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志沂传
10772700000024

第24章 丁忧里居

从山西回到京城,冯志沂先去刑部参见上司,汇报佐晋戎幕的有关情况,而后回家。回了家,冯母非常高兴,紧紧握住儿子的手,目不转睛地端详着儿子略显消瘦的面庞,生怕再离开。母子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几天里就谈公家事,谈打仗事,冯母很开明,和儿子说:你在太原的表现,娘很满意,咱们冯家祖辈没有谄媚取宠,巴结逢迎的先例,不看重升官发财,只求为国宣力,能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就好。

冯母患哮喘病多年,时好时坏。冯志沂归京后仍在刑署跟值,还和过去那么忙碌,与出都前不同的是,谢绝所有人事应酬,回了家就守候在母亲身边,“忻忻有孺子色”。

冬初,冯母患了重感冒,从此卧床不起,病情日益恶化,求医服药都不见效。焦灼万分的冯志沂跑遍了宣南大小寺庙,祈求神保佑,终无灵应。有一天,冯母气息奄奄地和儿子说:娘怎么总感觉心慌……冯志沂立刻意识到母亲来日无多了,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十二月十三日早晨,老太太梳洗过后,便有想睡的意思,喃喃自语:胸脯憋得利害。当儿子从厨房把煎好的汤药端到面前时,看到老太太已经闭上了双眼,任凭呼唤,也不应声,遂卒,享年六十有三。

正值临年逼节的时候,冯志沂千里迢迢把母亲的灵柩运回代州,与父亲合葬。母亲溘然长逝,使他悲伤痛悼“几至灭性”,长时间陷入无尽的哀思,直到出守庐州前,还与友人哭诉说:“吾幼不逮事吾父,独与吾母相依者四十年,天下之最爱我者,莫吾母若也。”(《劫余小录序》)

就在冯母即将去世之前,吏部对京城的文武官员进行了所谓的“京察”,根据“才、守、政、年”四个字的考核标准,他都很优秀,名列京察一等,议叙以知府备用。宣布京察结果时,他已回了家乡,为亡母守制。

清代的守制,就是遵守居丧制度的简称,也叫“丁忧”、“居忧”。须谢绝人事,做官的开缺职务,待在家里守孝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为亡母守制的这些日子里,冯志沂“闭门切扫”,欲以诗书为事来寄托哀思。可是,亲戚朋友们免不了有探望的,求教儒业的,索书题字的,还有上门聊天的。几年之后,他还追忆这段远离市嚣,清静居忧的日子:

忆昨解官卧乡里,二、三邻叟频招邀。

山城六月不知暑,文窗四启风刁骚。

北山之游更奇绝,松声怒涌钱塘潮。

软红一坠又三载,回首故山心郁陶。

——《戏答雁峰》

北山,指的什么地方?原来家乡北面的牛头山上有座古刹——白人岩,据方志记载:此地为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的演教道场,周围峰峦竞秀,古松密布,杂卉倚崖,鸟兽活跃。寺宇错落有致,隐于沟谷。山上有试心石、棋枰石、说法台、七星泉、古南庵、玉龙宫、桃花洞多处景点。最为引人入胜的,要数月出东山时分,寺内传出悠扬的钟声,听了使人有超脱尘世的幻觉。州人谓之“岩寺晚钟”,是代州的八景之一。

咸丰六年(1856)四月初,白人岩庙会之日,街邻陪他上了山,故地重游,望中的山石奇景,云雾缥缈,引发了他对这处净土祖庭的一往深情,寺内住了两天,写下八首诗纪其胜:

胜地闻名旧,今来廿载余。

言寻青嶂路,同叩白云居。

不负平生约,如逢未见书。

相看成一笑,吾道在樵渔。

僧蜡八旬上,安禅甲子周。

须眉疑太古,糜鹿与同游。

老树昔亲种,清阴今已稠。

不知白云外,人事几春秋。

洞口云生处,萦纡似篆烟。

须臾成白地,咫尺失青天。

草露滴为雨,松风吹作泉。

试登高阁望,晴日满前川。

一榻风雨上,四山云气中。

峰峦俄隐见,台榭入空。

涧树笼逾碧,崖花洗更红。

归途不可见,吾欲驭长风。

残滴檐间歇,微风木末来。

湿云团作絮,峭壁净无埃。

已见峰头日,犹闻涧底雷。

客怀与阴。向晚一时开。

雨霁天如拭,云奔月倒行。

镫前千嶂暗,林际一川明。

古佛寂无语,幽禽时复鸣。

山居狎云物,渐欲识阴晴。

翠壁划天色,白云栖寺门。

干霄花作态,穿石树盘根。

苔滑难容步,萝高不可扪。

延缘懒归去,万壑已黄昏。

岩栖才信宿,忽忽易归期。

此后应相忆,重游未可知。

欲寻锄药伴,更蓄买山资。

独恨无飞瀑,何由洗恶诗。

冯志沂丁忧里居期间,正是太平军发展壮大的阶段。太平军转战于浙、赣、湘、鄂、苏、皖广大区域,攻州掠县,与清军展开殊死的决斗,扫江西,陷武昌,困长沙,所过州县,望风披靡。

他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变化,经常给京城友人发信,打听有关讯息,结果来信的内容多是令人败兴的。写诗《秋夜》,道出了内心的愁苦:

寂寞初秋夜,冥顽后死身。

还家余涕泪,去国尚风尘。

梦里斑衣在,愁边白发新。

中宵频坐起,顾影欲沾巾。

十月八日,举国震惊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英军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亚罗”号船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接着法军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其他西方诸国都看中了中国这块肥肉,狼狈为奸,不断制造麻烦,以图扩大他们在华的特权和利益。

英法两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的时间更长,使中国的经济损失更大,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愈益加深。

清政府全力以赴镇压农民起义的关头,西方列强的俟机打劫,犹如雪上加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必然要加大赋税征调,用于巨大的军费开支和给侵略者的赔款。

战争最耗费钱财,朝廷为了填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大开捐例、铸造大钱、印制宝钞、发行纸票,造成货币的混乱,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无疑受害的是庶民百姓早在咸丰元年,冯志沂的文友户部侍郎王茂荫,上疏《条议钞发折》,提出发行纸币,可兑换银钞,以解决财政危机,结果被驳议。咸丰四年,又针对铸“当百”“当五百”“当千”的大制钱,此种饮鸩止渴的后患,连上三折反对,指出:“官能定钱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认为铸大钱必然会使物价上涨;五年,再次上疏提出准许兑换纸币,并留出准备金,从而进一步惹怒了皇帝,遭到“严行申饬”。

王茂荫,字子怀,安徽茶商世家子,壬辰科进士,历任翰林、监察御史、户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以及兵、吏、工侍郎等职。在国家财政吃紧的关头,王茂荫多次上疏请求改官票宝钞为可以兑现的钞票的远见卓识,被后世评为货币理论家和财政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其货币思想给予了赞赏。王茂荫是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冯志沂的诗句“盐铁尊桑孔”,把王茂荫比做汉代的理财高手桑弘羊和孔仅。对朝内那些不懂经济之策的昏庸之臣特别鄙薄。

这年中秋节后,他去了一趟崞县的亲戚家,途经大营(村名),看到因天年不和,庄稼歉收的情状时忧心忡忡;回了代州,听说省府在“输将动百万”之巨的赋税基数上,朝廷又紧急下达了每月加征十万的命令,从而激起他对朝内那些始作俑者的痛恨,愤然指出难道不怕造成“流亡相续,十室九空”的后果吗?

被钱、粮日夜困扰的恒春,奔忙于平定、榆次、徐沟、介休、平遥等州县催调捐输,还是满足不了朝廷的胃口。在良知的这杆秤上,终于向“哀哀万家命”倾斜,甘冒被褫夺的风险,“为民腾奏牍”,抵制了朝廷的命令。消息从太原传回代州,冯志沂激动地用“觥觥中丞公,洵哉麟凤人”的美词,盛赞巡抚恒春是个“不愧牛羊牧”的好官,并呼吁晋省有慈善心肠的官员们,也应节省爵禄,救助各地衣食无着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