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0786600000018

第18章 努力提升艺术境界

齐白石离开京城,绕道天津和上海回家时,已经是6月中旬了。回乡的第二天,他就带上远游期间画的最得意的画,和从京城特意给老师买的一些礼物,去探望恩师胡沁园先生。

胡沁园在家身体一直不太好,常爱生病。此时他看着结实的、英气勃发的门生来见自己,非常高兴。

齐白石将一幅幅他途中画的画,铺展在桌子上,搀扶着胡沁园,一幅幅地翻动着,解说着。

胡沁园看得十分认真,从艺术构思、布局、运笔、题字用章,一一仔细地品鉴,一边点头,一边陷入沉思。

他为齐白石这半年艺术实践所取得的进步而高兴。他觉得爱徒的这些画,不仅仅是画,而是祖国壮丽山河的真实再现。尤其是那幅《华山图》,更使胡沁园赞叹不已。

胡沁园称赞说:“历代以华山入画,不在少数。真正很传神的,不多,你这也算一幅。尤其这侧峰,一笔下来,如刀削,干、湿相济,若断若续,很有新意。”

说着,他递给齐白石一把精巧的团扇,并要徒弟当着自己的面把华山图的全景缩画在扇子上。

齐白石展开团扇,对着《华山图》,很经意地一笔一划地将《华山图》完整的缩到团扇上。

胡沁园看到团扇上的作品,很高兴,笑着对齐白石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人生快意之事,第二句你做到了,慢慢地再做到第一句,那就更好了。”

他从自己的书架上找了许多书,送给齐白石,并说:“这都是历代的名人佳作,不但文字好,而且,每诗、每文展现的一个意境,便是一幅画。你好好体味。久而久之,进步就会更大了。”

齐白石认真地记住老师的教诲,当天色不早时,他便起身回家。

第三天,齐白石又去寻找离家前打算接收的女徒弟,却得到小姑娘去世的消息,这件事,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想到没能教姑娘一些绘画知识,齐白石深感遗憾,他生平念念不忘很多文字艺术知己,这位小姑娘,就是其中之一。

回家后,齐白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和以往的老师和朋友一起谈天作画,吟诗刻章。

1904年,齐白石又长了一岁,过完春节,他的老师王湘绮邀约他与张仲飏一起去游南昌。他们过了九江后,特意去游了庐山,随后到达南昌。

到了南昌,齐白石和张仲飏住在王湘绮的家中,白天便去游滕王阁和百花洲等名胜。

王湘绮的另一个学生,是铜匠出身,名叫曾招吉,他听说老师到了南昌,便来拜见。

当时,曾招吉在南昌制造空运大气球,试验了几次,都掉到水里去了,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笑料,但他仍是专心致志地研究。

张仲飏和曾招吉两人虽然都是王湘绮的学生,但他们的性情却大不一样。张仲飏是一个热心做官的人,喜欢高谈阔论,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表示他的抱负不凡。招吉则喜欢穿着官靴,迈着鸭子似的八字方步,表示他是一个会作文章的读书人。

因为张仲飏早年是做铁匠的,再加上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和铜匠出身的曾招吉,他们被王湘绮的客人们称为“王门三匠”。

南昌是江西省城,大官儿自然不少,很多人听说王湘绮到了南昌,便时常去王家拜访,张仲飏和曾招吉是非常乐意周旋在这些人中间的,时间一久,他们认识了很多达官贵人。

而齐白石却害怕与这些人打交道,只要一听说这些客人到了,他就躲在一边,避不见面,所以,认识齐白石的人很少。

七夕那天,王湘绮招集三匠一起饮酒,并赐食石榴。

席间,王湘绮说:“南昌自从曾文正公去后,文风停顿了好久,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

王湘绮首先自己吟唱了两句:

地灵胜江汇,

星聚及秋期。

三匠听了,都没有联上,大家互相看看,觉得很不体面。好在王湘绮是知道他们底细的,看他们谁都联不上,也就罢了。

事后,齐白石把自己所刻的印章拓本,呈给王湘绮评阅,并请他作篇序文,王湘绮当天为他写序说:

白石草衣,起于造士,画品琴德,俱入名域,尤精刀笔,非知交不妄应。

朋座密谈时,有生客至,辄逡巡避去,有高世之志,而恂恂如不能言。

王湘绮的这篇序文是对齐白石的真实写照,这位老师可真算得上是他的知音了。

这是齐白石的第二次出游,从南昌回到家后,他一直想着老师的对联该怎么对,他觉得作诗的学问,如果不多读书打好根基,只会哼几句平平仄仄的话,实在是太幼稚了。

于是,齐白石将自己书房“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更名为“借山馆”,意谓自己离吟的距离还相差甚远。从此,他更加努力地读书、作画、刻印章。

