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24

第24章 攻防计——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兵法上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与其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去管教、愤怒,还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1.主动向孩子谈早恋

早恋一直是家长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早恋,作为恋情,本无可厚非,它是一种纯洁而不带任何功利的情愫,然而过早地陷身其中,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进步,因此,对青少年来说是弊大于利的。那么家长怎样才能避免孩子陷入早恋的泥潭呢?教育学家认为,运用“以攻为防”的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是非常有效的。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的变化,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角色。对于异性,也由少年时期的相互排斥发展为青春期的相互吸引。渴望与异性交往,是每一个青春少年所必须具有的心理需求。然而心智尚未成熟,理智尚未充分发展,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此时又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学习任务重,各方面压力大,容不得在其他方面过多地浪费精力和时间。若此时有了令人陶醉的爱情,任凭它毫无控制地泛滥下去,其后果可想而知。青少年们的“爱情”不但不能使他们提高进取心;相反,却成了昏沉度日,荒废功课,甚至毁掉前途的原因。因此,家长们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孩子的早恋,只不过很多时候他们采用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就声色俱厉地警告孩子“不许早恋”,有的父母经常性地偷翻孩子的信件、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监视孩子的行动……这种做法不但避免不了孩子早恋,有时甚至还会使孩子因反感父母的做法而故意要去“早恋”。

事先打好预防针,恶病自会祛除有一个16岁的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她的母亲因此特不放心,总是对她疑神疑鬼,连接个电话她都要偷听,女孩非常气愤。后来当一个男孩追求她时,尽管她不是非常喜欢那个男孩,但却还是答应了,用她的话说是:“我倒想知道早恋有什么不好的,妈妈为什么一定要压制我!”

这真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妈妈的管教反倒变成了孩子早恋的“动力”,这都是由于母亲措施不当引起的,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预防孩子早恋。

所谓的攻防计,就是说父母应把早恋的危害向孩子说清楚,让他们对早恋有个理性的认识。

(1)早恋会影响学习

少男少女一旦过早坠入爱河,往往会神思恍惚,情意缠绵,无法自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正常的学习生活遭到破坏,对自己担负的紧张学习任务来说,显然具有极大的危害。曾有这样一位高中生,他本是班里的“尖子生”,但由于与同班一位女同学发生早恋,致使学习成绩急速滑坡,最后因在高考中“名落孙山”而受到刺激,变得精神失常。这一惨痛的教训可谓发人深省。

(2)早恋影响身心健康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此时,虽然身心发展在许多方面接近了成人,但毕竟还不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在恋爱上面,不仅会有碍于智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因父母、老师的谴责和秘密交往的压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个性发展的障碍,同时对身体发育也有不利影响。

一位心理医生曾接待过40多名中学生“暗恋”者,发现他们普遍不愿把自己的感情变化和盘托出。他们感到的现实压力一是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因而不敢说;二是害怕同学讥笑,不能说;三是担心对方拒绝,不愿说。因此他们心中虽然都有自己的暗恋对象,但心中同时又留有一份自尊。在冒险表白和维护自尊之间,他们往往选择了自尊。由于长时间的压抑,他们中有的人已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症,主要由心理原因引发,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

(3)早恋可能导致出格行为

由于孩子自制能力有限,而且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判断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谈恋爱很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出格行为。对这种潜在的危险,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具有早恋倾向的女学生,父母更应格外警惕。

据调查,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过早地发生性关系后,给双方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生都无法弥补的。

(4)早恋有可能诱发犯罪

中学生中斗殴、盗窃等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早恋有关。男孩子年轻气盛、好面子,特别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另一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或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还有,恋爱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孩子们经济上尚未独立,而父母所提供的钱往往满足不了需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男孩子感情一冲动,就会干起偷窃的勾当,不惜以偷或抢来的钱物满足自己的虚荣。

[攻防计妙解]:只有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认识到早恋可能给自己造成严重的后果,孩子才会在心理上早早做好准备,自觉地杜绝早恋现象的发生。

