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教你创业
10712500000013

第13章 第十三课 创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俞敏洪

商场如战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如果只有欲望、只有理想永远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场比战场残酷得多,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只有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俞敏洪在回答《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道:"在创业过程中,一名优秀的创业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成功的经验以外,创业者还需要逐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后的大目标。"确实,几乎所有正常的人都有创业的欲望,但99%的人没有制定一个创业的目标。制定创业的目标应该说是创业成败的第一步。想要把你的企业打造成上亿美元的公司,那就必须根据自身的能量去制定目标。请记住,你须谨慎选择你的前途,否则你可能终生飘荡、一事无成。对此,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评点时强调:"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参加了3次高考才上北大、联系了3年仍未出国,俞敏洪却声称:"我在美国的大学里走一圈儿,只要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地的除外,都会管我叫一声俞老师。只要是讲英文的地方,就有我的学生。"

他的目标是,组建新东方总公司,并让其尽快上市,以致使每一个中国人一想到学英语,就想到新东方。

"教授年薪十万",一度是中国各大媒体炒作的热点,有那实诚的老教授,面对着10万块钱甚至拿都不敢拿,可是,在年仅38岁的俞敏洪心里,别说10万,千万也不是一个让他在意的数字。作为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校长,有人称,俞敏洪的个人资产至少1亿。而这些钱,到现在为止,既非靠资本运作而得,也非靠做生意所获,这是纯粹靠教书获取的。

仅新东方一个2000年的暑期班,已经报名的就有1.3万多人。而这个教学时间仅1个月的暑期班,走读生每位学费600元左右,住宿生则需交纳1900元。一期下来,仅学费一项俞敏洪的进账至少达1000万元。尽管如此,住宿的名额早已报满,有人再想报,只能走读,而再过一段时间,则可能连走读都报不了。因为俞敏洪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地儿,学生就是再想送钱给俞老师,俞老师也不想要了。

俞老师不但"不想"要钱,连"名"都不愿要了。有记者想采访他,得提前一周预约,给你一个半小时,还是同时接受10家媒体的联合采访--而门外还拒绝了二三十位未提前预约的记者。

中国任何一所正规大学的校长恐怕都不会如此办事,而俞敏洪敢。这些小名小利他已经不太放在心上了。他现在看得上并且愿意做的是办自己的新东方总公司、控股其他公司、在全国各地开办事处、做新东方的网站、让新东方总公司上市,直至达到他目前的最高目标:让中国人一想到学英语,就想到新东方。

确实,一个没有目标的创业者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沮丧的海滩。俞敏洪指出,没有目标的创业者,他们有巨大的力量与潜能,但他们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本应做什么。要发挥潜能,创业者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并且会有高回报的方面。目标能助创业者集中精力。另外,当创业者不停地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努力时,这些优势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实现目标时,创业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比自己得到什么东西重要得多。因此,目标的作用不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在这里,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只贪吃的野狗经常到寺院里去寻食物。当地有两座寺院,一座在河水的东岸,另一座在河水的西岸。这只贪吃的野狗听到东岸寺院僧人开饭的钟声,便去东岸寺院去讨食;听到西岸寺院僧人开饭的钟声,又去西岸寺院去讨食。

后来,两座寺院同时鸣钟开饭,这只贪吃的野狗渡河去讨食,当向西游去时,唯恐东岸寺院的饭食比西岸寺院的好;向东游去时,又怕西岸寺院的饮食比东岸寺院的好。它一会儿向西游去,一会儿又向东游去,最后浑身无力,活活地淹死在河水中。

定下目标后,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关键,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只贪吃的野狗,原因就是定下了目标,然而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最终遭到淹死的下场。俞敏洪认为,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定下了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最为致命,事实上,正是由于很多创业者没有客观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目标的失败。因为很多人无法实施他们制定的目标,所以实现目标必须从自有资源、个人的能力以及目标的实际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从而作出最坦诚的能力评价。没有大到不能完成的梦想,也没有小到不值得设立的目标,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行动,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俞敏洪强调,对于创业者来说,对于一个大的目标,必须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只有这样,大目标才能最终被完成,否则,再小的目标也不会完成,结果就是一事无成。专心致志地完成每一个目标,否则目标虽小也难以实现。在创业路上,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创业者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2004年春节刚过,进程宣布与国内百强旅行社之一的上海翠明国际旅行社进行"战略合作",进程逐渐从一个原本只在"网络上飞"和"电话上飘"的"旅行服务公司"渗透到传统的旅行社中去。到了2004年10月份,进程又推出了"360度度假超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进程把这种模式叫"包办旅行"。现在来看,梁建章是试图突破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这两项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增加第三项赢利模式。实际上,进程是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将战线逐渐拉长,逐渐将自己的产品线覆盖所有跟旅行有关的产品。

