得到满足越强烈。当某种创意被别人交口称赞时,你便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继续创作的欲望也就会更加强烈。

强迫会降低欲望,产生无奈感

长期在低层次需求的环境中生活,是不会有什么满足感的,欲望也会随之降低,而无奈感则会与日俱增。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

很多时候高层次的需求是在他人的强迫下得到满足的。例如,有些人从小就开始被迫每天辗转于心算、跆拳道、美术、音乐、英语等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却从未感到过快乐。再如,学习虽然能够刺激自我成功的欲望,但一旦成为非学不行的“强迫行为”,就很难使人产生满足感。更有甚者,如果在此过程中遭受到挫折就会失去欲望,感到力不从心,最后就会产生心理停滞现象,不再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要想摆脱这种无奈感,重燃欲望之火,这并不是靠别人的强迫就能做到的,而需要靠自己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对别人是一种帮助,能给人以快乐,并带着爱心同人交往。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思,心中就会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充实,进而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领导的能力和集体凝聚力同样也是从不完整的低级阶段开始,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如果整个集体的需求都停留在低层次上,就会失去凝聚力。但不管领导的能力处在哪一阶段,都必须有一个能使之产生动力的强烈的需求体系。微弱的需要只能产生微弱的动力,强烈的需要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

强大的集体凝聚力需要成员能够相互理解,亲密交往(亲和需求),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别的成员是一种帮助(自尊的需求),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自我实现需求)等。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更喜欢我行我素(生理需求)、工作安逸(安全需求)。而这样一个低级需求强烈的集体往往是一盘散沙,不会有多大的凝聚力。

欲望,作为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原始动力,有很多复杂的成分,爱情、生活、求知、奉献都是一种欲望。有欲望,才有情感、表现、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望就是我们内心世界里潜伏着的一只力量强大的怪兽。

欲望——推动事业成功的火车头

成功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

许多成功学著作将“欲望”列在创业者素质的第一位,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佛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他什么也不想要,什么也不想得到,他也就什么都不怕,就变得坚不可摧了。人们都说,和尚参得透、道士清静无为,但是和尚在寺院里“参”了一辈子,想透了生死,但临到末了却没有一个不想上西天的(想上西天就是欲望);道士整日闭关打坐,希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临到末了却没有一个不想白日飞升得道成仙的(想成仙也即欲望)。可见,虽然“无欲则刚”,但要做到“无欲”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创业者的欲望与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欲望往往超出他们的现实,往往需要打破他们现在的立足点,打破眼前的樊笼,才能够实现。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创业者的欲望是不安分的,是高于现实的,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得着,有的时候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

上海有一个文峰国际集团,老板名叫陈浩,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1995年,陈浩带着20万元来到上海,从一个小小的美容店做起,现在已经在上海拥有了三十多家大型美容院、一家生物制药厂、一家化妆品厂和一所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还在全国建立了300多家连锁加盟店。据说他的个人资产超过亿元。

陈浩有一句话:“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所谓梦想,不过是欲望的别名。你可以想象欲望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我们还发现,成功创业者的欲望有许多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刺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且往往不是正面鼓励型的。刺激的发出者经常让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这种刺激经常在被刺激者心中激起一种强烈的愤懑、愤恨与反抗情绪,从而使他们作出一些“超常规”的举动,焕发出“超常规”的能力,这大概就是孟子说的“知耻而后勇”。一些创业者在创业成功后往往会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有这两下子。”因为想得到,而凭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财富得不到,所以要去创业,靠创业改变身份,提高地位,积累财富,这便构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人生“三部曲”。

努特洛克尼指出,许多人认为自己不是有经验的失败者就是无经验的胜利者。我们所谈的是有关致胜的意愿、决心与欲望。我们无须在有经验的失败者与无经验的胜利者之间作出抉择。我们可以成为胜利者,获胜的经验愈多,就愈具备胜利者的特征。这不但适用于球队、个人,也适用于你。

