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控制可以得到更多
10801300000007

第7章 行为是因,命运是果

一个人的贫贱显达,不在于命运而在于行为。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有的人纵情声色,有的人怨天尤人,还有的人作恶多端……为善为恶,起于念头,终于行动,行为决定结果。

行为需要道德规范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内隐行为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间接推断的内在心理活动,如人的记忆、思考、情绪、意志、信仰等都属于内隐行为。

人的言行只能由他自己去控制

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的所有行为均受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观的驱使,这15种欲望和价值观如下:好奇心、食物、荣誉感、拒绝、性、运动、日常生活秩序、独立、报复心理、社交、家庭、社会名誉、厌恶的情感、公民意识、权力。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受快乐的原则支配,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非道德的,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自我介于本我与现实之间,既满足基本需要,又控制过分冲动,遵循现实的原则活动,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良心和理想,代表社会伦理道德。超我遵循理想原则,监控自我的行为,当行为违背社会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用就使人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罚自己。

孔子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亲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里的“一”就指的是人的行为道德标准。

伦理准则、行为规范,是有史以来各种社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第一需要。

但是,世界上是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的,人更是如此。每个人都长着五官,而且都是眼睛在上,嘴巴在下,耳朵在两旁,但你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脸;我们都用两条腿走路,但你找不到两个走路姿势一模一样的人;我们都用汉语说话,但不同的人说话的习惯、语气、声调、用词等各有特点……更别说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了。一个人整天都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有谁能知道呢?我们了解一个人,常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一个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突然有一天举起菜刀砍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个口口声声“每当想到还有几百万人口未脱贫,我就睡不好觉”的政府要员居然是一个荒淫无耻、恶贯满盈的罪犯。我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是一种假设,或者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人”从来就不同“心”。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任何对“人”的理论研究都出于这样一种企图:出于恐惧,想使“人”变得好理解一点儿。任何对“人”的教育活动也是出于这样一种企图:出于恐惧,想使“人”变得好操纵一点儿。但这个企图在一切历史和所有现实中均以失败和将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起点上来,那就是,人仍然是他自己!他们各不相同,各具个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有他的相貌、身材、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腔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情感表达方式、心理活动方式;他有他的生活、理想、奋斗、失望、痛苦和快乐……所有这些都是他的,别人可能有跟他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性格、相同的打扮、共同的追求、同等的学历甚至分毫不差的身体高度,但是,我们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因此,每个人只能由他自己去研究自己,其言行也只能由他自己去控制。

同时,每个人又都是一个整体。他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他的理智和情感是统一的;总之,他的五官、四肢、言行举止、音容笑貌、肉体欲望、精神追求、情感冲动、理性思维、心理体验、生活经历等等全部统一于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中,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的。这时,他的一切行为必须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制约,如法律、道德等。

一个人的荣辱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天行有常”,荣辱观也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意识形态社会的褒贬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我们到底该确立什么样的荣辱观——这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我国古代政治家管仲认为“仓廪实则识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总是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文明。确立我们行为的道德标准,是健康有序地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现在,一些人由于世界观的迷惘、人生观的错位、价值观的扭曲、荣辱观的模糊,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助人为乐”的价值取向不以为然,甚至批判贬损。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道:“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敢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还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当然不能!

还有人认为,是市场经济把人们的荣辱观搞乱了,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可否认,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它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一部分人的私欲,衍生出分配不公、贪污腐化等现象。

从小的方面看,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做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会使人疏而远之,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

因此,物质文明越是发达,越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强大的自塑能力,要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为符合自己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

自制力是控制行为的有力武器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

或许,没有人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懒惰、懈怠、没有方向、不知奋发向上、不知坚持到底的心理。

现代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诱惑;而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金钱的诱惑。如果没有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约束,也许我们已经无数次成为各种诱惑的俘虏了。

