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10720400000019

第19章 国际上业务创新基本概况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实践

一、西方银行业业务创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创 新 理 论 的 首 创 者、美 国 经 济 学 家 J。A。熊 彼 特(J。A。Schumpeter)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创新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包括有形的工商业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金融工具;不仅指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而且包括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改良;不仅指产品本身,还包括支持产品生产的制度。但无疑,熊彼特创新理论勾勒了创新内容的基本框架。金融创新同样可纳入这一框架,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内容。根据各类创新的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将金融创新分为两类: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所有权结构创新和治理结构创新。

当然,本节主要探讨的是业务创新,对于金融创新理论不再赘述。西方的金融业务创新基本上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60年代的金融业务创新旨在逃避金融管制,70 年代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 80 年代的金融创新除了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外,还出于创造信用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趋势并存,国际融资仍有大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层出不穷。当然,金融业务创新并非都是成功的,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如90年代中期以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为代表的多次巨额损失案例,引发了官方和投资者对金融创新市场风险的争论,同时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组织也加强了对创新市场的监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引进国外新业务,开发新业务,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金融业务创新可以说增加了很多。比如,代理发行债券、信用卡、远期外汇买卖、利率和货币互换、票据发行便利、电话银行业务、商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新业务品种,均在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5.3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清单,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高峰年,并且大多新型金融业务都是这一时期产生和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