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10720500000005

第5章 善于“说话”与“听话”

作为行政或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秘书向上司进言,提意见或建议是职责以内的事;作为决策者,上司听取下级的意见,则是决策正确的保证。“说话”与“听话”都要讲究效果和艺术。

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中记叙诸葛亮能言善辩,语藏机锋,咄咄逼人,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周瑜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用“激励法”说服孙权;而鲁肃说服人则用另外一种方法。

鲁肃言事质朴切实,条理清楚。书中记载,荆州牧刘表卒,鲁肃对孙权说:“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一句话阐明了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占有荆州的重大政治意义。鲁肃接着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这两句话对荆州内部矛盾重重的形势作了极为简明的分析,这意味着趁机谋取荆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后,鲁肃针对荆州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最后,鲁肃请求出使荆州。短短一段话,包括了对“做什么”、“为什么”、“据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这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提案了。鲁肃言事语调平和,条理清楚,很有说服力,难怪孙权听后要“即遣肃行”了。

秘书向上司陈述意见,应学习鲁肃的方式,这可以使自己的意见被上司所理解和采纳。

鲁肃言事推心置腹。他出使荆州,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说服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他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他站在刘备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轻易地打动对方。鲁肃说服孙权拒绝接受张昭降曹的主张,则晓之以利害:“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鲁肃的话语重心长,引导对方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命运,而不是像周瑜那样,鼓励孙权“为汉家降残去秽”。

秘书向上司提出意见,如果能像鲁肃那样处处为上司的利益和本单位的命运着想,并在言辞上突出这一动机,那么上司就会从感情上倾向于接受意见。

鲁肃言事注意把握时机,选择场合。在东吴内部发生的降战中,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甚嚣尘上,不容置喙。在这种场合,“鲁肃独不言”,没有在一片主降声中力排众议,坚持抗曹主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观点,往往会淹没在反对声中,无法为孙权所听取。因此,鲁肃选择了孙权起身更衣的时机,“追于宇下”,在一个无人干扰的场合下单独表明自己的看法。孙权听后叹息道:“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这是鲁肃注意把握说话时机和场合的功效。

在两种意见尖锐对立的场合,秘书言事如果能够像鲁肃那样避其锋芒,选择有利的时机与场合,从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则其意见更有可能为上司听取和采纳,此时意见可能会更受重视。

此外,鲁肃言事能注意争取他人赞和。秘书随上司外出谈生意、谈业务,从旁做好谈判对方下属的工作,以获得对谈判对方具有影响力的人员的赞和,将有利于谈判。诸葛亮是刘备所倚重的谋臣,能够对刘备施加影响。鲁肃深知诸葛亮态度之重要。因此,在与刘备会谈时,鲁肃对诸葛亮说:“我子瑜友也。”于是“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孙权的听话艺术也可作为领导学习的榜样。赤壁之战是决定东吴政权存亡关键之战,也是决定孙权个人命运的一战。当时年仅26岁的吴主孙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广泛听取我方、友方,正面、反面的意见。诸葛亮游说江东,虽是“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主张抗曹是为了刘表,但对曹军的弱点的分析切中要害,鞭辟入里,于是孙权听后大悦。张昭主降,大讲敌方优势,虽使孙权“深失所望”,但张昭对敌情的分析可使孙权避免盲目乐观,轻敌冒进,因此,孙权也耐心听取。鲁肃反对降曹,言辞恳切,孙权从中明了战降之利害。周瑜力主抗曹,对敌情的分析与诸葛亮的言论互为印证,这为孙权作出可靠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孙权从众说纷纭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形成了正确的决策,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赢了这场战争。这一决定性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孙权善于听取意见。

事态不明,不作断语。在《赤壁之战》中,写孙权听话的时候多,而写其说话的时候少。孙权听取众人的意见十分慎重,不轻信,不偏信。鲁肃、张昭、诸葛亮、周瑜等人说话的对象几乎都是孙权。诸葛亮的真知灼见虽使孙权大悦,但孙权也不立即采纳,而是“与群下谋之”。鲁肃的话虽然使孙权发出“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的慨叹,但还是召回在番阳操练水兵的周瑜议事。即使张昭的主降言论让他“深失孤望”,孙权也不立即将张昭驳回,而是“权起更衣”,回避当场表态,以免堵塞言路,导致决策失误。

当断则断,处事果决。诸葛亮劝孙权道:“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犹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这是诸葛亮使用的“激将法”。事实上,孙权决策审慎,绝非优柔寡断。鲁肃首倡孙刘联盟,道理说得充分,孙权当即派鲁肃出行,毫不迟疑。经过降战之争,道理越辩越明,待周瑜发表抗曹主张,主动请命后,孙权成竹在胸,当场作出决策:“老贼欲废汉自来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仅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孙权的话气壮而理直,字字掷地有声。“因推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同!’乃罢会。”此言此行示下属以与曹操血战到底的决心,并果断地结束了降战之争。

当然,孙权决非蛮干家,他不仅在决策过程中注意倾听下属的意见,而且同时积极备战——集结军队、屯集粮草、置办战具、任命将帅、制订作战计划,真可谓是万事俱备了。

细节动作,表示亲切。下属言事,往往拘谨、紧张、心存疑虑,因而难以尽意。孙权听下属说话,善用细节动作,造成上下亲密无间的气氛,使下属表情轻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权起更衣,鲁肃追于宇下,权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周瑜夜见孙权,再次陈述意见,“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亲切、理解、支持、赞许,皆在这细节动作之中了。

由此可见,上司如果想从下属口中获得一些更有用的信息,应该学学孙权,讲究点听话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