强烈的欲望将把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强烈的欲望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获得自我超越,这比成功还重要。胜利与失败之间的距离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仅仅一念之差而已。欲望可以将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欲望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不论是参加考试、作工作报告或参加运动竞赛,都应当如此。

当我们全力以赴时,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赢了。因为全力以赴所带来的个人满足,使我们成为赢家。大部分赛跑者在参加比赛时,都不相信他们会赢,但每一位跑完全程的人其实都是胜利者,因为好好做完一件事的真正报酬,就是你完成了它。这是最重要的,你在跟自己竞争。没有一件事比尽力而为更能满足你,也只有这时你才会发挥最好的能力。尽力而为给你带来一种自我超越的胜利。一位世界冠军曾说:“尽你最大的努力做这件事,比你做得好还重要。”

做家具生意的吉盛伟邦公司在上海有很大的名声,它的老板叫邹文龙。邹文龙来自北方的冰雪之国长春,他在一向瞧不起“外地佬”,尤其是“北方佬”的上海闯出了一片天地,其身价要以亿来计算。

邹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创业动力来自“三大差别”。这“三大差别”不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是他现在的岳父给他提出来的。邹文龙说自己早恋,高二就开始谈恋爱,身体又不好,后来女朋友考上了大学,他却落了榜。女朋友的父亲就对他提出了“三大差别”:第一是城乡差别,女朋友是城市户口,而邹文龙却来自贫穷的农村。第二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邹文龙的女朋友已经考上了大学,而邹文龙却不得不接一个亲戚的班,到一个小杂货店搬油盐酱醋,出卖劳动力。第三是健康上的差别,邹文龙因为身体不好而导致大学都没考上,难以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以后怎么靠体力活吃饭。因此,老人坚决反对两人继续交往。

如果不想放弃这段感情,只有一条路,就是想方设法去消除与女朋友之间的“三大差别”——这种欲望很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邹文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行动,并且一举获得了成功。这就是欲望的作用。欲望,再辅之以出色的行动力,邹文龙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

无独有偶,大名鼎鼎的张树新女士的创业亦是源于一种刺激。只不过,这种刺激比邹文龙的“女朋友”来得更为刻骨铭心,因为这关系到父亲的生死。张树新回忆说:“我记得1989年我父亲患癌症来到北京治疗,到1992年去世,我们几乎倾尽所有,最后想做很多的事情,却总是囊中羞涩做不了。那时候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下海,大街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你会发现唯一的问题就是你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用去讲那么多的大道理。”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张树新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报社记者下海创业,成为一个创业者。她创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赚钱。后来张树新因为创办瀛海威公司,第一个大张旗鼓地将互联网引入中国而声名鹊起。现在张树新是联和运通投资公司的老板,她已经由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发展为一个用自己的钱投资的职业投资家。

因为欲望而创业,取得成功,这是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走过的共同道路。丝宝集团的梁亮胜现在很有名,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当年,梁亮胜也不过是一个打工仔。

1982年,梁亮胜带着他的太太和所在内地工厂的其他四十多名工人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当时梁胜亮一家在香港只有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除去公用厨房、洗手间、过道,房间之小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两口子住厅,另外两家人各租了一间房,因为别人白天上班时要走厅,他就在厅里拉了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的梦想就是想有个楼花。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梁还是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

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梁亮胜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就通过做国际贸易业务,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他就办起了丝宝集团,生产舒蕾、风影洗发水等。

现在,梁亮胜站在成功者的角度说:“回头来看,一起到香港的四十多人现在都还在工厂里做工,因为他们满足现状,觉得现在做工比原来在国内做工好多了。”梁的意思就是说,是欲望促使了他的成功。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要给自己当老板,做自己的主人。

