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国吸引臣民为它效忠的魅力是什么?是通过经商和贸易使国家致富。在英国人眼中,人生就好比航海,不去冒险,永远也到不了成功的彼岸。英国人在很多场合都很讲究风度,但在生活中,他们又富含激情,常有许多奇思妙想。这直接造就了英国商人的勇于探索、大胆追求,乃至冒险精神。
海盗、冒险家、绅士 ——英国人的代名词
工业革命和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石。当东方的中国、印度仍沉浸于数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态度几近于抱残守缺时,从欧洲驶出的殖民船,已经渗透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航海贸易业热了起来。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扩张,令世界各地游弋着各种各样满载黄金和其他货物的船只,各国的利益竞争和对殖民地的野心为海盗活动提供了最大的温床。随着私掠许可证的出现,海盗活动甚至开始 “合法化 ”了。私掠许可证听起来有点强盗逻辑的感觉,例如:一个荷兰商人的货物在德国被偷,他不但不通过合法或外交手段来获得对于他损失的补偿,反而能得到一张荷兰政府授权的私掠许可证,这样的许可证允许他可以俘获德国商船来弥补损失。
后来各国政府使用这些许可证作为国家工具来加强海军力量,因为这可以使本国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凭空多出一支能够攻击敌国商船的海上力量。海上霸主英国,就是靠着一群海盗起家的。 15世纪末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后,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使其本来一个仅有数百万人口的孤岛小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并在以后几个世纪中保持着世界 “第一强国 ”和 “海上霸主 ”的地位。难怪有人曾戏说:全英国就是一大群海盗,伊丽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盗头子。驶往世界各地的殖民船队中,英国人无疑是最具影响的一族,他们当年营建的 “日不落帝国 ”,堪称世界历史的一大奇迹。
短短数百年的时间内,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人们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因子仍顽强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时至今日,“日不落帝国 ”虽已不复存在,但英国文化对特定地区文化的影响仍在继续着,尤其是英国商人的群体性格特征,仍是每一个生意人不能不知的 “商业秘密 ”。
一直以来,英国都深处海上,与欧洲大陆隔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英国的自闭和高傲,同时也激发了英国人对外面世界的强烈向往。
海洋民族不同于陆地民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倔强的个性、冒险的天性和乐观自信的秉性。一个陆地民族中的优秀居民,只要眷恋土地,遵纪守法,顺从统治者的意志就可以了。而一个海岛民族的公民,他必须既是海盗,又是商人,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冒险家和一个殖民者。
进入近代社会,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激发了英国人海外冒险的激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在今人看来,无疑是人类科学文明史上的大创举。英国人非常重视以冒险的探索活动发展经济,最初到海外冒险的英国商人,大都把目标集中在黄金、香料等有限的海外宝物之上,但随着时日的演进,他们心目中的奇货范围被不断拓展,凡是能赚钱发财的东西无不进入他们的视野。总结这段时期的历史,英国冒险家们的成功秘诀,就是把欧洲最司空见惯的东西当成奇货售往海外,同时把海外看似普通的物品作为新奇之物带回欧洲大陆。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就是一个英国冒险家的故事。小说里洋溢着十足的乐观精神和商业冒险人物的自豪感。鲁滨逊代表了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体现出英国人的典型性格。在笛福时代,英国人正是这样一个崇尚冒险、热衷扩张的海岛民族,英国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来的民族性格是英格兰崛起的一大因素。小说的后半部分描写鲁滨孙游历各国,他到过非洲和印度,又经由西伯利亚返回英国,这时候的鲁滨逊不仅仅是一个冒险家,而是一个获利甚丰的商人。冒险家、殖民者、商人构成英国人那一时期的多重性格,形成了英吉利民族乐观自信、勃发进取的心理素质。
有人说如果给英国商人画像,不应该把他们画在店铺里,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算盘,计算着盈亏,而应该把他们画在船上,任汹涌的波涛拍打着船舷。因为,英国商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便是始终保持 “走出去 ”的姿态。 “走出去 ”是对英国商人甚至英国精神最形象的写照。在以地中海为欧洲经济舞台的时期,英国可以说是远远偏离经济的重心,威尼斯人和北欧的商人们几乎操纵了欧洲大陆上的贸易,当时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也都集中在欧洲大陆。英吉利海峡虽然并不宽阔,但它仍然使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之外的地方。航海探险和 “地理大发现 ”给英国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英国商人适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把 “走出去 ”的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英国的商人们充当了探险的先锋。