虽然有这些约束,但有时诱惑力如此之大,以致我们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后果也许并不十分严重,但是对于成年人,却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因此,当你面对诱惑时,最有力的支持来自于你自己。你内心坚定的自制力是抵御引诱的有力武器,它使你从无能为力的受迷惑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控制自我的能力,重新做自己的主宰。

控制行为要靠意志

人们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又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么,意志到底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上讲,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作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在准备阶段,个体主要从思想上权衡不同的方向或代价,确定行为的目的,选择行为的方法并作出行动的决定。在执行阶段,要克服自我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困难和阻力,采取行动,总结经验,坚持行动,达到目标或修改目标,并提出新的目标,发动新一轮的行动。

意志与人的认识和情感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是意志力的源泉,认识过程是意志力的基础。情感、情绪活动既可能促进、加强意志行动,也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同时,意志活动也对认识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人的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它从人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受到人的思维、情感的支持及社会文化的制约,受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帝国主义者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量白银不断外流。林则徐目睹这种情况,极为忧愤。他于1804年勇敢地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坚决查禁鸦片,并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善于自我克制,才能像大山那样刚直不阿、挺立世间。

“无欲则刚”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喝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衣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

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终至纵欲成灾。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诱惑,我们如何处之?“无欲则刚”这一警语可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尚洁清,不染尘泥。

人最怕的就是诱惑,每一种诱惑都要你支出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应当怎么办呢?你必须抵抗诱惑,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必须有专一的精神。有了专一的精神,任何小事都能钻深钻透,钻出一番新天地!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挖掘许多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掘一口深井。

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你变得强而有力

思想决定行为。只要你能够控制你的思想,你就能够控制你的行为。

自制力的培养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坚韧从来就是一个人培养自制力的关键因素。

富兰克林的侄子波特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波特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富兰克林求教。富兰克林想了想说:“咱们去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山上有许多精美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波特喜欢的石头,富兰克林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波特就吃不消了。

“叔叔,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叔叔。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什么不放下呢?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富兰克林笑了。

波特一愣,顿时明白了。从此,波特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而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有所克制,这样才能使错误、缺点得到抑制,不致铸成大错。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要主宰自己,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

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能力。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言行的。

(1)用理智战胜感情

对事物的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自制力就越强。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总是发脾气,而有的人却能冷静对待。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对自己的言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这种粗暴作风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制,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2)培养坚强的意志

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自制力,坚强的意志是自制力的支柱。意志薄弱的人,就好像失灵的闸门,对自己的言行不可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留在芝加哥医学研究院深造。23岁那年,一个装着甲型脑炎病毒的试管破裂,病毒顺着耳膜侵入他的脑部,损害了他的神经。他残废了,全身瘫痪,头向左歪,语言含糊,两眼发直,连饮食都很困难,但他思路清晰,思维正常。他身子瘫痪了,心却没有衰竭,他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能够为人民作出贡献,就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孜孜不倦地写作,成为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由此可见,自制能力是一种为了执行自己的决定而奋不顾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高士其战胜了生理上的巨大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严重的瘫痪早就毁灭了他。

(3)用毅力控制爱好

一个人下棋入了迷,打牌、看电视入了迷,都有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毅力,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果断地决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的表现。

列宁是一个自制能力极强的人,他在自学大学课程时,为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饭后自学各门功课,午饭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晚饭后适当休息一下再读书。他过去最喜欢滑冰,但考虑到滑冰比较疲劳,使人想睡觉,影响学习,就果断地不滑了。他本来喜欢下棋,一下起来就入了迷,后来感到太浪费时间了,又毅然戒了棋。

滑冰、下棋看来都是小事,是个人的一些爱好,但要控制这种爱好,没有毅然决然的果断性就办不到。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嘴上说要戒烟,但戒了没几天就又开始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没有毅力,就没有果断性和坚持性,自我克制的效率就不高。可见,要具有强有力的自制能力,必须伴以顽强的毅力。《四大名捕》中有一个捕快,他捉要犯的时候可以几天不吃饭,如此坚强的毅力造就了他在江湖上响当当的名号。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事情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行为是因,命运是果