杉杉西服的郑永刚与梁亮胜的经历如出一辙。郑总是不满足,在部队里不满足,退伍之后仍不满足。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工厂再到另一个工厂,他总是觉得自己能做更大的事,应该拥有更大的舞台。他就在这样的不满足中,将自己的事业一步一步推向前进。现在他终于使“杉杉西服”成为“中国西服第一品牌”,同时也使他自己成为了一个亿万富翁。

关于人的欲望,地产商冯仑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地主的生活最愉快,企业家的生活最有成就感,奴隶主的生活最有权威。”地主地里能打多少粮食,预期很清楚,一旦预期清楚,欲望就会被自然约束,也就用不着再努力,所以会过得很愉快。企业家不同,企业家的预期和他的努力相互作用,预期越高努力就越大,努力越大预期就越高,这两个作用力交替起作用,逼着企业家往前冲。

如果用“创业家”代替冯仑这段话里的“企业家”,你会发现它同样贴切。或许我们可以套用一句伟人的话:“欲望是事业的最大推动力。”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拥有强烈的欲望。他们想拥有财富,想出人头地,想获得社会地位,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的人一谈起这些东西就觉得很庸俗,甚至一些成功者亦不愿提起这样的话题,特别是一涉及到钱,便变得很敏感,可谓讳莫如深,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圣人如孔子一旦学有所成,不也周游列国,急着求个一官半职吗?可见,在有些事情上,是无所谓俗与不俗的。

谨防欲望的大错位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准确的社会定位,正确的目标追求,实现美好愿望,不仅对于个人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存质量,而且对于社会的有序发展和繁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欲望的对位的反面,就是欲望的错位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这个“天”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二是指人必须遵循的“道”,即“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庸》一书中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所谓的“天道”,这就是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了。

古人把“诚”看做是天道,以致宋代的朱熹竟弄出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形而上学的歪理。我们主张还是把“诚”理解得宽泛一些为好,可以把“诚”放在为人的坦诚、处世的真诚以及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上。总而言之,不应用“灭人欲”来匡正当代中国的世风,而是要用欲望的合理对位来校正自我的心态。

什么是欲望的对位?欲望的对位的反面就是欲望的错位。如果我们把当前乱哄哄的社会浮躁比做欲望错位的闹剧,那么,闹剧就有三个主要角色,正是他们那错了位的祈求和表现搅动、搅乱了中国,他们就是“官”、商和文人学者。

官者的社会欲望,或者说干部的自我价值实现、晋级升迁以及成就感、满足感等等,应该是走“官”道、权力之道,走从小干部到中干部到大干部之道。这是正当、正常、正规之道,是在权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不断地为百姓与公众造福;不断使社会受益;不断使社会管理走向规范与健康发展之道,是不断地整合、引导、保护公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需要;不断探索、拓宽、巩固民族生存发展空间之道。换句话说,这就是在权力中心内各种为官者应该具有也只能具有的个人欲望。

商者的社会欲望,或者说资本与财富的大量拥有者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什么途径呢?应该说是资本增值之路;是不断地通过合法手段积累资金,不断扩大再生产之路;是为了资本增值的目的,不断汲取、消化、吸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改进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流程,加速资金运转,最终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之路;是不断扩大经营视野,把握商机,与世界同行砥足前进或在竞争中实现超越之路;是以自己的资金规模、生产规模和上缴税金充实国家财力,辅助公益事业并最终支持民族振兴之路。除了这种积财致富之路,还有别的吗?