喜欢冒险的人,总是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即使是在今天,英国商人的骨子里也仍存留着大胆想象和乐于冒险的因子。很大程度上,表面的彬彬有礼、有板有眼,掩藏了他们太多的奇思妙想。尤其是有绅士风度作为掩饰,冷不丁地冒出来,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世界闻名, “绅士 ”这个词汇仿佛只有用在英国人的身上才会真正的恰如其分。其实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外化。这种特征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只要有一群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 “绅士风度 ”会很容易就把英国人与其他民族的人区分开来。
总结起来,英国人的 “绅士风度 ”有这样一些具体表现:
①公平而合理的竞争原则。无论是在商业、政治或其他一切带有竞争性质的场合,比如体育竞赛或职位提升等等,都应该以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来进行竞争,赢要赢得有风度,输也要输得有涵养,光明磊落,不搞幕后小动作。竞争的各方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不应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②言行处事应尽量抑制感情色彩,而让理性来主宰一切。与职业有关的事务应以职业道德为标准,而不掺入私人恩怨或个人好恶。
③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气概,为维护个人与国家的荣誉在所不惜。这表现在个人方面就是不干则已,干则要干到底的精神。
1986年的足球世界杯赛,成就了球王马拉多纳,最佳配角无疑是英国绅士。就连马拉多纳本人回忆那粒永载史册的漂亮进球时,也不能不对英国球员的绅士风度由衷感激。因为在他带球长途奔跑时,英国球员全都一板一眼地去追逐足球,而没有想到要去破坏性地铲倒球王。
在商业竞争中也是一样,英国商人的绅士风度令别国商人刮目相看。不过,英国绅士的背后,依然存留着英国历史上那种海盗的霸气和冒险家的精神。
追求个性平等和富于冒险、乐观向上的精神已被看成英国甚至西欧所崇尚的社会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有着成功的希望,有充分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英国,商人是神圣的职业
欧洲,特别是西欧,乃现代文明最为发达的中心地,英国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但和邻近高度民主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英国仍残存着古老的等级观念。王室是国家的象征,贵族享有一定的特权。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该国商人的地位隐隐有些担心。
任何担心都是多余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异的传统,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极其低下相反,英国商人素来受人尊敬。在英国民众的心目中,商人甚至像绅士一样,享受着特别的对待。
因此,在英国,商业并不局限在特定阶层的人手里,商人也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阶层。
英国的商业领域中,任何人都要遵从同一的商业规则,这里讲究的是自由竞争,各显其能。英国商人们认为,钱是靠本领赚来的,同特权、地位和出身并无多大关系。高贵的人并不因其高贵便能财源滚滚,低下的人也不因其低下就一定得不到钱财;相反,下层人由于更加吃苦耐劳,更加实干,更具冒险精神,反而更能获得成功。
于是,在英国的商业领域,判断一个人高下的标准,就是看他在经营中能否获得成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句格言更适合于英国的商业领域。
英国是一个环海国家,国民天生就具备了激情和喜欢冒险的特质。数百年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随殖民船队之后陆续抵达美洲的,除了少数的殖民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处于生活底层、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境况的冒险家和探索者。
穷则思变,此乃通行无阻之至理。对英国人来说,他们特别推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谁,只要是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都会受到世人的尊敬。经商做生意,从而令自己富有,正是诸多进取之道中最典型也是最普通的一种。
