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29

第29章 立规计——用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而家长“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说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用规则要求孩子做自己的事

生活中,一些父母经常为孩子过分贪玩、不爱整洁、不肯做自己的事而头疼。比如,一些孩子把玩具随手乱丢,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不洗衣服等等。要孩子主动去做这些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催促和命令也不见得有效,因此家长不妨考虑考虑老祖宗留下的意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能为孩子订立适当的规则,那么孩子就会在规则的约束下,自觉地去做该做的事。

生活中,父母们往往是命令孩子或者说是用父母的权力强迫孩子做家务事的,那么这样做效果如何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晶晶13岁了,妈妈认为已经上了中学的女儿应该自己给自己洗衣服了。于是在一个周末,晶晶把脏衣服抱给妈妈时,妈妈拒绝了,并要求她自己洗,晶晶不高兴地把衣服扔在洗衣机旁,转身走了,妈妈把她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然而第二周,晶晶把脏衣服又扔在了洗衣机旁,怎么也不肯洗衣服。妈妈真有点拿她没办法了,只好自己一边洗一边数落晶晶:“都已经13岁了,还什么也不知道干!衣服不洗、房间不知道收拾,家务活更是指望不上你,你说你还能干点什么?”

这位母亲要求孩子做家务事是正确的,不过她所使用的方法却有问题,她明显高估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和做家务事的自觉性。孩子毕竟是孩子,惟一能让他们自觉去做的事情,恐怕只有“玩耍”,父母们不应该指望用命令就可以让孩子主动去做家务事。

教育学家建议父母试试“立规计”,即给孩子订立适当的行为规则,用规则来约束他们。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希望自己怎样做。

托米是9岁的男孩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和玩,不过托米的父母觉得孩子似乎已经大到可以帮忙做一些家务的时候了。因此有一天,爸爸把托米找来谈话,告诉他自己决定将庭院交给托米负责打扫。现在全家人都有了各自的工作任务了:妈妈要负责做饭,爸爸上班,托米的哥哥在外地上大学,托米上初中的姐姐要帮妈妈洗衣服,打扫各个房间,托米则打扫庭院。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托米还没有动手干活的意思,这时爸爸发现自己制定规则时犯了个错误:规则不够明确具体。于是他又做了一些新的要求:托米要每周彻底打扫一次庭院,院子里的秋千、座椅要擦干净,每周给草坪浇两次水,院子里的物品要摆放整齐。为了让托米真正明白自己的意思,爸爸带着托米做了第一次彻底的打扫。从那以后,父母就再也没为庭院费心过,托米总是严格按照规则做事,他已经完全把庭院看成了他的“势力范围”,谁要是在庭院里扔了一团纸,托米一定第一个冲过去把纸捡起来。

用规则来约束孩子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是非常有效的。另外,还可以再制定一个奖惩制度。比如,如果孩子严格按照了规则去做,工作效果不错的话,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品(不必太贵重);而如果孩子“玩忽职守”,没有完全按照规则去做,那么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增加任务量或重做一遍),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自我约束。

另外,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要考虑三项要点:明确、合理、可行。

(1)明确

清楚地指出孩子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大部分父母并未给予子女清楚明确的期望。举例来说,若想用整理房间来改变孩子贪玩可定以下规则:一星期整理房间一次,这句话不够明确。明确的期望应该是:

每星期六中午之前,把房间打扫干净。检查事项:

所有脏衣服都放在洗衣篮里;

家具擦干净;

地毯用吸尘器吸过;

所有玩具都放到玩具箱里;

干净衣服都整理好。

站在孩子的角度检查你制定的规则。“房间整理干净”这句话可能模糊不清。对孩子来说,这项任务可能难如登天。检查项目应该列出明确步骤,而且一次只做一项。

(2)合理

合理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定出适合于他并能够完成的工作。如对4岁的小孩来说,父母可以期望他把衣服、玩具整理好,但不能要求他清除灰尘或打扫房间。