那么,文人学者的社会欲望应该是什么呢?作为传承文化与文明的人群,当然应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依托在如何拥有和创造精神财富上。这条创造精神产品的道路当然也能产生实际的物质利益,但总的说来应是一种温饱有余、贵而不富的生活。这里所说的文人学者不包括活跃的演艺界人士。虽然他们中也有学养深厚的名家,但总的说来,他们属于娱乐业。而娱乐业演艺界在市场经济中已经更多地从文化的创造转向了对文化的包装和购销活动中。有了这一行业及活跃其中的他们,一部分文化有了商业价值,但也因此才使真正的文化人感到了困惑、受到了诱惑,也造成了今天文人学者的欲望错位。

其实,文人学者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是由于他们在传承各类学问、学识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声望。中国古代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虽然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但把自我价值“物化”在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都是狭隘的。这种物化只是产生目空一切的骄纵与怀才不遇的怨恨的渊薮。文人学者的真正价值只能是社会声望,是学问与成果叠加造成的公众轰动与不朽名声。比如,全球读者(实际上主要是欧洲读者)推举自古以来最优秀的小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获得殊荣,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样,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不也是以他的成果和人格而永存人间吗?一句话,文人的正途是“名”,是名望之道。

权力之欲、财富之欲、名望之欲可引人向上,也可使人走向堕落

权力之道、财富之道、名望之道,明明白白地属于不同的人群。他们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应有不同的社会追求和不同的自我价值标准。这就是合理、准确的社会欲望的对位。这样一种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欲望对位,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制定社会运行规则的基础,也是人性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反之,社会出现欲望的错位、责任的混乱,必然导致人无所属、天下大乱。

看看我们今天的某些“官”吧!他们居于权力中心,却不认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而是琢磨着怎样捞取商贾的财富或附庸文人学者的风雅。我们的经商者、企业家又怎样呢?他们中的某些人致力于使资本财富权力化,造成某些地区公益政府向利益政府转化的危险倾向。更有一些大款们,不是在支持文化教育科学,而是用钱来裹胁教育科学,在凌辱文化。我们的文人学者朋友们岂能安于寂寞?为权者师有之、为商者谋有之,有道是才高八斗觅封侯,学富五车寻“孔方”,无非是谋权牟利,这实在是人格的悲哀。呜呼!有权的还要钱和名,从商的还要权和名,治学的还要权和钱。身居一个社会位置却有三种社会欲望,否则就好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感到“不够本”。

明王朝时,戚继光为荡平海疆、驱逐倭寇立下奇功。谁想此人得胜回朝后竟然苦苦研修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这件事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那时民间的几句歪诗才恍然大悟,诗云:“文人舞剑、将军作文、老僧酿酒、歌妓读经……”原来,戚将军遇上了个“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偏干”的尴尬社会局面。

在厦门走私案中,主犯赖昌星为欲望调配了一种很诱人的颜色——玫瑰红。在他那栋有名的“红楼”内,他并不办公,也不谈生意,而是用金钱和美女满足了许多政要官员的欲望,更以此俘虏了他们。他们不得不听赖昌星的话,任由赖昌星随意摆布。“红楼”成了金钱和本能欲望的象征。

钱、色之欲也许从来就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高品位。赖昌星和来这里的官员们同样也是,否则,这些官员就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从而使自己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了。

赖昌星盯上的是那些官员,因为他们手中握有重权,能为赖昌星带来百倍的收益和好处。腐败官员们之所以能利用这些设施,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和生理欲求,是因为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与走私分子作了交易。欲望和权力相结合,就会产生一桩桩丑恶的交易。

欲望可以引人向上,也可以使人走向堕落。人有很多弱点和缺点。思想觉悟当然很重要,但在许多关键时刻,思想觉悟常常靠不住,是欲望的本能占了上风。

问世间私欲为何物,直叫人邪心四起,沟壑百出。

魏徵有言曰:“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然而能自戒者有多少呢?欲望可以变朋友为敌人,化猫咪为豺狼;可以使人虽身处人群却心置孤岛,虽笑脸相迎却暗箭四起。欲望是心泉的污染源,是心灵的隔离区!