2.让“禁果”不再神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性困惑和性困扰,而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总觉得和孩子谈“性”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结果产生了一种“禁果效应”:越神秘的东西,孩子越要去碰。于是他们开始从其他地方寻找答案,甚至是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家长本来是为了保护孩子,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生活中,有的父母认为“性”是一件无需教育的事,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了;或者让孩子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孩子会学坏,因此一定要严管。结果由于好奇,甚至是无知,孩子反倒做出了荒唐的事。

美国性教育家戈尔顿教授认为,受到家庭性教育的青春期少男少女,大都能推迟首次与异性接触的时间。同时,戈尔顿教授还强调:不要指望仅仅用某种教科书来解决孩子青春期的所有问题,而最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方法是与孩子拉家常、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借某件性问题方面的事,打开话匣子,让孩子了解性活动、甚至节育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并不等于允许他过早地这样做,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过早这样做有害无益。

父母应该意识到性教育与教孩子说话、走路一样,是很正常而必需的。但是教育学家也告诉我们,性教育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不要教得太早,教得太多

鲁尼已经7岁了,他开始念小学。第一天下午,鲁尼放学回家后直截了当地问他母亲:“妈,性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下把她问懵了。她原以为还要过两三年才会接触到这类问题,所以她毫无应战的准备。各种对策迅速地掠过脑海,她断定在鲁尼的新学校一定有个可供选修的性教育课,于是他在那里知道了性。现在她别无选择,只好告诉他一些细节,为他补上这个缺。她和她瞪大双眼的儿子坐了下来,详尽地给他讲了整整30分钟,讲得口干舌燥,双手汗湿。当她最后讲完时,鲁尼举起他的注册卡,问道:“可是,在这样小一张纸片上我怎么填得上你讲的一切呢?”

一些父母和许多过分“开明”的教育工作者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趋向于教得太早、教得太多。比如,在一些学校里给幼儿园的孩子放映动画教育短片。像这样轻率鲁莽地过早开始性教育是不可能收到多少明显的成效的。实际上,许多证据表明,操之过急是会带来很多危险的。把孩子暴露在他毫无准备的现实面前,可能使他受到一种严重的感情震荡。再者,教给孩子一些他不必知道的东西也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会使他过早地失去童稚。如果一个7岁的男孩子预先就知道了成年人的性行为,那要他等上10年、12年再运用他所知道的属婚姻范围之内的知识是不大可能的。过早的性教育还可能给孩子带来过分的刺激。孩子知道了成年人那充满刺激的性体验,然而可望而不可及的现状会使他徒然焦虑。孩子应专心于孩子的兴趣爱好,而不应沉湎于成年人的乐趣与欲念之中。这并不是说把性教育推迟到童年过去以后,而是说这种教育似乎应与孩子的精神及身体的需要保持一致,这才算得上恰当。

(2)把握教育的时机

孩子的发问为父母们提供了确定他是否为性教育做好了准备的最好指南。他的问题告诉父母们,他在想些什么以及他想知道些什么。他的问题还提供了一个教育的自然媒介。在他充满好奇心的时候,父母回答这些问题比忽视、回避或以后再行解释要好得多。预先安排好了的教育课堂显得冗长无味,好似“一言堂”,这使谈话的双方都觉得不舒服。虽然这种有问即答的方法在性教育中常常不失为灵丹妙药,但用在一些从不提问的孩子身上就明显不恰当了。如果孩子对性的问题不感兴趣,父母也并不因孩子没有提问而可以忘记其责任。关于家庭性教育的时间安排问题,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在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前,父母就应停止其教育计划。女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7岁间,而男孩子始于12~19岁间。当他们步入这一发展阶段,他们就特别不好意思和其父母讨论性。在此期间,他们常常不喜欢父母去打扰他们,父母们应当尊重他们的愿望。在此之前,我们已有10年的时间为他们提供有关性的知识,一旦奠定好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只需为孩子选择适当的顾问。