种下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

许多时候,我们都喜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一个借口:“我不得已,我是奉命行事,我无法选择……”,“我无法控制我自己……”,但生活不会听从你的辩解,它必定用冷冰冰的铁律来对待你——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和责任。

老子说,“天道”就好像一张大网,看上去很稀疏,但它什么都不会漏下。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切结果都有它的原因,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凡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由每一个人播下的“种子”而产生的,行为导致了结果。

因此,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要轻易地伤害任何人。有机会还要多帮助人,被你帮助的人,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回报——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家认为,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错乱的。行为上是善是恶,业报上自然黑白分明。这也是佛家要求我们多结善缘、多种善因的原因。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你栽下樱桃树,就会收获樱桃;你栽下苹果树,也只能收获苹果。”

在佛经中,有一个行为决定结果的经典故事:

过去,有一个大臣被判了死列,临刑时依例取犯人遗嘱。狱卒问他最后有什么话要说,他想了想,黯然写下了五个字:

“非,理,法,权,天。”

狱卒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臣懊悔万分地解说:“我半生行险侥幸,胡作非为,以为可以仗着有权势有金钱而胜过公理,哪里想得到还是输在公理上。有些事我自以为有理,但所谓理,却不能胜过法律,不合法的理还是站不住。法律有时又不如权势,恶人政客玩法弄权,法因人而异。权字当道,权虽能横行一时,却不能横行一世,权最后还是不能胜过天。天理昭彰,我到头来还是报应临头,想逃都逃不掉,避也避不开。今天临死,不过是为从前种种罪孽受报应。唉,报应呀!”

这种报应就是行为因果,其理教育我们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有钱、有权,就肆意逞强,独断专行,要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等积孽成祸、恶贯满盈时再后悔,那就来不及了。

天下没有不坏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绿水可以常流,可一旦受到污染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绿水也会在一夜之间变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躯尽毁,无法挽救。

行为决定命运

人也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因果常常短视而盲目,甚至死到临头仍冥顽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禅师说的“荡尽从前垃圾堆,依然满地是尘埃”。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他的命运。

民间故事里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说有一个富翁,养着几个儿子,一个个好吃懒做不事生产。这个富翁临死之前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

“孩子们呀,我在屋后的田地里埋了几瓮银子,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以去挖出来用,日子就可以过得很好,不愁衣食了。”

等这个富翁一咽气,几个儿子立刻拿锄头的拿锄头,拿镐铲的拿镐铲,纷纷来到屋后的田地,急急挖起银瓮来。他们每天从早上挖到晚上,日复一日,把几十顷的田地都挖了个遍。说来也奇怪,没有一个人挖到银子,他们还不死心,又从头到尾挖了几遍,仍然一无所获。这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一个个垂头丧气,骂声不绝,看看播种季节已到,只得勉强把粮种埋下,既灰心又失望。

没想到该年四乡八镇都闹歉收,唯独他们田里的禾苗长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别好,使几个儿子发了财。他们私下一议一想,原来是因为田地翻了几次,土质本又肥沃利于秧苗生长,才有累累的米粮满仓。这时他们才知道老富翁并没有骗他们,才悔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银,要努力耕耘才能发掘出来。从此以后,兄弟几个年年不遗余力地翻土耕种,家道也因此更加富裕了。

这种“汗滴禾下土,始有盘中餐”的例子,说明有因才有果。

违规行为VS行为塑造法

纵观历史,人类是不断走向文明的。任何个人、团体、民族都无法阻止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但人是复杂的,又是自私的,某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常常会做出某种损人利己的事情;同时,人类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没有完全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时候,必然做出有悖于人类文明的事情。尤其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很突出,因而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经济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实现物质利益、积累物质财富的主要手段,也是满足政治利益、精神利益,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生存需要最紧迫的情势下,受到利益、利润的刺激,人们往往忽视道德的约束、规律的惩罚、法律的威严铤而走险,不文明之举更是不在话下。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原始积累时期,为了一己之利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

