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23

第23章 对等计——与孩子实现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里话,家长才可以及时帮孩子摆脱各种问题。如果家长总是摆着家长架子,专制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亲子间沟通的大门就会慢慢关上。

1.给孩子一个发言的机会

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讲话时总是用训斥的口气,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则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说话时,家长不是粗暴地打断,就是不理不睬。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专制作风,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进行语言交往的伙伴。

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很娇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却从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也不考虑对孩子的做法是否恰当,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他们是家长,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应该的、合理的。

这样在孩子身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一个孩子叫果果,他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升中学了。可是,他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忸怩呢?

原来果果的父母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办法。

有客人来果果家做客,果果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要懂事,大人们说话时,小孩子不许乱插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玩,让大人们清静地说话。

即使是只有一家3口的时候,果果的话也时常被打断。比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时,父母却要不时地打断孩子,纠正他的发音、用词,或者批评他的某个想法等等,令孩子兴味全无。

即使是成人,当自己的发言屡遭别人打断或反驳时,也会兴致大伤,缄口不言。因此,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多数孩子逐渐变得不愿独立思考、自主行事。这很自然,既然动脑子出主意受到批评指责,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可是,正如例子中所说的,家长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阻止孩子讲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会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尽到了他们管教子女的责任。

于是到后来,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抱怨说:

“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那么灵?”

“这孩子怎么反应这么迟钝啊!”

“这孩子真倔,什么都自己做主,从不听大人的意见。”

“他一点儿主见也没有,到底该怎么办,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这能怪谁呢?这是自食其果。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或阻止孩子讲话,使孩子的思想表达不出来,使孩子的意见不能发表出来,这样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孩子变得不善口头表达,变得没有主见、怯懦、退缩;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变得独断、盲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受到批评、指责时,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常常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你还敢嘴硬”,“你又开始撒谎”。

这些话几乎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听到。人们习以为常,不再奇怪。但是有没有父母想过,孩子在受到批评和责骂时,他为什么不能辩解呢?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本能地产生委屈的感觉,进而伤心、怨恨。他会把这种委屈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或者去想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这往往就是导致孩子淘气的原因。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要对某件事进行辩解,而时机又不合适,明智的父母应该这样说:“对不起,现在我很忙,但我一定会听你的解释,等我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谈,好吗?”想想吧,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大旱甘霖,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并会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的确做得不妥。

从现实的方面讲,难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不辩解吗?不,那时他的母亲一定会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辩解?!你是哑巴吗?”

孩子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一般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他反而会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从而自治能力增强。

因此,家长应当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给孩子对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教育学家认为,只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产生具有独立意识、乐观积极的孩子,而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庸才。

有一个孩子内向、胆怯,他的父母很头疼。后来心理医生建议这对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运用对等的手段,就是说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一样来尊重,鼓励孩子说话。这对父母半信半疑地试了一段时间后,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老师也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里也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这就是一次对对等计的成功运用,当家长的应真正地给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断孩子的讲话,给孩子发言的机会,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用心体会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才是真正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对等计妙解]:开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对等的地位,鼓励孩子发言,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亲子之间顺畅沟通。

2.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朋友

一些家长常困惑地问:“为什么孩子有话不愿意对我说?”其实原因就是这些家长总是一付高高在上的样子,因此孩子们尊敬他们,但却无法理解他们,总觉得跟父母缺少“共同语言”。如果父母们期望孩子接受自己,那么就得利用对等的手段,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美国父母们认为,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成为称职的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可以看一下,一对普通的美国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

弗兰克和杰克琳是美国阿肯色州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他们说自己一直在努力为孩子提供一种民主的家庭气氛,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友好亲密。

对孩子的平等姿态是良好沟通的开始他们把孩子描述理想的作文保留下来,把他们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们唱歌、游泳、划船、钓鱼,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歌剧,有空还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不因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亲密、最可信赖的朋友。遇到比如搬家、换工作、买车之类的事情时,他们就会召开家庭会议,和孩子商量该怎么做;还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将每个人唱的录制在磁带中。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样,他们的孩子有事跟父母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先打招呼,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他们也不会当面顶撞,而是过后再解释。他们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这个美国家庭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父母都认真考虑,有道理的就接受;而父母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如果中国的父母也都能这样运用对等手段与孩子相处,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家庭问题了。

[对等计妙解]:亲子之间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像朋友一样平等、自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完全迁就孩子,家长还是要负起引导的责任。

3.不能要求孩子“惟命是从。”

一些父母在生活中总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为,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一律用高压压制、“改造”。结果,孩子表面上对父母惟命是从,但心里却对父母感到怨恨、恐惧、不满。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应该认真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父母可以以朋友谈天的方式与孩子交换一下看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

大刚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同学王磊家,下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要出门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呆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大刚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和同学有什么好商量的?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大刚,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在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

大刚的心里难过极了,不仅仅是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而难过,也为爸爸如此的粗暴专制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有一次他生病时,是爸爸背着他跑到医院。可是,大刚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简单粗暴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百依百顺”。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又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将帅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用对等计教育孩子,不要对孩子专制粗暴,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要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家长应该抱着平等的态度,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那么亲子关系一定会和谐得多。

两代人之间有太多的不同看法,父母不能因为自己觉得不合理,就粗暴地压制孩子。教子应该是努力启迪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自然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一定不会好。在这个故事中,妈妈认识到粗暴的命令是毫无意义的,自己应该理解女儿的做法,从女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圆满解决矛盾。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也就是说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是无法让孩子真正心服的。父母们遇到具体事情时,应当多和孩子协商、讨论,而在讨论具体的问题时,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压抑、限制孩子的愿望。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愿望尽可能地去满足;对孩子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出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的合理建议要认真采纳等等。总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会爱戴父母,才会生活得毫无压抑感。

[对等计妙解]:对孩子“出格”的想法与行为,要尽可能地宽容谅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要粗暴地管制孩子。如果你能让孩子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那么你就算得上是称职、开明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