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白孩子:如何塑造特立独行的艺术天才
10726000000033

第33章 审美心理的定性分析

经过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过程的综合性描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大致轮廓。根据上面的综合描述,作出下列定性分析:

1.初生婴儿没有审美心理。只有审美心理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潜质和心理潜能。

2.零岁至3岁婴儿的审美心理潜能有较快的发展,但必须在正常的文化环境氛围内。音乐、色彩和图形刺激,有利于婴儿审美心理潜能的发挥和发展。婴儿期内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所以,将其称之为“前审美阶段”。

3.3岁左右的婴幼儿很可能发生最初始的审美心理活动,是审美心理发生的敏感期。其标志是对优美的事物特征发生审美感兴,产生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优美事物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

4.整个幼儿期至学前儿童,其审美感兴力在迅速地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审美评价活动,也有了模糊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处在分化之中。但幼儿的审美感兴力和审美趣味都局限在优美的审美形态之内,幼儿还没有优美感以外的审美情感,也不能接纳优美以外的其它审美形态。将此阶段称为“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

5.小学时期的学龄儿童接纳审美形态的范围开始扩大,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已经能够接纳优美形态、丑感形态、悲剧形态、喜剧形态,但除了优美形态外,对其它审美形态的领悟(或理解)还非常肤浅。对应地,小学儿童已经有了优美感、喜剧感、悲剧感和丑感的美感体验,其中以优美感和喜剧感的体验较为深刻。小学生有了相对稳定的审美偏爱,偏爱优美的歌曲、音乐和舞蹈,喜欢看喜剧,喜欢看有色彩的图画,喜欢听有情节的故事,喜欢看故事片电影或电视剧。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优美与丑陋的审美评价标准,他们能鉴别美与丑的事物和美与丑的事物特征。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在持续地发展,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提高,主要表现在鉴赏音乐、歌曲和美术作品方面。但他们对抽象的、浪漫的、荒诞的、幽默的和崇高的艺术品还缺乏敏感性或鉴赏能力。所以,是加德纳所描述的处于“写实主义”的高峰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有明显的接纳和理解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困难,而且在审美评价活动中正处在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时期,因此,儿童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接纳和理解艺术品。

6.进入中学的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广泛、情感的丰富,他们对许多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发生浓厚的兴趣,表现为宽泛的审美偏爱,萌发过各种审美理想,并有试图从艺术家的角度审视艺术品的愿望和尝试艺术创作的欲望。如果我们的教育允许中学生选择所学的专业,并不受将来就业和发展的制约,以及不受功利的影响,那么,相信会有许多中学生选择钻研艺术的专业或课程。无奈,中学生课程的增多,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另外,科学和社会文化知识对中学生也有吸引力。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艺术问题的钻研和思考,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心理,特别是艺术性审美心理的持续发展。所以,加德纳将这个时期称为“危机期”是不无道理的。到了中学以后,只有少数认定为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选定艺术学习方向,接受严格的艺术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专业性的艺术训练常常是十分艰难和痛苦的,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由于他们被限定在狭窄的专业艺术领域之内,且主要注重艺术技巧的训练。所以那种轻松、自由的审美心理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反而容易形成专业的、功利的、僵化的审美个性。这些在艺术专业领域上有展露的孩子,从中学开始就进入了艺术性审美心理的发展时期。然而,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兴趣是否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