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对本领与钱财达成一致共识,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各阶层不断分化,等级歧视也便慢慢消除。在英国,贵族和绅士,商贾和农民,在巡回审判厅里常常自由来往毫无隔阂,商人和工匠们常在一块喝酒,贵族的幼子们常常经商,富裕的商人可以变成绅士。人们即使不把商人当做实际的绅士,至少也把他看做同绅士一样高贵。
托马斯 ·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贸易差额论 ”的倡导者。他认为商业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且希望自己的儿子去经商,他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说: “因为商人肩负着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因为这种职业的高贵性质可以更有力地激起你的愿望与努力,去获得那些可以将它干好的能力。 ”
英国《观察报》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在人们的优良品德中,绝大多数的人一致认为: “一个商人和自己做一件自己完全不懂的生意,若能公平厚道,毫无欺骗,就有资格做一名绅士。这样的商人做绅士,比那些对我以谎言相欺的宫廷大臣和名流学者,资格要高得多。 ”
这表明,生意人赚钱致富,是天经地义的,是受人尊敬的。只要是辛勤工作的人,只要是不与传统相悖的行为,讲究宽容之风的英国人都会一视同仁,以礼相待。虽然商人生来并不高贵,但是他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达到同贵族同样的水平,除了那虚假的头衔之外,商人并不比贵族缺少什么,人为的等级区别并不是能力大小的区别。在获得钱财和做出贡献方面,人与人是平等的。反倒是那些自觉出身高贵、地位优越,却又整天无所事事,只知装腔作势者,会被众人鄙夷。因此,在英国,商人是很有地位的。
英国人的这一审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许多政界要人和学界名流的行为美学,他们在政界和学术界享有成功的同时,大都有自己经营的产业。也正是因为英国人对商业行为的普遍偏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使英国经济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人在英国受到最广泛的尊敬,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英国是一个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家,商人受人尊敬,并非毫无条件。
英国的绅士和贵族也受人尊敬,那是因为他们的头上多了一项光荣的帽子,而绅士和贵族的行为大都在此头衔的束缚之下,一旦抛弃这顶帽子,荣誉的光环也会随之消失。对于追求实效的英国人来说,英国商人的进取精神当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当然还须遵守公认的道德准则和法度。
英国商人的经营管理,最讲究严谨和规范,与其合作,无须担心太多。因为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最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增强自信心的策略。从英国商人职业的神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等和自由,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理性永远占据上风
中世纪曾被人们形容为黑暗的时代。那时,封建与迷信使宗教成了生活的基础,信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发展,就必须摆脱迷信,首先在精神上走出中世纪。与宗教所要求的虔诚信仰的精神生活相比,英国人睿智的头脑在黑暗的中世纪有其顽强的表现,他们理性的求实精神最终战胜了宗教蒙昧主义对尘世幸福的束缚和窒息。这种理性的求实精神反映到后来的工业经济生活中,即使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场时期,英国人就重实用甚于重虚荣。当贵族的奢华刺激着巴黎的化妆品生产和意大利的金银饰品市场时,英国的贵族们却鼓励造船航海,向海外开拓商业市场。这使英国的工业一开始就成为生产型而不是消费型,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又呼唤出了产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迈进现代工业社会大门的第一人。
在英美工商界,人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位商业巨子,经历一生辛劳的经营,赚取了大量的钱财,他人也变老了,赚到的钱足够他安享天年并能使后代过着舒服的生活。但是,当别人劝他退休而好好享受时,他往往会断然拒绝,他会说那样做是卑怯,因为,在他看来,钱,只要能赚,他就想赚。
但是,对英国商人来说,他赚钱并不是为了享受。在弥留之际,许多工商业巨子并不把自己的钱遗赠给自己的孩子或亲属,而是捐献出来给慈善机构或学校。他希望自己的后代一切从头开始,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这些商业巨子如此做法也许并非出于什么高尚的目的,也不能说他们一生的辛劳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他们把赚钱看成一种职业。英国商人认为,一生辛劳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赚到多少钱上,更重要的是赚钱这种行为本身。永不懈怠地劳作,永不懈怠地赚钱才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
