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分策略 七分执行:中层管理者高效执行力的10项修炼
10715800000047

第47章 “说服”的艺术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邹忌,常常思考如何说服齐王听取他关于治国的策略,从而使齐国强盛起来。

有一天,邹忌早上起来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修长的身材、俊美的容貌、整齐的衣冠,颇有一些洋洋自得。他边照镜子边问妻子:“你说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呀?”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你美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邹忌有点不相信,因为徐公是齐国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于是便又问他的妾,妾回答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正好有客人来拜访他,于是邹忌又问客人,客人说:“徐公没有您美。”这更使邹忌飘飘然起来。

第二天,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看了看徐公,又照着镜子反复地对比,怎么看都是徐公比自己美。这引起了他的深思:明明是徐公长得比自己美,可是妻、妾与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终于想出了答案:妻子说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妾说他美,是因为害怕他;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

邹忌上朝去见齐威王,对他讲完这段亲身经历的事情后,说:“现在齐国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嫔妃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上的众臣,莫不畏王;国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实在是太深了。”

齐工听完邹忌的话,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下令全国:“群臣、官吏、百姓有当面揭发我的过错的,受上赏;上书揭发我的过错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中揭发我的过错的,只要被我听到了,受下赏。”

这道求谏令刚下,群臣就纷纷进谏;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来提意见的;一年后,即使想提意见的人也没的可说了。齐国也因此很快强大起来,燕、赵、魏各国都来齐国朝拜。邹忌为了说服齐威王接受进谏,就通过现身说法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向齐王阐明道理,说服了齐王。

说服力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会比你去影响和说服你身边的人的力量更能够影响你的生活品质。如果不具有说服他人的能力,你就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人。

如果说管理者最基本的技能是通过他人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说服能力”就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作为管理者,你是否曾经羡慕一些天生善于说服他人的“幸运儿”?这些“说服大师”借助个人魅力与能言善辩,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别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被说服者如此热切地服从他们的要求,似乎说服本身就是一种恩惠,让被说服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报答。

很多管理者在说服下属的时候,经常会犯很多错误,因而导致说服工作升级成为一场“战争”。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个性,管理者要想顺利说服下属,就必须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许多说服工作遇到困难,并不是管理者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据守本位,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管理者在劝说下属时,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并自觉地运用到工作中,清除无形的情绪障碍。在劝说下属的时候,管理者应该站在下属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不关心下属的管理者,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下属对他愈发反感;而善于说服他人的管理者,则具有较深的涵养,他会随时随地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婉转地说服对方,这样非但不会招致对方的不满,反而会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优秀的管理者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相反,他总是尽可能地了解下属对某件事的想法,让他们有申诉的机会。如果他发现双方意见很难统一,便率先检讨自己在考虑问题上是否有欠妥之处;如果他确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行使管理者的权力,但是在事成之后,他会向员工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管理者在做说服工作时自然会得心应手,因为他本人与员工保持着良好的感情联系,深受员工的爱戴。

适度褒扬,顺水推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身为管理者,应适时地给予下属鼓励慰勉,褒扬下属的某些能力,引导他们更加卖力地工作。

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时,领导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从事该项工作,可以这样说:“当然,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种事情非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

这种说服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推心置腹,动之以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管理者的说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

感情是沟通的桥梁,管理者要想说服下属,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他。领导在劝说下属时,应推心置腹,动之以情,讲明利害关系,使对方感到领导的劝告并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

另外,一味空洞的说教极容易引起他人的厌烦,这会严重削弱说服的效果。所以管理者可以适当地用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下属。有些管理者喜欢说自己的成功经验,但这样容易使缺乏经验的下属产生自卑感,甚至可能会对失败产生过度的恐惧感,因而情绪低落。一般来说,说说自己失败的经历,并且告诉下属自己摆脱失败的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失败的经历,可以使下属产生亲切感,较易于接受。当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管理者也经常失败时,会认为自己偶尔有失败,并非不可原谅,于是无形中便在心理上建立起了不畏失败的基础。

说服要有耐心。

很多管理者在说服下属的时候会过分心急,巴不得下属听了他的话,就立刻点头说好,大为赞赏。实际上,这种情形是不太多的,在大多数场合,下属往往不会被管理者一“说”就“服”。

管理者必须明白,下属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没有人那么快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即使下属肯听你的话,甚至在听你说话时,曾经大加赞赏,大为感动,说了许多使你非常高兴的话,但回去仔细考虑之后,他们原先的想法,有可能又会占了上风。

遇到不能说服下属,反而被下属抢白一顿的时候,不要生下属的气,更不能生自己的气,也不要泄气。说服下属也像愚公移山一样,今天挖开一角,明天铲平一块,今天解释清楚一个细节,明天说明一个要点,日积月累,相信问题一定能解决。

专家点拨

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下属进行管理。在工作中,当管理者与下属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管理者为了推动工作的进展,就有可能要对下属做一些说服工作。说服能力是管理者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管理者的说服能力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执行效率。下面是几个管理者提高说服力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1.自信的语气更易说服下属

当下属与管理者发生争执时,下属一般也会产生不安困惑和矛盾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下属会更依赖于坚强有力的东西。管理者在说服下属时,如果表现的非常自信,会使下属不由地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所以,管理者表现出自己的自信时更能使下属转变自己的观点。

2.有时“第三者”说服更有效

在双方观点不一致的时候,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固执的员工,可能会有一些抵制的心理,如果这时管理者去进行说服,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第三者”去进行间接的说服。在寻找“第三者”时,管理者要将情况向“第三者”解释清楚,并且要确保“第三者”也赞同你的观点。

3.表达必须简明扼要

为了缓和谈话的气氛,管理者可以与下属闲聊一些其他的事情。但在涉及到需要说服的具体事情上时,一定要简明扼要,让下属能够很清楚的明白管理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4.说服的场合必须舒适和安静

如果有外人打扰,会影响说服的效果,说服的场合最好比较安静和舒适。如果是在对自己有利的环境里,如管理者的办公室等,会更加增强说服的效果。另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午饭的时候,或一起外出的时候,随意地进行一些说服工作,有时也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