"国内目前有4000亿元的旅游市场,散客市场占95%,这给旅游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可以说,我的创业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梁建章如是说的背后是"更大的野心"。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当"包办旅行"到了一定的规模,说不定什么时候,进程就会投资兴建自己的"进程连锁酒店"(其实,早在2002年,进程就和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如家酒店连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进程旅行社分社",然后购买大量的飞机成立自己的"进程航空公司",成立为旅游者提供贷款按揭服务的"进程银行"。到那个时候,梁建章依靠"鼠标+水泥"所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而是一个不折不扣进入世界500强的旅游帝国。

"你曾经让人书写过一幅字:'水土不定定同路,风雨无常常进程。'带领进程走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最关键的是什么?"曾经有媒体这样问。

"目标!你要有长期的准备和打算,要非常执著地去积累。10年之后,你想做什么,你要很清楚,每天向着这个目标一点点地靠近。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诱惑让你偏离这个目标,但是你要是有一个长期的目标,你每天做一个选择都是为了让你离这个目标更近一些的话,你就能比别人更快地达到目标。10年前,我回国创业,实际上已经定下了这个目标。"

事实上,创业活动是一系列的复杂活动,必须要有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行动,没有动力,盲目行事往往遭受失败。设定创业计划应当把需要与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的目标要适中,太高往往难以实现,使人丧失信心,太低又没有什么作用。只有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才可能订出明确的创业计划并设法实现。有了适度的创业目标,并以此目标来主导获取财富的行动、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就能达到理想的财富水平。

事实上,在创业之前,制定合适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俞敏洪的成功就是始于他目标的制定。俞敏洪提醒创业者两点:第一点是目标明确;第二点就是知道如何实现目标。确实,对于创业者来说,不能简单地以他所创办的企业的成败来论他个人的得失。因为在企业创建之初,每个创业者都面临大量的问题,要作出大量的决策选择,只要创业者能分析其所处的形势,在面对的机会和问题中分清轻重缓急,作出关于未来的理性抉择,那么企业无论大小,对他个人来说都是成功的。

面对成功,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此,俞敏洪提醒创业者:"不要梦想着一夜之间就能功成名就,或者是一口气就能吃个大胖子。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和顺序,人生宏大的目标应当以累积诸多小目标为基础。成功不是一天造成的,要有耐心才行。"事实上,创业者的个人目标与实际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创业者创建企业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目标,所以创业者为企业确定目标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个人目标,而且必须定期问自己这些目标是否发生了变化。许多创业者声称他们创业是为了实现独立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目标太模糊了,如果他们认真考虑此事,多数创业者都能确定更具体的目标,例如: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获得体验新技术的机会,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者渴望创建体现个人的深层价值的机构等。在经济上,一些创业者想一夜致富,一些创业者希望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现金流量,还有一些创业者则盘算先建立企业后出售企业,从中获取资本收益。

对此,俞敏洪提醒,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回顾并更新你的目标"。不时重新看看你的目标表,如果你认定某个目标应该调整,或用更好的目标取而代之,就要及时修改。当你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或是向它迈进了一步时,不妨庆祝一下。研究发现,许多创业者没有考虑长期战略就开展业务,以抓住短期机会,然而,成功的创业者很快就能实现从战术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并开始建立关键的能力和资源,对于一家建立不久的年轻公司来说,最基本的问题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而不是解决招聘问题、设计控制体系确立上下级关系,或者明确创建者的角色。这是创业者必须自问的一个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它需要最坦诚的自我检查,我能实现此战略吗?好点子并不保证优秀业绩,许多年轻的公司夭折,是因为创业者没能实施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