英国人的这种经商观念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嗜好,而是基于英国商人根深蒂固的宗教心理,并且,它构成了商人的伦理之一。
这种普遍存在于英国商人中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英国商人的行为,总是表现得非常理性,甚至到了呆板的地步。
英国人信仰宗教,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且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誉。所以,英国商人们认为,人活着,最痛苦的莫过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真要是那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使是选择职业,也只有那些正经的、能给社会和公众创造利益的职业,才是上帝所欣赏的。对世人而言,能够增加上帝荣耀的只能是个人在所扮演的角色中恪尽职守,并获得最大的成功。就商人而言,赚到或失去一分钱,关系到上帝荣耀的损益,因此,劳动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人的一种天职。它是由上帝指派而又为上帝而做的。而且人们的事业成功并不是为自己受恩宠增加砝码,成功本身便是受恩宠的结果。做生意赚钱,符合上述要求,这就足够了。
既然赚钱获利是为上帝的召唤,各种赚钱的机会均出自上帝的赐予,那么,商人就要利用各种方法大赚其钱。英国商人把赚钱看成是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充分体现。他们不会放弃任何能赚钱的机会。
为了服从于赚钱积累财富的最高目的,英国商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大都表现得非常投入,很少有其他杂念,在利益杠杆的驱使下,他们的经营行为很合法度。
如果是两人以上合伙经营,英国人一定先拟订详细完备的契约,一切都按契约规定,严格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不容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既然劳动是一种天职,人们只有通过具体的劳动及成功来感知上帝的恩宠并证明自己,那么,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便不允许止步。因此,在任何情况下,英国人获得再大的成功,他们也不敢居功自傲,他们继续坚持一贯的理性的劳动,不受任何感情的干扰。在他们心目中,惟有劳作而非悠闲的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利用每一分钟寻找每一个机会赚钱,便成为英国商人的伦理哲学。
既然劳作只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那么,便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意义,只有那些正儿八经的、能够促进和增加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职业才能为上帝欣赏,相反,那些只出于感官享受而设的职业是没有用的。这种职业哲学使得英国商人的经营事业被摆到了显眼的位置,因为他们的赚钱事业最能看到不断增加的效果,也最能排除除理性辛劳外的任何感情杂念,因而也最有用。以此为出发点,英国商人非常理性地讲求功利主义,并且这在他们心中是最符合上帝意志的 “优秀品质 ”。
在英国人的脑子里,理性永远占据绝对的上风。理性不仅是成熟的表现,往往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让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不懈进取,即便是为了 “绅士 ”这个浮名虚誉英国人很看重自己的绅士风度,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均领先于欧洲,乃至全世界,这足以使众多的英国民众深感自豪。而在宗教历史上,英国人信奉上帝,态度极为虔诚,在他们眼里,人类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则是忠实于现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商人的天职就是赚钱,只要能够赚钱,英国商人是从不害怕吃苦受累的。为了赚钱,他们甚至殚精竭虑,甘冒奇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很多穷了一辈子的英国商人,坚守清贫,最后靠自己的努力获取了成功,积累了巨额财富,目的却是为了 “绅士 ”这个浮名虚誉。
不难看出,英国商人看重财富,拼命赚钱,但又不把赚钱当成是自己行为的唯一目的。在他们眼里,赚钱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着美感。在赚钱的过程中,能够赚钱,既体现了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了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和眷顾。或许他们更在乎名誉,奋力跻身于绅士行列,赚钱并积累财富,不为其他,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同时,这也和他们不懈进取的民族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英国商人喜欢做一些新奇商品的买卖。这是因为英国商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总是同他们善于追求新奇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英国在欧洲被大西洋所封锁,通向东方的道路不畅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商人们便已经习惯于靠不懈进取争当第一了。
