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员工心理辅导实务手册
10726900000064

第64章 让员工在工作与生活间获取平衡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企业管理者精打细算,鼓励甚至强制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多干活、多加班,还推举企业内的“拼命三郎”作为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不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反而破坏了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压力过大、意志消沉、缺乏活力、生活满意度下降等,这容易直接导致员工的各种心理问题。

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良性间歇转换是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休息和轻松感的关键。有心理神经免疫学专家用跷跷板游戏来解释“紧张”与“轻松”两种心理体验之间的转换关系。

当两名儿童坐在跷跷板上时,他们不用耗费太大的力气就能维持跷跷板的平衡,我们的神经荷尔蒙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紧张和轻松的。如果跷跷板的两端站的是两头大象,它们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两端达到平衡,如果一方稍有不慎,另一方便会跌个四脚朝天,平衡由此被打破。这就像我们的人体,如果长期处在高压之下、紧张之中,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维持压力和快乐的平衡,这样的折腾是我们的身心所不能承受的。

2006年6月20日《韩国经济》中就曾经有一则题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的报道,讲述了生活和工作失衡导致企业员工身心危机这一事实。此文让中国的许多管理者感到吃惊,他们开始意识到保持员工工作和生活平衡是维持员工心理健康、留住优秀员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面对拥堵的交通、纷繁的生活、高节奏的工作,企业必须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把员工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员工除了是企业的一名成员之外,在生活中还可能扮演着丈夫、父亲和儿子的多重角色,管理者不仅要鼓励员工做好企业成员的角色,而且还要鼓励员工扮演好工作之外的角色。

其实,国内外那些成功的优秀企业都不是靠挤压员工的个人生活时间去提升企业效益的,恰恰相反,它们都非常尊重员工的私人生活。

惠普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提倡“工作与生活两不误”,希望也鼓励员工在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兼顾生活,并且积极为大家去创造这样的环境。他们知道员工心情轻松愉快,工作起来精力就相当充沛,在宽松的工作氛围中创造的价值更高。这比整天口头上提倡要积极努力工作的做法要实用得多。这也是每一个离职员工笑着离开惠普后都说惠普好的原因之一。

柯达公司也是一样,不但有着崇尚绩效的文化,而且还不会忽视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总是创造各种条件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比如,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员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以便更好地迎接工作的挑战。还有每年举行一次Family Day,让员工与家人载歌载舞,同欢同乐,放松员工的身心。

万科的企业文化对优秀人才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提倡“健康丰富的人生”,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工作方面,万科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让员工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在生活方面,公司从不干涉职员工作以外的生活,也不主张员工带病上班或在家人患重病时上班,而是鼓励所有的员工追求身心的健康、追求家庭的和睦、追求个人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

其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人事主管,除了借鉴以上优秀企业的做法之外,还应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积极的榜样,帮助实现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

美国前总统里根卸任时,继任者向他询问担任总统应注意的最重要的事情,里根简洁有力地回答说:一定要重视家庭生活。

世界著名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迪森曾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生活恰似一项掷球活动,你的双手必须轮流抛掷“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与“精神生活”五只球,而且从始至终不让任何一只球落地才能算得上平衡高手。

管理者除了自己不玩命工作,破除以加班为荣或通宵熬夜的做法外,还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工作和生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补充,互为因果。只有在工作时认真专注、一丝不苟,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避免把工作的思想重担背回家,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安宁,进而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还可以组织内部员工交流各自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使员工懂得怎样更好地处理家庭生活。

总之,企业只有把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作为实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员工工作和生活平衡方面舍得投资,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预防心理疾患,降低员工缺勤率和流失率,获得更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