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28

第28章 劝和计——让孩子与老师相互包容

老师与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这时家长就要担任“和事佬”的角色,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误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让孩子照样尊敬老师,老师继续爱护孩子。

1.别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对老师产生偏见,比如:“老师对我特严厉”、“老师不喜欢我”、“老师总喜欢批评我”等等。在中国的学校里,每个班级大概都有三四十名孩子,因此老师可能会对孩子有宽严之分、亲疏之别,但也可能是老师一视同仁,孩子的自我感觉出现偏差。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家长都不要附和孩子,这样做只会加深孩子的偏见,甚至会彻底毁坏师生关系。

在某重点小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母亲,非常在意孩子在学校的状况,生怕孩子在学校吃一点亏。有一天,当孩子放学时,母亲立即问他:“今天怎么样?”孩子答道:“我不喜欢朱老师,她也讨厌我,今天我一直举手,老师却只叫别的同学。”听到孩子这样说,这位母亲立刻火了,马上打电话到学校,一口气说出她对老师的不满。当校领导找朱老师调查情况时,老师感到很意外,而且对这位母亲的指责也感到非常委屈和气愤。

事实上,朱老师根本没有厌恶这个孩子的心理,而这个孩子的成绩也很好,老师还期望他能担任学习委员。当天课堂上之所以没有叫他,只不过想给成绩差的同学一些发言机会,没想到家长竟然为这个指责她。从这一天之后,这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几乎濒临破裂之境,以致使这位学生在上课时,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父母通常只能经孩子口中了解学校中的种种状况。假如孩子对父母诉说“不管我做什么,老师总喜欢骂我”或“我想回答问题也没用,老师根本不点我的名字”时,父母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而生活中某些父母根本不分青红皂白,只相信孩子的话,生气地回答说“老师为什么只会骂你呢?”或是“可能是老师不喜欢常常叫你吧”!其实,这样的回答方式,是无法造成好的结果,反而使受害最大的人变成是孩子自身。因为父母如此的回答,只会加深孩子的多心,从而不信任老师,当然对孩子的学习与教育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实,父母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的是非,遇到孩子抱怨老师的时候,家长应该多“劝和”,用一些中肯的话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比如有一个孩子回家向父亲抱怨说,自己今天上课时不过多向窗外看了几眼,老师就狠批了他一顿,他还说这个老师从来就不喜欢他,是故意找碴。这位父亲听完孩子的抱怨后,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老师会骂你,才表示老师非常关心你,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现在你抱怨老师对你太严厉,可是如果你上课玩游戏机,老师装作没看见;让你背课文,你没背过,老师也不检查;作业没做完或做错了,老师也不检查纠正。这样长期下去,你的学习会好吗?等到你长大走上工作岗位,回忆起现在时,你肯定会说,当时老师是多么不负责任。再说了,老师正讲课,你却看窗外,是不是太不专心了?如果全班四十多名同学都像你这样,那课堂不乱套才怪,老师还怎么讲课,学生还怎么听讲?上课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这是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所以,别再抱怨了,你应该理解老师的苦心才对呀!

孩子听完父亲的话后,不好意思地挠头笑了,还告诉爸爸要主动给老师写份检查,下一次上课再也不溜号了。

生活中,很多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太不尊重老师,有的甚至当面顶撞老师。一项教育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老师存在偏见,而如果听任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那么无论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孩子的自身成长,都会有十分巨大的危害。因此,父母们在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后,就要运用劝和计,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劝导孩子,消除孩子的偏见。首先,让孩子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父母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事情的经过、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接着,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去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偏见。

[劝和计妙解]:孩子很容易因为对老师产生偏见而厌学,而父母则应教育孩子以善意来衡量老师的话、老师的做法,消除孩子的偏见,这样才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效果。

2.引导孩子正确化解老师的误解

老师需要对孩子负责,需要管教孩子,当然有时也就会误解孩子,与孩子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多“劝和”,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误解,并积极化解彼此间的误会,不要让误会愈演愈烈。

辰辰是初中二年级的一个女孩,性格很乖巧,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有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一直对她不错,可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辰辰不小心把书桌上的一本英语书碰掉在地上,辰辰连忙弯腰去捡书。结果又不小心把另一本书也碰到了地上,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笑声。数学老师紧绷着脸把辰辰叫了起来,让她回答问题,由于紧张,辰辰结巴了半天也没回答出来。老师生气了,让辰辰离开教室。听到教室的门“哐”一声关上后,走廊里的辰辰惊呆了,难道自己这么令人讨厌,竟然把自己赶出教室,不让听课!不要让孩子与他的老师伤了和气自己平时又不是差等生,为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初二的女生也是大姑娘了,这种丢人的场面竟让自己撞上,辰辰痛苦地流下了眼泪,连书包都没拿便回了家,向爸爸哭诉了一切,甚至还要爸爸给她转学。

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冷静地分析情况。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间产生矛盾或误解都是由学习活动引起的。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学好他们教的课程,认真听讲,尊重他们的劳动。老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应该说动机都是善意的,也都是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有的老师批评孩子时也会出现些失误或言词欠妥,在事实上有些出入,从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被误解的孩子会认为老师是看不起自己或故意和自己过不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冷静分析,看老师到底有什么看法,不能只凭主观就得出老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等结论。老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学知识的,老师无论提出什么批评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的,师生之间又没有个人的恩怨,怎么能会产生成见呢?如果家长能帮孩子客观分析,就会使孩子消除偏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还是以辰辰的故事为例。辰辰的爸爸听完女儿的哭诉后,认为这个问题虽小却很严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辰辰的学习态度。于是考虑了一下后劝导辰辰说:“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委屈,但爸爸还是劝你冷静一下。你说要转学,我们先不说能否再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学校,即使你真转学了,也是带着不愉快的记忆,你也会觉得很难再面对现在的同学和朋友了。所以,逃避不是办法,我们还是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吧!老师误解了你,你很生气,但你也要为老师着想一下,你看教室里那么多人,老师又不是神,根本没办法对每个同学每一件事都处理得公平合理。况且这个老师以前对你不是很好吗?我相信她一定不是故意针对你,说不定她现在也在后悔不该对你火气那么大呢!”辰辰终于冷静下来,可是她还是有疑虑:“可我再见她说什么呀?”爸爸笑了:“这么聪明的女儿还不知道吗?解释啊!误会是可以解开的。”第二天,辰辰在走廊里遇到了数学老师,她紧张地走上前去,解释自己昨天并非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结果,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并承认自己确实误会辰辰了,还让辰辰放学后等一会儿,把耽误的课补上,一场误会烟消云散了。

这位父亲就成功地运用“劝和计”化解了师生间的矛盾。在师生交往中,出现些误解、矛盾是常事,但要记住,小磨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因为学习的事,师生间出现些误解,家长要让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师是不是故意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言行有没有什么误导。通过互换位置理解,就会认识到,班级里那么多的同学,老师要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也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师生间出现些暂时的误解,学生应本着有理让人、无理认错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善师生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完全不同。在家里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在这时候,父母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另一侧面,消除对孩子的误解,从而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与家长积极配合,教育好孩子。

[劝和计妙解]: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起到一个“灭火器”的作用,让孩子学会理解老师,避免感情用事,并与老师加强沟通,及时消除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