他们全力追逐东方来的商品,因为他们深知转运而来的东方商品,对于英国人,甚至欧洲人来说是新颖和奇特的,是有特别价值的。
这些商品辗转运输而来,其间经历了种种的艰辛和波折,这便使这些商品本身增加了价值。另外,这些商品出自那些文化和历史背景都同欧洲大异其趣的东方国家,因而,它们奇异而富有价值。这些商品由于能够运到欧洲的数量极少,物以稀为贵,因而也就比较值钱。
当时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商人们争相经营这些物品,不畏艰辛,甘冒风险,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接受这些物品,然后再在欧洲销售,满足上层人士对东方奇异品的需要,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英国地处欧洲大陆之外,因而这些物品在英国显得更加新奇和珍贵,也更具有价值,英国商人也就更懂得以新奇来制胜的原则。
随着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的开辟以及大批异国商品的输入,原来所谓的新奇商品也不再新奇,原来少量的珍奇物品也已不能赚取高额利润了。在新的形势下,英国商人们不再在欧洲坐等新奇商品进入,他们又沿着探险者的足迹,直接深入到海外,去寻求更多的新奇商品源。
可以这样说,这时欧洲兴起的探险浪潮,是同商人向外去的愿望密切相连的,商人们充当了探险急先锋。因而,欧洲的探险活动与其说是地理探险,倒不如说是经济探险。探险者每到一处,他们首先发现的是那一块地方经济上的价值,所以他们给那些到达的地方起了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香料之国等颇具商业气息的名称,而探险者功劳的大小也就以所发现地区的经济价值大小为依据。英国在探险方面起步较晚,因而它的探险目的更加明确:扩大市场,获取商品。
虽然,探险并不是始于英国,但 “地理大发现 ”却为英国提供了最有利的向外走的时机。商人们抱着获取外来物品的目的,主动组成商人冒险公司,深入到遥远的国度,他们进行渗透的力量是任何军队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在行动过程中,他们将不懈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发展。
第一,他们通过探险使得作为奇货的种类不断增加。原来他们心目中的奇货只有黄金、香料等有限的几种,但随着探险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许多同样可赚取高额利润的奇货,这就促使他们永不罢休地探险再探险。第二,英国商人这时的探险与猎奇形成一种双向流动关系。过去,商人们只想收集东方的奇异物品,然后进口到欧洲去销售,总体而言进多出少,甚至只进不出。现在,他们认识到奇货的相对性,也就是说,欧洲产的科技产品在比较落后和闭塞的国家里也同样是奇货,这样,商人们在一去一回之间便获取了双重利润。
归根到底,探险是建立在进取精神的基础上的,猎奇就是在猎奇中获取利润。
坚持不懈的进取意识满足了商人的赚钱欲望,驱使着商人去开拓,开拓的结果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利润。这一不懈进取的从商精神铸入了英国商人的骨子里,直至今天。不管赚钱是出于什么目的,即使是为那 “绅士 ”的浮名虚誉,他们也要坚持不懈地进取再进取。
坚持不懈,时刻进取,迟早会圆你成功的梦。
追求实效,能赚钱比什么都重要
在英国,商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便是追逐利润,获得钱财。在这简单而又明确的目的下,一切等级、身份和地位都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英国人认为,商业领域并不是炫耀高贵出身和地位的地方,人人都要服从同一的逐利本能,一切人为的装饰或标志都要被除去。
英国有句谚语, “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 ”,这似乎很容易让人感觉英国人是目光短浅的人。其实不然。身为首相的张伯伦曾公开说: “生活在过去里面的政治家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生活在未来里面的政治家是一个白日见鬼的人,我呢,我却生活在正要到来的五分钟里面。 ”这就是英国人,灵活的实用主义者。他们不愿在已经作古的过去和难以预测的未来中多浪费精力,而只是注重现在,在行动中形成观念,所谓固定的观念或主义只是一种无用的累赘。
英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是因为他们认为思想是有规律的,可以推论的,生命则变化无常,不易预料。所谓生命,就是 “一串行动的延续 ”,当生命的活动不能与逻辑的规律一致时,英国人常舍去抽象的法则而服从实际的变化,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前后实难一致。因而,英国人的着眼点只在 “实用 ”,任何事物多只讲究实际的功利,哪怕前后自相矛盾也无妨。
