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话花草
10793000000037

第37章 穷人之宝——靰鞡草

人说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实这是富人说的“三宝”。穷人说的“三宝”是:人参、貂皮、靰鞡草。像人参、貂皮、鹿茸角都是穷人不能享受也享受不起的,只有靰鞡草才真正是穷人们的一宝。

靰鞡草是一种生长在沼泽地里的野草,如今可能一钱不值,但只有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东北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靰鞡草的价值。靰鞡草,又名乌拉草,莎草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灰绿色,细长柔软,紧密丛生于沼泽地上。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广。该草的纤维坚韧持久,不易破碎折断,是制作草鞋、草垫、人造棉、纤维胶合板的优良材料。

至于它为何被昔日关东地区的穷人称为一宝。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很早以前在长白山上住着一家人,家里只有一个老太太带着两个儿子,哥俩都很孝顺,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所以哥俩从不上山挖人参。因为挖人参要长期在山区林海转,而且要跑得很远,不能照顾老太太。哥俩每天只上山打柴,用打来的柴换米度日,生活过得很苦。

不久,老太太就病死了,哥俩伤心极了,他们埋葬了老太太后,就决定上山挖人参。哥哥带着弟弟进山了,正值七八月间,人参正是结籽的时候,可是怎么挖也挖不着,一直到九十月了,人参叶都枯黄了还没挖到,这时挖人参的人都下山了,因为不久后就要下大雪了,山上根本不能住人,可是哥俩不甘心,想再留一段时间,于是哥哥带着弟弟在山上走,越走越远,不久就迷路了。这天,山上下了第一场雪,大雪漫天飞舞,吹得人直发抖,哥俩找了一棵大树,来挡点风雪。弟弟年纪小,又加上累了一天,不一会就睡着了。哥哥睡不着,他想:都是自己害的,要不是自己固执,就不会弄成今天这样。他看着年幼的弟弟,又看看剩下的一点点小米,心想:这只够一个人吃的,要是吃了它,也许还有点希望走出去。他看着熟睡的弟弟,毫不犹豫地把棉袄脱下来,盖在弟弟身上,又把仅有的小米放在弟弟身边,他看见弟弟的靰鞡破了,里面的袜子也破了,脚趾冻得通红的,于是拿起镰刀把自己的头发割下来,塞到靰鞡里,他知道自己一定会冻死的,他不想让弟弟看见自己冻死的样子,于是就走了。

第二天,风止了,雪停了。弟弟醒来,觉得浑身暖暖的,脚趾也不冷了,一看,他疑惑了:哥哥的棉袄怎在自己身上,脚上怎么包了哥哥的头发?他觉得不对头了,马上站起来到处找,他一边找一边喊,走了不远就看见远处树下有一个人似的,他赶忙跑过去,可是哥哥已经冻死了,弟弟抱着冻死的哥哥,伤心极了。他含着泪埋葬了哥哥,为了来年可以找到哥哥的坟,就把哥哥的头发埋在了坟头上。弟弟吃了剩下的一点小米,趁着太阳正暖,就走出了树林。

第二年,弟弟又上山了,他找到哥哥的坟上,一看怎么长出了像头发一样细细软软的草,他拿镰刀割了一把想带下山去种,因为这太像哥哥的头发了,看到它就好像看到哥哥一样。拜完哥哥的坟后,弟弟就下山了。自他种下这种草之后,这一带许多地方也长满了这种草,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便争相仿效,把这种草植在靰鞡里,靰鞡就很暖和,“靰鞡草”也因此而得名。

靰鞡草共同的特点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秋天时用镰刀把靰鞡草从塔头甸子上收割下来,捆成小把挂在房檐上晾晒,到了冬天,取下来放在木板上,用木棒锤把它捶软。以长白山区的塔头草比较常见。在二伏时割取的称“青根子”,秋霜后割取的称“红根子”。割取后捆成小把,在竿子或绳子上晒干后收存备用。说起靰鞡草,就不得不说说靰鞡。靰鞡又有人把它写作“乌拉”、“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靰鞡是早年东北人为抵御冬天的冰雪严寒用牛皮或者猪皮精心制作的一种“土皮鞋”。其特点是坚硬耐磨、保温御寒,冬天走在雪地里,沾到鞋子表面的积雪不会融化而弄湿了鞋子。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但由于里面絮了靰鞡草,就成了比一般“棉皮鞋”保暖性还好的御寒之物,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轻便灵活,结实耐穿。过去东北的寒冷季节,凡是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至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出行的基本装备。所以一首咏“关东三宝”的诗中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东北民间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靰鞡草的传说,将其与民族的英雄、善良的仙女、仁义的侠士联系在一起,以表达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靰鞡草来楦棉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