(3)可行

孩子的房间怎样才算干净,你可以看出来,上表所列的检查项目是可行的。但事实上,许多父母都可能对孩子制定一些不太现实的规矩。这通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比如,“你必须随时保持房间的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这个规则就很不可行,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天到晚守在家里搞卫生。“你应该尽量保持房间的整洁。”这可能就是比较可行的规则。

[立规计妙解]:订立一套规则,不仅可以让孩子自觉做家务,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

2.给孩子制定一项长远规则

规则有两种,一种是细化的短期规则,让孩子每走一步都有规矩可循,还有一种规则是长远的、宏观的规则,订立这种规则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来训练自己。

吴菲期中考试失利了,原因是这半学期玩得太“凶”了,六科竟有三科不及格。成绩出来后,爸爸找吴菲谈了一次话:“菲菲,为了让你能更好的学习,爸爸要给你制订规则,督促你学习,没意见吧!?我要求你期末考试时必须前进35名左右,回到你原来的名次那儿,然后,我们再来把它分割一下,要想达到我的要求,你平均每科要进步23分,你可以自己估量一下,为此你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爸爸不会具体规定你每天要学到几点,要学些什么内容,现在我已经给你制订了大规则,而且也给你拟定了小目标,那么接下来就全靠你自己了!怎么样,有信心吗?”“有!”吴菲兴奋地回答。

前文,我们讲过用具体的规则约束孩子做家务事,但这并不适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能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学几个小时,学到几点,学哪一科,这不现实,我们只能是把规则订得更宽松、更长远,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比如在这个故事里,爸爸并没有给吴菲制定具体规则,只是给出了一个方向,吴菲的爸爸真的很懂得教育孩子,他知道把规则定到什么程度更让孩子觉得轻松,容易接受,有利于孩子学习上的循序渐进。

另外有经验的教师或父母都知道,一些孩子往往会在学习上半途而废,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家长面对的是这样的孩子,那么就不妨再把规则细分一下,比如每天要认真完成作业,每天学的东西当天必须弄得清楚明白等等。

大人需要规则,孩子更需要规则当然,用立规计要求孩子学习,也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可以办到的事,父母有可能开始时首先要说服孩子,征得他的同意,再督促孩子去执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可能要稍带一点强制执行的意思。这是一场孩子与父母耐力的较量,只要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收获将是一劳永逸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孩子毕竟是孩子。因此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用规定和规则来管理孩子的行为。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制孩子执行规定,比为此而与孩子争论要容易得多!

我们的问题是:“究竟对孩子实行多少规定,或者说多大程度上,我们对孩子的命令是可行的,多大的程度上我们对孩子的命令是行不通的?”

“天天,不许这样做!”

“小思,星期四之前你必须完成书法教师布置的全部作业!”

“果果,这次考试你必须拿到90分,否则妈妈就不带你去北京旅游了!”

“考不上重点,你就别再进我们这个家门!”

在上面的“例子”中,天天肯定不会明白他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小思也不明白书法教师的作业,为什么就不能延期到星期四才去完成?至于果果就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学习成绩要和那么多其他的事情挂钩?不用说,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再也回不了家的孩子,他分明就是在面对一桩崭新的冤假错案!

面对如此这般“没有道理,也不讲道理和不要道理”的规则,孩子们能够心悦诚服吗?为什么我们的父母都那么普遍的健忘?

父母对孩子有明确的规定与限制,要求他们严格地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定,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规矩不能是硬梆梆的,毫无道理。如果我们的父母始终能够做到给孩子以热爱和温暖,又能够在约束和爱之间适当加以平衡,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更能够适应现代生活。

[立规计妙解]:给孩子制订学习的长远规则,是为了让孩子更灵活地学习;把规则合理分割细化,是为了让孩子更轻松,能够持久地将规则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