毫无诚信,坑蒙拐骗。诚实守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生产经营者取胜的一大法宝。中国虽然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诚实守信还没有放在关乎到生死存亡的重要位置。因而,在生产经营中的制假贩假、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不文明行为和违法现象司空见惯。这些行为既违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也相左于做人做事的起码准则,与文明格格不入。这在封闭环境下损害的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在开放态势下损害的就可能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声誉和利益。

自我封闭,盲目排外。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放弃封锁,走出封闭,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极度开放的民族。虽然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具备相应的开放意识,自我封锁、盲目排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十分严重。有的地方既不想走出去学人之长,又不愿别人进入其领地;既不敢让外地的资本在本地发展,又惧怕别人的商品挤占了自己的市场。这种封锁和排外不仅阻止了资本、技术、商品的进入,更妨碍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其实质是保护了落后,阻碍了发展,是一种野蛮、愚蠢的做法。

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要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景况却令人十分担忧。许多地方和企业,为了地方和小团体的短期利益,根本不考虑实际资源的匮乏性、开采资源的规模性和利用资源的有效性,乱砍伐、乱投资、乱开发,造成大江大河的污染、森林植被的破坏、矿产资源的浪费、生存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令人惊愕的地步。

人与人交往中的不文明行为。

人作为社会化动物,一刻也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交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不断加快,交往的方式不断变化,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人们在交往中能否获得经济、政治、精神和生活方面的满足,在社会制度和体制一定的前提下,主要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还存在着种种不文明现象。

缺少平等思想。平等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没有社会的真正平等,就不可能有广泛而持久的交往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铲除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上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基础,为人们的平等交往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条件。但商品经济的欠发达、民主政治的不完善、人的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使人们很难普遍确立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平等思想。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出身名门、生活优越、位高权重、财大气粗者,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常常表现出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的架势。这种不平等既表现在工农差别、穷富差别上,也反映在行业区别、职业区别上。这种行为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损;既伤害了别人的情感,又影响了自己的人格;既妨碍了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又阻止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极不文明的。

缺少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人要生存发展,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利益,必须与人合作。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夜郎自大、狭隘保守、自我封闭的意识积淀很深;唯我独尊、天马行空、独善其身的人到处都有;妒贤嫉能、互相拆台、暗箭伤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文明的意识、不文明的人、不文明的行为,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规律背道而驰的。

缺少互助精神。互助是人类的本性,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体现。如果说合作的前提是平等,而目的是使人们获得更大利益,那么互助的前提则是“不平等”,目的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难。因此,互助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道德范畴,强调无私与奉献。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社会中,自私自利、待人冷漠、临难而退、见死不救的事情时常发生。这种行为不要说与文明人的要求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连起码的做人的基本德行都不具备。

缺少诚信态度。诚信是人类交往的纽带,也是现代人应有的品行。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时代,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频率空前加快,这就使得诚信显得更加重要。没有诚信,人们无法交往,缺少诚信,即使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也会瓦解。

生活方面的不文明行为

日常生活是人类行为中的表现最主要的方面,也是最独立、最自由、最松散、最少受约束的方面。正因为这样,它才是人性表现最充分的地方,也是对人的自控力、文明水平要求最高的地方。只要你稍微关注一下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就会发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不讲卫生。讲卫生是人类摆脱野蛮、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明显特征。随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讲究卫生已成为文明人的生活习惯。但不可否认,文明社会中的不卫生行为比比皆是,其中最常见、最普遍、危害最大,最难根除的就是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陋习。这种陋习在公共场所尤其普遍,几乎成了人们的惯常动作。

语言粗俗。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工具,在人类文明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解、沟通和理解,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矛盾和斗争,也使每个人乃至每个民族都能享受到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但在语言发明、发展、使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粗陋、龌龊的东西,特别是汉语言中的不文明成分,可称世界之最。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国骂”,令懂得中国语言的西方人“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在对外交往中,因语言粗俗而吓跑外商的事例举不胜举;在人际交往中,因语言不慎而引起的矛盾、事端随处可见。