欲望源自可欲之物(至少大多数人这样认为)。有道是“不见可欲,则使心不乱”。人的一切罪恶都似乎和金钱有关,于是金钱成了万恶之源,成了玻璃后面的薄薄的银子,让人们只知道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利益;让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伤害别人。到了最后,推卸责任者却总结出一句解脱的话:全都是因为银子,才让我只看到了自己。于是有了一大堆贪官、黑商等等唯财是贪者。

我们不能否认可欲之物的力量,但这绝不意味着欲望就是黑洞,不可抗拒,就连真理之光也不可能逃脱它的束缚。理智应该是真理的强大后盾,因为理智,才会有璀璨的现代文明。

因此,我们必须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来管制人、约束人,正确引导人的欲望,克服人的弱点和缺点,使人的行为不至于超出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绳。

善于驾驭欲望才能平衡内心

人,最难做到的是什么?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的欲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动力也可能是罪恶。当我们把欲望控制在切合自身实际的范围内,欲望就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若欲望超出了游戏规则和自己的实际能力,欲望往往就会变成毁灭自己的魔鬼和陷阱,甚至成为一种罪恶。从这个角度出发,人有欲望并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是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欲望。

然而,人的欲望总是随着自己的每一次成功而不断地攀升,始终诱使你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的追求。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里,能够理智地把魔鬼变成动力,成功地驾驶欲望之舟奋勇向前,是实现人生美好理想的关键前提。

人和人是不能比的,欲望是可控而不能纵的

十个手指有长短,人与人也不一样。有的人学识丰富、脚踏实地,见识超人而善抓机遇,故总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有的人学富五车但清高自傲,盲目攀比、不切实际,故往往运气不佳、屡遭挫折;有的人虽然文化不高,却有自知之明,刻苦学习,步步为营,使自己总是处在理想实现的快乐之中。可见,无论专家学者还是贩夫走卒,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务实地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成功和快乐。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当你含辛茹苦、十年寒窗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硕士、博士,学有所成后,却发现自已的收入远比不上只念完初中的同学;当你手捧耀眼的文凭去公司应聘时,却发现你竞聘的岗位已被比你学历低一大截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抢走;当你正在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良好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时,你仍在农村的童年好友却从打杂工、摆小摊一步步发展成为公司的小老板;当你好不容易月薪上万攒了一笔钱时,却发现与你一道毕业的同学已将大把的钞票赚进腰包,房子、车子应有尽有。

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有的人出了学院却进了“法院”;有的人虽然高官厚禄却欲壑难填,将自己送进罪恶的深渊。活生生的事例常常让我们感到,人和人是不能比的,欲望是可控而不能纵的。当然,我们也不妨反过来想一想,也许那些因种种原因而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却很高的人正在羡慕你的丰富学识呢!

从上述种种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正所谓“没有发财时想发财,发了小财想发大财;发财之后想当官,当了小官又想当大官;当了大官想当皇帝;当了皇帝还要当神仙”。因此,当欲望之火熊熊燃烧时,我们只有立足自我用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只有时时把握好自己的欲望之度,只有切实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良好的规划,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最大的动力范围之内,从而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自身和社会资源,走好人生的成功之路。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更没有事事称心如意的人。如果能控制欲望,拥有自信,自知自明,力戒轻浮,你就一定能走出残酷而享有美好的生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我们需要朋友的帮助,更需要自己睿智的思维。靠天靠地靠亲娘老子不如靠自己。须知,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你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也不能保证你万事如意。所以,当你事业有成时,千万不可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要时时记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奋斗无止境;当你处于人生低谷时,切不可悲观丧气,自暴自弃,须知点燃欲望之火,借助欲望的动力拼搏奋斗,必有出路。

因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不仅是物质上的拥有、生理上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欣慰和灵魂上的充实。保持健康的欲望,把欲望放在正义、清白、同情心等良性情绪的控制之下,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人生幸福。

控制欲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压抑欲望,而是将其控制在自己的“度”内,使其既能为我所用,又不致脱缰。

控制是“望 现实→冲突→调整→平衡”

每种欲望都会遭遇现实,都不可能完全实现。通过调整和妥协,也许能达到平衡,但平衡是暂时的,很快又会产生冲突,这样循环往复地发展下去——“欲望和现实形成的冲突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是生活再平常不过的历程,满足的平衡点稍纵即逝,不过带来偶尔一时的放松。因此,受欲望所困,实为自寻苦恼。但若能通过有效控制,使欲望常保持在某个平衡点上,你就能体味到真正的幸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调控自己的欲望呢?

