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10720400000020

第20章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下的业务创新空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银行也是处于转制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相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我国银行业无论在银行经营产品上、还是在操作技术、组织机构设置方面,都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产品方面,基本以传统的银行产品为主。因此,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应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的银行产品,根据中国的市场和客户对象特点进行改造。应特别注意的是,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掌握西方商业银行开发的这些产品的风险和操作技术,否则不但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会身受其害。当然,我们也要重视自主创新。我国银行业有自己独特的客户对象和市场环境,这就意味着有独特的市场需求,要根据这些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而且,如果一味模仿,而不自主创新,则难以占领市场先机。

另外,进行业务创新,还必须考虑监管体制和金融业务经营制度,任何的金融业务创新都必须是在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因此,首先必须要探讨和研究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业务创新空间。

一、分业经营模式下的业务创新空间

我国银行业现行的业务经营模式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是由于我国已加入 WTO,提高中资银行业的竞争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中央银行在业务创新上也表现出了灵活性和主动性,并且提出要鼓励金融创新,但是这种金融业务创新的概念仍然没有突破分业经营的模式,其主导思想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相互代理。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我国银行业在业务创新方面至少有以下发展空间。

一是凡是国家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不增加负债和或有负债的业务,均可办理,或报监管当局备案后办理。

二是大力开展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积极开拓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

三是加强与证券业、保险业在合适的业务领域、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相互代理。

四是积极做好国际资金融通业务、国际信托管理与保险、国际金融评估及咨询等业务。同时,积极、稳妥地设立海外机构,加快海外业务的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五是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或现代通讯手段等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品种,如电子银行业务、电话业务等电子商务。

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创新空间

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分业经营的体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和商业银行功能日益社会化的今天,要大力开办银行中间业务,拓展银行新的盈利点。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与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的特点,是现行分业经营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新的空间和盈利点。

一是利用现有银行网络,继续开拓和做好各项代收、代付、出租保管、信息咨询、工程预决算审核、贷款抵押物审核等代理收费业务。

二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和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现有网点和人员优势,加强与证券业、保险业的相互代理,促进商业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的对接。如与证券市场方面的代理业务,要通过债券回购交易、同业拆借、发放股票质押贷款等渠道,加大对券商的融资力度。大力开展与直接融资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基金托管、理财咨询和为资本市场服务的清算、转账、资金汇划等业务。如在保险市场方面的代理业务,利用人多、网点多优势,办理保险代理业务,不仅要涉足商业保险,也要涉足社会保险保障,这是一项前景看好的业务,是消化富余人员的绝好途径。应对保险具体业务进行分析,选择出适宜代理的业务种类。

三是要制定合理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要根据中间业务分散经营的特点和现状,结合自身优势,在对所经营中间业务的现状、市场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中间业务发展阶段,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对中间业务操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和竞争能力。

三、综合经营模式下业务创新空间

在研究和探讨分业经营模式下的业务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早研究和探索在综合经营模式下的业务创新空间。实际上,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一直是处于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业务创新品种繁多,难以有一种规范的概括。笔者认为,目前应为今后在综合经营模式下进行业务创新做一些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业务创新的基本方向和重点。总的原则应是顺应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寻求突破点。

一是应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信用卡贷款和其他分期付款贷款等业务方面的金融创新。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近十年来每年房地产贷款大约都占到贷款总额的 4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是1~4人家庭住房抵押贷款,真正的商业房地产贷款不到房地产贷款总额的40%。而工商贷款在1989~1994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卡贷款和其他分期付款近十年来一直接近20%的水平。国内将来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其基本判断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融资方面更主要的是借助于资本市场。

二是应注重证券资产的组合投资。这也是近年来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是降低银行风险的有效途径。根据美国有FDIC保险的美国商业银行统计,投资证券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由1980年的不足2万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 5.5万亿美元,上升比重之快可见一斑。

三是应结合中国金融服务尚不发达的实际,利用现有的网络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开拓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金融服务领域中的金融创新业务,这方面的前景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力量对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笔者曾试图用最新的资料进行分析,无奈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相当困难,并不是由于归并和计算等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有些基础数据根本找不到。从我收集资料情况看,能够得到的最新的公开的银行业数据基本上是 1998年的数据,因此,在本章中我将以1998年的时间段为基础,纵横分析中国银行业中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这些银行与国外同类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差距。

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如果这些方面银行的指标状况良好,就表现其有良好的竞争力。参考国际上(如穆迪评级、标准普尔评级、美国的“骆驼”风险评价体系等)对银行业这“三性”的考评,主要集中于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性和流动性这四个方面。参照此方法,同时考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能自主决定(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能自主补充资本金,如交通银行等),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仅受到财务制度的限制而且还受制于国家财政能力,如果单纯考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恐不能全面衡量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上述四个方面之外,又增加了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等属于银行发展方面的指标,并归纳为流动性、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发展能力)四类指标共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