举止野蛮。心地仁善、举止高雅,与人为朋、与动物为友、与自然为伍、与天地万物为伴,应该是文明人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人才能避免动物性的回归、大自然的惩罚、天地万物的报复,真正成为宇宙的主宰。而实际生活中,人的不文明举止却非常普遍,这种不文明的野蛮行为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反映在对待动物和大自然上。如果说对他人的野蛮行为直接导致矛盾、冲突、斗争乃至战争,破坏人类现实的生存条件,那么,对动物、对大自然的野蛮行为,特别是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对森林的砍伐、对环境的污染,将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陷入绝境。

好讲排场。讲排场,是中国人生活中特有的现象。从片面的角度看,讲排场是为了讨得别人的欢心和好感,以表现自己的大方和豪爽,有利于感情的沟通、关系的密切及行事的方便。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讲排场反映了当事者的虚荣心和不正当的目的,尤其是在社会行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摆阔气、讲排场,往往是走向腐败的通行证。说到底,讲排场无论为了什么目的,都是一种“穷人情结”的表露,通过摆阔气来显示自己生活上的富有和身份上的高贵;都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反映,借助讲排场来抵消地位的卑微和能力的欠缺。

行为塑造法将促成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

针对以上的种种行为,我们可以借用一个医学名词——行为塑造法来进行治疗。

许多人都从电视上或亲眼观看过动物表演,许多动物的精湛表演令人惊叹不已。例如,海豚钻火圈、鸽子会按观众的要求啄击写有相应文字的木牌、黑猩猩能在电子计算机的板面上回答提问者提出的简单问题,并能用聋哑人的手语表达自己的要求、判断和情绪体验等。这些复杂的行为反应并不表明这些动物真正懂得人的语言,更不意味着这些动物生来就有或可以在其生活中自然形成这些行为。这是在特殊环境中经过人的精心训练而学习得来的。

训练这些动物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便是行为塑造法。

例如,要训练一只鸽子按训练者开亮的色灯颜色去啄击标有相应颜色字样的木牌,训练者通常要设置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在一个小房间的天棚上安装不同颜色的色灯(如红、黄、绿和蓝色灯),在房间的一侧立放着一块木板,木板后边的木槽中盛着食物。此外,还要准备四块白色小木牌,上边用黑墨水分别写着红、黄、绿、蓝四个字。

训练者可以通过繁琐的步骤,使鸽子学会按出示的灯光颜色啄击标有相应字样的木牌。经过较长时间训练,鸽子就逐渐地学会了一整套复杂的反应,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就被建立起来的。

人类具有比动物高得多的学习能力。就人类的学习能力来说,许多新行为甚至无需通过复杂的行为塑造过程,即可直接掌握。然而,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不等于就一定能掌握新的行为模式。

关于人类学习的许多研究表明,学习的效果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例如,动机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且即使一个人具有学习能力和适当的动机,也不是想学什么就能学会什么,掌握新的行为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更何况人的许多新行为模式的建立往往意味着必须破除旧有的、习惯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的习惯行为,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或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是不易一下子消除的,新的健康的行为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便形成,更不可能一经出现便巩固下来成为个体生活风格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采取许多措施以促进这一过程,行为塑造法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行为美,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文明、健康、美好的因素,并且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我们可以把行为塑造法作为养成行为美的手段之一,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和美的规律。

学会自我行为控制

曾有一段时间,无论是在电视还是在报纸上都发布了这么一条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一时之间,原来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电子游戏机房变得状似冷清,门口竖起了“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大牌。但是,你只要随便走进一家电子游戏机房,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游戏室最里面不显眼的地方,有不少中学生乃至小学生正聚精会神地打着游戏。

诚然,对于经营者来说,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面对政府的三令五申他们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出种种应对措施。而从学生自身来说,虽然他们明知自己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是面对那些充满刺激、充满趣味的游戏,他们却常常抵制不了诱惑而沉迷其中,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视力受损,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还有许多地方禁止喧哗、禁止乱丢垃圾、禁止吸烟、禁止随地吐痰等等,但总有不少人明知故犯。归根结底,原因不在于有没有禁令,而在于人们缺乏行为规范意识,缺少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有效地抵制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何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呢?