(1)一切幸福源于高尚的品德

传说,佛陀率领众弟子来到一个乡村。一位女子亲自请求佛陀到她家中用餐,佛陀祝福她,并答应了她的邀请。许多村民,包括村长目睹此景,便劝告佛陀说道,“佛陀呀!您是一位智者,而您已经舍弃了一切。这名女子的品德不好,您和她共同进餐是不恰当的。”

佛陀握着村长的手,然后叫他拍掌。村长说:“佛陀握住了我的一只手,我怎么有可能拍掌呢!”佛陀说道:“双手相迎,才能击掌。倘若村中没有坏男人,这位女子是不会变坏的。村子里的坏男子是她的不良品德的根源。”村民听后,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不约而同地跪在佛陀脚下,请求佛陀宽恕。

佛陀通过他的教导将清净的心态和智慧灌输给民众。佛陀的教导十分精辟,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古代印度人都希望得到佛的祝福,因为他们相信得到了佛的祝福,人便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人们之间的爱和人佛之间的爱相比,就像一颗原子那般渺小,来自神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永恒的,有如甘露一般甜美。而这一切幸福都源自于自己高尚的品德。

印度的智慧认为:“失去了财富,你没有失去什么;失去了健康,你失去了一点儿什么;倘若失去的是品德,你便失去了一切。”此话可谓明言。可惜,对于当今这个新时代的人们而言,则是恰好相反:失去了财富,便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健康,只是失去了一些什么;而失去了品德,反而没失去什么。发生在这个年代的种种骚扰、纷争与妄念所带来的苦恼层出不穷,无不是因为人们远离真理,转而接受了各种不正确思想的侵害的缘故。因为无知而被误导,并将错误观点吸收来作为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是多么狭隘和可叹!

我们可以从先贤那里学习智慧,学会控制欲望,学会取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幸福所在。其实幸福无时无刻不在陪着你,只是我们可能在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下忽略了它们而已。我们最大痛苦的根源可能就在于不能正视现实,不甘于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凡人。既然身为凡人,就应该脚踏实地,努力进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从现有的生活中发掘幸福。

(2)追求崇高理想,提高自制力

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个人对欲望的激情显然紧紧相连,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起跑枪声之后,国人正在以“欲望”唤醒中国,也有很多赚到钱且名利双收的例子。但人应该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隶,我们既不应该纵欲,也不应该寡欲;既不能贪得无厌,也不能一无所求。保持适度的欲望,就能使之成为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要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便会去追随崇高的情操和理想。

自我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是衡量自身状态的一个标准。从你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怎么生活,就可以看出你的自控力。自律,是自我控制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你成功阶梯上考验你的第一个关隘。

人一时一刻也不能没有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或要求的欲望。有欲望才有动力,才有追求,才有奋斗,才会有灿烂的成果和辉煌的人生。没有欲望,人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与生存的活力。

然而,古往今来,劝告人们“制欲”的箴言诫勉却比比皆是。《礼记·曲礼》上曰:“欲不可从(纵)。”为什么?俗话说,人心比天高。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流传至今的那首《十不足》:“一朝登基坐皇帝,又问哪是上天梯……”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下面“神仙赐宝”的寓言,或许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欲望这把“双刃剑”。

一个穷人为给身患绝症的母亲治病,卖掉了家里仅有的衣被和锅灶,自己只穿一条裤衩,在寒冷的冬季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里采药。