1905年,齐白石在诗友黎薇荪家里,见到清末写意花卉画家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就借了来用朱笔勾出,勾完和原本一点没有走样。此后,齐白石刻印章,就摹仿赵体,而他作的画,先前本是画工笔的,到了西安后,渐渐使用大写意笔法。先前他写字,是学中国书画家何子贞的,到北京后,他又改学魏碑。

齐白石出了两次远门,作画写字刻印章都变了样,远行成为他作画写字刻印章作风改变的一个大枢纽。

这年7月中旬,广西提学使汪颂年邀约齐白石游桂林。

汪颂年名诒书,长沙人,翰林出身,现行广西提学使。广西的山水,是天下著名的,齐白石因此欣然而往。

经过长途跋涉,齐白石终于来到了广西境内。只见一座座独立的嶙峋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春笋,有的像宝塔,有的像画屏,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驼峰,有的如凌空展翅的鸷鸟,有的如延颈博击的斗鸡,真是千姿万态,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的山,又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态异状,琳琅满目,展现出另一样仙境。

这里的水,清澈透底,游鱼可见,宛如玉带旋绕群山,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画卷。画山水的人,只有到了广西,才能算是真正开了眼界。

这山山水水,使齐白石心旷神异,兴奋异常,他每天忘情于这奇山秀水之间,早出晚归,精心作画。

时间久了,齐白石想着不能老依赖别人,于是仍以卖画刻印为生,他把樊樊山在西安给他定的刻印收费标准挂了出去,不想慕名而来的人很多。

这时宝庆人蔡锷,号松坡,刚从日本回国,在桂林创办巡警学堂,托人来请齐白石,说巡警学堂的学生星期日放假,常到外边去闹事,想请他在星期日去教学生们作画,每月薪资30两银子。

齐白石说:“学生在外边会闹事,在里头也会闹事,万一闹出轰教员的事,把我轰了出来,颜面何存,还是不去的好。”

30两银子请个教员,在那时是很丰厚的薪资,何况一个月只教四天的课,这是再优惠没有的了。齐白石坚持不去,别人都以为他是个怪人。蔡锷后来自己又有意跟他学画,他也婉言谢绝了。

有一天,齐白石在朋友那里,遇到一位和尚,自称姓张。齐白石看他行动不甚正常,说话也多可疑,问他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他都闪烁其词,只是吞吞吐吐地“唔”了几声,齐白石就不便多问了。

后来,张和尚请齐白石画了四条屏,不仅送给齐白石20块银圆,而且在齐白石打算回家的时候,特地跑来送行。

到了民国初年,齐白石才从朋友口中得知这个张和尚就是民国革命人士黄兴。

1906年,齐白石在桂林过了年,打算要回家时,忽然接到父亲来信,说是齐白石的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从军到了广东。齐白石就辞别朋友,取道梧州到了广州。

后来,他打听到四弟纯培和长子良元跟郭葆生到钦州去了,又匆匆忙忙地赶到了钦州。

郭葆生本也会画几笔花鸟,虽画得不太好,却很喜欢挥毫,因为他官衔不小,求他画的人倒也不少。齐白石到了以后,郭葆生好像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应酬画件,就叫齐白石代为捉刀,还让他的夫人跟齐白石学画。

齐白石将郭葆生收罗的许多名画,像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等人的真迹,都临摹了一遍,收益不浅。

到了秋天,齐白石跟郭葆生订了后约,独自回到家乡,这是他五出五归中的三出三归。

这年回家,齐白石听说把自己视为亲生儿子的周之美师傅去世了,他赶到师傅家大哭了一场。周之美把他雕花的绝技,全套地教给了齐白石,为齐白石的成长竭尽了自己的心智,齐白石怎么能不伤心呢?

在悲痛之中,齐白石提笔疾书,写了一篇《大匠墓志》,把周之美勤劳的一生,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艺,以及他对恩师的一腔情感,一一倾注于笔端。

这时,齐白石家租居的梅公祠房屋租约到期,他便在余霞峰山脚下和茶恩寺茹家冲地方,买了一所破旧房屋和20亩水田。

茹家冲在白石铺的南面,相隔12公里。西北到晓霞山,也不过15公里。东面是枫树坳,坳上有大枫树百十来棵,都是几百年前遗留下来的。西北是老坝,又名老溪,是条小河,岸的两边,古松很多。房屋的前面和旁边,各有一口水井,井边种了不少的竹子,房前的井,名叫墨井。这一带在四山围抱之中,风景很是优美。

齐白石把破旧的房屋,翻盖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堂内建一书室,取名为“八砚楼”。名虽为楼,实际上并非楼房,题此名是因为白石在远游时曾得来八块砚石,放在室中,所以取了这个名字。