[攻防计妙解]:性教育不是“教唆犯”,而是为了让孩子正确对待“性”,不再因为好奇而闯禁区,不再因为无知而犯错误。

3.别把网络当洪水猛兽

网瘾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孩子因为网瘾而放弃学习,家长为此焦虑不已,彼此抱怨,造成了许多家庭问题。那么,家长就没有什么办法防止孩子痴迷网络、上网成瘾吗?与其在孩子上网成瘾后再打骂教育,还不如在孩子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就不断给孩子增强免疫力,让孩子对网络有个理性的认识,不至于掉落“网络陷阱”中。

教育学家认为,导致孩子痴迷网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寻求心理满足

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不好、体育不好,在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是个失败者,但这些孩子心理上却非常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而网络就为这样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青少年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

网络游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之间进行的拼争。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甚至重新寻找替身以求获得成功。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渴望成功的青少年。

网络聊天情况也相同,当孩子以昵称进入聊天室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替身,如果在与其他人聊天时得到称赞,就会获得成功的满足。

(2)寻找宣泄情感的渠道

家长们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在家庭里、在学校里孩子们始终感到压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由于网络没有时空、地域、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约束,孩子们很容易沉迷进去而不能自拔。

(3)寻找朋友的认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感觉孤独,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不够的话,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予他们一个机会,由于网络具有的不可知性和神秘感,喜欢幻想的孩子很容易对网络产生好感和依赖,可以通过在网上与同龄人的交流宣泄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痛苦。

田田是个性格内向而又聪慧的女孩,在家里,父母只会关心她的学习,而在学校,由于她太文静又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有一个周末,田田不想回家,在路上转时,看到一个网吧,她从来很少进去的,但这次她进去了。她进入了一个文学聊天室。虽然也有很多无聊的人说无聊的话,但是她能够找到几个人,可以好好地谈内心的感受。田田被深深地吸引了,以后,网吧成了她每天下课之后最想去的地方。在学校,她更少跟周围的同学说话了,常常下课了一个人坐在那里时,就会想到几个网友的神侃,他们的话总会让她一个人偷偷地笑。有的时候因为不能去上网,她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烦躁和抑郁,上课也觉得没精神。

可以说,孩子上网成瘾与家长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就可以针对导致孩子迷恋网络的这些原因,以攻为守,防止孩子上网成瘾。

蓝女士曾经从报刊杂志上多次看到报道孩子上网成瘾的事,她非常同情那些孩子的父母,但也决定绝不做其中之一。于是在儿子9岁那年,她就开始了“战略布署”:她鼓励孩子学电脑,同时自己也跟着学;她尽量把儿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学英语,学跆拳道,打保龄球,周末带孩子去爬山、郊游、去动物园、去海洋馆;她和孩子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孩子什么话都愿意和她说;她并不特别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但自己一定在旁边陪伴,并控制时间;她也不忘记教育孩子网络只是个虚拟世界,上面的一切再美好也是镜花水月……转眼儿子已经14岁了,他学习成绩优秀,乐观活泼,他每周定期定时上网,不用父母监督,自己就能控制时间,他对制作飞机模型的兴趣远比玩网络游戏大得多……

蓝女士的成功就是原于对攻防计的成功运用,因为把预防工作做在了前面,所以免去了许多烦恼。

从蓝女士的成功经验里,我们总结出运用“攻防”手段教育孩子的几个要点,家长们不妨参考一下: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民主作风,从小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

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这决非孩子远离现实的惟一理由。孩子把陌生的网友当作吐露心声的对象,把平时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跟家长、同学说的话讲出来,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安全的“发泄”。一般来说,作为家长,应该对这种“发泄”加以指导,而不能完全禁止,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如不透露自己的住址、电话,不单独和陌生网友约会等。同时,还应及时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坦诚的交流关系。

另外,父母为孩子制定使用规则。首先是时间的控制。在校学生学习任务重,用电脑只能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手段,每天使用时间以1个半小时以内为当。节假日可以多一点,但也不宜超过3小时。若孩子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可适当调整。其次是内容上的控制。要禁止孩子上网聊天和观看黄色信息。

[攻防计妙解]:网络是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父母不要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只要能先给孩子做好心理辅导,并去除可能导致孩子痴迷网络的一些因素,那么父母就可以将孩子引向网络学习知识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