他的孝心感动了神仙,神仙下凡,送给穷人一个“如意算盘”,称有什么愿望只要拨动算盘珠子,就可以实现。穷人的第一个愿望当然是企望母亲病愈,于是他拨了一下算盘珠子,果然母亲的身体很快就好了。穷人兴奋无比,又连续拨动算盘珠子,要吃要穿要金要银,才一会儿工夫,他就变成了富翁。可他还不满足,一再拨动算盘珠子,要楼房要美女要金山要银山,索求无度。

终于,神仙收走了宝贝和宝贝带来的所有财富,使他回到了母亲得病前的“原本状态”。

故事中的穷人本来已拥有足够的财富,但由于他不能理智地把握欲望,致使善的欲望转化为恶的欲望,最终只落得镜花水月一场。

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就是欲壑难填的悲哀。既然人们说欲望是“海”,它就既可使人浮起,又可使人沉没。压制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压制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放纵欲望,则可能导致人性变异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横行。因此,毫无欲望未必正确,欲壑难填更不足取。欲望是善恶并生、利弊同在的东西,既能伤害人也能成就人,因而欲不可纵,欲需有度。

想从前,鲁相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晋朝广州刺史吴隐,赶任路上敢饮“贪泉”之水,誓言“终当不易心”。他们能把握欲望,廉洁守身,戒欲务俭,被世代传颂。

看今天,贪欲膨胀,由小贪到大贪,侵吞国家巨额财产而自绝者有之;由追求享乐,灯红酒绿而身陷囹圄者有之;由小节不检到放任大节而走向刑场者有之……可见,现在的社会对我们控制、把握欲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清醒理智地调节欲望,恰到好处地把握欲望,既不纵欲也不寡欲,既不贪得无厌也不一无所求,保持适度的欲望,才能使之成为促使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

《大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核心就是做人做事要知止。领导干部在职位、权力和权威等问题上不知止,只能造成心理的不平衡,给贪欲留下可乘之机,让手中的权力失去道德的约束。

在现实中,一些一直不错的干部,甚至是为革命和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领导干部,由于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不能拒绝权力、金钱、女色、人情的诱惑,而使自己失衡、堕落、跌跤,造成“清名不保”或“晚节不保”。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止住对自己欲望的放纵。

实际上,知止,就是一种自我控制,一种自我调节,一种对诱惑的抗拒,而止的关键便是知。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知”来培养自己的崇高理想,正是达到能知止,能控制欲望的度,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有效途径。

(3)建立和完善社会制约机制

控制欲望,靠的是文明人的理智和社会制约机制。但是,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人的理智进行搏斗。一旦人的理性和社会制约机制不能控制欲望,欲望就会变成洪水猛兽,破坏人的美好愿望,破坏社会的公平机制,也破坏一个家庭和一个人平静安宁的生活。对欲望的控制能力,每个人都是不尽相同的。人们往往是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才对好些“苦口良言”有所体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仅靠自我修养和自制力来控制欲望是不够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制约机制。

为了实现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设定的主攻目标,也就是心中最大的那个欲望,我们要与自己心底不断冒出来的一个个不利的欲望作斗争,这对凡胎浊骨之人而言,绝不是一件易事。实现理想的过程颇有些像《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不断遇到妖怪装扮成仙女或善良的老妇,将他们骗入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之中,险些丢了性命。那些不利的欲望常常披着美丽多彩的外衣来迷惑我们。各种欲望此消彼长,使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欲望的诱惑,变成欲望的俘虏。

欲望是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最深层因素,生活中的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工作中的争强好胜、投机取巧,甚至是互相倾轧、钩心斗角、你争我斗……由于不能把握欲望而造成的丑恶现象,在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出现这些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是不能避免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应该有相应的惩处。

健全的社会机制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文化精神和健全的公民。在健全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在不侵害别人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按自己的意愿和条件自由地选择生活、选择事业,从而尽到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公共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