(1)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自我控制表现为人的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自我控制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

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外部控制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别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者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这一阶段的人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②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此阶段人的自我控制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同时还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③自我控制阶段:此阶段人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自身心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对自身的调控来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2)凡事权衡利弊再行动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因此,心理意识是进行自我控制的前提。

有些人产生不规范或者过失行为,往往是因为其冲动性强,在行动之前常常不加思索,很少考虑行为的结果。他们很少能作到在具体行动之前先仔细权衡该行为的利与弊,从而相应地采取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因此,若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就应该学着在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者他人的经验想一想,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会产生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

孔子提出了“九思”炼意的方法,九思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很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我们在采取某各行为方式之前应具有的良好心态。具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就能正确地把握全面、真实的信息,就能对信息作出良好的分析、综合与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行为决策,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三思而后行”。遇到事情好好想一想,把事办好才是正道。

(3)移情:像别人一样去感受自己的行为

移情和同情不一样,同情是认同别人的感受,作为一个局外人关心受害者,为受害者感到难过。而移情是体会别人的感受,通过自我控制,发展自身的适宜行为,以避免不适宜行为的产生。

有些人自我中心化倾向较强,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动,很少考虑他人。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移情能力,提高自己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和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让自己对别人的行为也表现出大度宽容。

为了使自身的行为显得大度宽容,古人总结出恭、宽、信、敏、惠五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①恭:指处事没有放肆的心态。处事总是严于律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不骄不躁不嗔,理解他人,待人处世首先恭敬他人,必然得到他人的回敬。正如古谚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②宽:指处世没有狭窄的心态。君子周而不比,出以公心,能全面地看问题,从而不偏颇,行为自然,表现出一种宽以待人的品质。尤其是在处理利益关系时,见利而思义,表现为宽宏大量,取义而让利。这种行为得到的反应,当然是与人为善,轻财仗义的美名远扬。

③信:指没有欺诈的心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言必信,行必果,根据对他人心态的分析,把握他人行为的规律,就会信任他人。

④敏:指没有懈怠的心态。人生不满百岁,做事勤劳,总是想着自己多干点。其环境影响自然是带动他人也勤劳,结果是做事有功。一将勇敢,能率领千军冲锋陷阵。

⑤惠:指没有苛刻的心态。明理有别,有了正确的决策就能把事情办好,从而为大家带来利益。既然能为大家带来利益,大家当然就愿意去干。不以金钱利人,而以智慧利人,不用苛求他人,他人就会自动地发挥才能,视为惠。

(4)自觉加强情绪自控和坚持精神

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是自我控制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在这三方面的发展中,行为自控的发展较快,而情绪自控和坚持性的发展较慢,尤其是坚持性相对较差。

由于人们对行为的感知往往先于对情绪的感知,再加上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要求也更多一些,因此人们的行为自控发展最快。

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促进自己行为自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自己情绪自控的要求,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坚持性。例如,平时注意不随意乱发脾气,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坚持自始至终地做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等,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5)良好的同伴有利于积极行为的培养

对于个人来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榜样是不同的。在年幼时,儿童主要是以父母和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同伴交往的增多,周围的人,尤其是同伴在个人心理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

人们通过观察、模仿、认同等方式,向同伴进行学习。良好的同伴常常能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他能够促进个人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而不良同伴的不良行为也能够成为形成消极的榜样,不利于积极的行为的培养。

因此,在同伴群体中,必须善于区分,正确对待同伴的行为,要学习同伴积极、适宜、良好的行为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认同或全盘接受;要善于观察,观察同伴的行为结果,通过其行为及其结果或他人的反应来判断其行为的正确、适宜与否,不能只看行为本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积极作用,防止同伴消极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