年底,齐白石的大儿媳生了个男孩,这是他的长孙,取名秉灵,号叫近衡。因他生在搬进新宅不到一月,故又取号移孙。

1907年,齐白石应郭葆生上年之约,再次来到了钦州。

这一时期,腐败和黑暗的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年6月,安徽巡警学堂堂长和光复会员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失败,被捕就义。剑湖侠女秋瑾也以身殉国,演出了中华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7月,同盟会先是发动黄同和惠州七女湖起义,继之是钦州起义,但都遭到清王朝血腥的镇压。

不过,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布下的火种,已经在广大贫苦的民众中逐渐地漫延,使齐白石在漫漫的长夜之中,看到了一丝微薄的光亮。

对于革命,齐白石当时的理解是肤浅的。但他坚信,这一切能使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好起来。他当时没有直接卷入到斗争的旋涡之中,然而,他无时不刻地在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的命运。

在钦州,郭葆生仍旧让齐白石教他的夫人学画,兼给自己代笔。不久,齐白石随同郭葆生到了肇庆,游鼎湖山,观飞泉潭。后又去了高要县,游端溪,谒包公祠。并随军到东兴,过北河铁桥,领略越南芒街风光。见野蕉百株,满天皆成碧色。遂画《绿天过客图》。这年冬天才返回家乡,这是他五出五归中的四出四归。

齐白石一向不愿和官场打交道,然而,在他第五次远游时,却与政治发生了关系。

1908年,齐白石早年在“龙山诗社”认识的朋友罗醒吾在广东提学使衙门任事。2月份,齐白石应罗醒吾之约到了广州。此时,罗醒吾已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冒着风险,在文书的身份掩护下,做着秘密的革命工作。

两人见面后,就海阔天空地畅谈起来,从绘画、艺术,直到家事、国事,无话不说。由于他们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罗醒吾悄悄把革命党和他的工作情况,告诉了齐白石,并对齐白石说:“都是自己人。”又凑近齐白石耳边悄声说:“必要时要借重你,不知你能不能答应?”

齐白石一听,微微震动了一下。他知道醒吾所说的“借重”是什么意思。

齐白石语气坚定,神情严峻地回答:“朋友之道,理应互相帮助,何况为了国事,只要力所能及,无不唯命是从,但不知要我办的是什么事?”

罗醒吾见齐白石同意了,高兴地说:“请你传递些文件,有困难吗?”

齐白石点点头。虽然对于革命,他的理解还不是很深,但他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情况,听说“剑湖侠女”秋瑾以身殉国等的悲壮事迹,相信自己的朋友醒吾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所以他当下就答应了。

罗醒吾感激地拜倒在地,“事关重大,只要濒生兄能助一臂之力,民族有幸,国家有幸。在这里,请受弟一拜。”

齐白石慌忙地把他扶了起来,感慨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别看我整天埋头画画,可是这时局,谁不忧心如焚!我也苦于报国无门啊!”

按照与罗醒吾商定的办法,齐白石在广州安顿了下来。在离提学使衙门不远的另一条街上,租了一间铺面小屋,挂起了买卖,开始了他的卖画、刻印生涯。

此时的广州,不管是士大夫阶级和一般的平民,都喜欢的是清初“四王”一派的画。这四王分别是太仓人王时敏的山水,王世源的孙子王鉴临摹的董源、巨然的画,以及王翚、王原祁的作品。

由于这个原因,齐白石在这里的画卖得并不好,倒是他的印章却很受广州人的喜爱,当地人都称赞他的印章布局严谨而富于变化,刀法好,每天前来求他刻印的不下一、二十人,他应接不暇,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罗醒吾也时常到齐白石的铺子里来坐坐。因为这地方往来人多,大多是士大夫和富有人家,很容易掩人耳目。有什么文件,交给齐白石,按约定的暗号,包在画卷里,再秘密地递给有关的人,十分稳妥、安全。齐白石在传递期间,始终没有露出痕迹。

这年秋天,齐白石的父亲来信叫他回去。在家没住多久,他父亲又叫他去往钦州接他四弟和长子回家,他只好又动身来到了广东。

直到第二年夏天,齐白石才带着四弟和长子,经广州到了香港,又换乘海轮,直达上海。在上海住了几天,才坐火车去往苏州。到苏州天已黑了,他们便乘夜去游虎丘。苏州园林独特,景色优美,齐白石在此逗留了一个多月才返归故里,这是齐白石五出五归的最后一次回家。

通过这五次外出,齐白石感觉自己的国学底子很差,于是发愤苦读,天天读古文诗词以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同时,齐白石也不放松绘画,闲暇的时候,他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全部重画了一遍,编成《借山图卷》,一共52幅,并在题记中说:

吾有“借山吟馆图”。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

从1902年到1908年,对齐白石来说是重要的七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齐白石在而立之年完成了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正是在他行将半百的这七年中实现的。

在足迹踏遍华山、庐山、嵩山、蜀山、巫峡、阳朔、长江、黄河、珠江、洞庭这些名山大川之后,自然界那些形状奇伟、境界蹊怪的石山,给齐白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为他日后构搭自己山水图式的至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