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02

第2章 心是快乐之根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此番话能使人彻悟打扫心地的要义:心地清净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和升华。要懂得忙中静悠,滋养心灵,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不至于把自己搞得跟机器一样忙碌。忙中静悠,滋养心灵,我们也就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心如明镜,让自己活之安然,去之坦然,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在人的生命构成中,心灵最柔弱也最细腻。如果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心灵,就不可能求得快乐;而一旦心灵得到关爱,就可以获得无上快乐。

据说,终南山出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此藤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无尽的快乐,不惜跋山涉水,去找这种藤。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终南山。可是,他虽然得到了这种藤,却仍然觉得不快乐。

这天晚上,他到山下的一位老人家里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由得长吁短叹。

他问老人:“为什么我已经得到了快乐藤,却仍然不快乐呢?”

老人一听乐了,说:“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心里充满欢乐,无论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心就是快乐的根。”

这人恍然大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地活一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是怎样才能求得快乐呢?那就是要清醒地知道快乐之道的根本在我们自己。

一日,无悔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可是我们信佛这么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悔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悔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我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悔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原来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不会觉得幸福,当然也不会觉得快乐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悔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我就会觉得很快乐。”

乙说:“我觉得有了爱情,才会有快乐。”

丙说:“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它我就什么都不愁了。”

无悔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更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悔禅师接着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对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说到底,快乐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心灵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呵护的。”

听完无悔禅师的话,三位信徒从此明白了快乐之道。

其实,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快乐不快乐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真正的快乐是从我们心底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