英国人的这种性格,可以确切地归纳为 “灵活的实用主义 ”。对英国人来说,实用是恒定的,具体处理事物时则要采取灵活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一个人做事既要灵活,又要务实。具体到每个人的人生上,在英国,很少有人从小便为自己规划好道路,他们总是改变自己,随时随地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英国人这种灵活实用的性格运用到经营商业上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最符合商业的特性和商人的特点。
举一个商业大王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国人讲求灵活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太古集团的创始人约翰 ·斯怀尔的父亲是一个经营布匹的商人。当他继承父业以后,羊毛业开始衰落,这时候,充满活力和赚钱机会的港口利物浦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让人看到了大有可为的前景。于是,约翰 ·斯怀尔抛却父亲现有的产业,只身到达利物浦,去经营一家杂货商行。当他在利物浦看到航运业非常有吸引力后,便迅速加入了这一行列,独立经营进出口贸易。约翰 ·斯怀尔的两个儿子在看到传统贸易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远东,尤其是中国已成为一片新的 “淘金地 ”的时候,他们便适时地来到中国。那时,中国的上海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斯怀尔弟兄看到长江航运极为有利可图,便迅速在这方面投资。在几个月之内,他们便成功地筹措到 36万英镑,成立了太古轮船公司。斯怀尔兄弟的灵活与实用性还表现在他们具体的经营谋略上。当他们投资长江航运时,长江航运已被旗昌轮船公司所垄断,太古要想闯入有很大困难。他们采取新的办法,千方百计地从中国商人那里兜揽生意,甚至对所有的货物掮客,不论大小都设宴招待,并宣称他们的船只只要装满货物,运费在所不计等。他们这种不拘一格对待中国商人的灵活态度招揽了许多中国顾客,甚至把旗昌轮船公司的一些老主顾也拉了过来。从太古集团的发展及在中国立足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总是不拘于成见,总是根据形势迅速作出实用而又有利的判断,从而保证自己的发展势头。
能赚钱,对英国商人而言,比什么都重要。为了这一目标,他们的思想一直保持活跃和兴奋状态,从不在自己面前设置人为的障碍。在英国,一个电脑商因业务需要而到波尔多时,他会立即变为一名酒商,因为波尔多盛产酒,贩酒在那里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当。他不会觉得这种变化本身有什么失落感和背节之嫌,因为这并没有耽误赚钱,而且是赚得更多了。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专门经营一个行业的英国商人,几乎难以找到,只要有赚钱的机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总是非常灵活,另辟蹊径调头的速度,也是快得惊人。
作为一个英国商人,很少有专营一项业务而致富的,他们总是时时在寻找时机,时时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在变化中实践那永恒的目的 ——赚钱。所以,当看到羊毛有利可图时,英国人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并形成一种运动;当看到海外市场有利可图时,英国人又会迅速地改变经营方式,迅速加入冒险和海外拓展的浪潮,并成为殖民大军中的佼佼者。英国人所以能够建立遍及世界的 “日不落帝国 ”,能够同时同许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打交道,正在于他们的灵活和适应性。
英国商人个个都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但他们并不愿总结出一套实用主义理论,而宁可让别人去总结。他们不喜好理论,而只注重行动。这种实用主义的行动甚至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精神,以至有人说: “在欧洲兴起的经济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在意识形态上不信奉任何其他的经济原则,只遵循一条,那就是经济效益与活力。 ”即使这句话不是从英国商人身上总结出来的,英国商人的行动也最贴切地体现着这句话的含义。
追求实效,明确你的奋斗目标,这样更容易抓住商机而早日成功。
务实重行,嘴动不如行动
英国人性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务实重行,重行动而不尚空谈。他们不重视抽象的理论,很少幻想,不善辞令及一切表面的虚张声势。他们在经营事业时,大都脚踏实地,不夸大,不犹豫,不侥幸,并十分注意工作效率。他们对于每一件事都孜孜不倦,有始有终,总要得到一个结果,决不半途而废。通信时,也总是直截了当地说自己要说的话。见面接洽,也不先作寒暄,而是简单扼要,对于数目则力求准确,视无裨于事的空谈为一种浪费。他们喜欢行动,他们最大的愉快是从实行中实现梦想。
许多从英国旅游归来的人,都惊叹于英国人办事的认真仔细劲儿,甚至对英国人的某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这并非英国人都很弱智,连简单至极的计算都害怕出错,而是英国人的文化理念使然。他们不仅做事严谨认真,而且非常遵守传统,即便是数几枚零钱,他们也只相信亲自动手,而非凭空想象。
英国商人在经营上的务实精神贯彻如斯,也算走到极端了。这种务实精神具体到经营和管理上,就是他们不轻易制订过多的条例,即使出于需要必须有条例,他们也不允许出现任何空泛无用的规则。所以,他们制定的规则之巨细都正好切中实际,不用套话,不照搬俗例。
例如,太古轮船公司经理晏尔吉曾为公司制订了轮船公司十要,其中没有任何口号式的语句,所列的都是经营中应引起注意的事项。如: “一、总办为公司领袖,如不熟识商务,则不能知人善任,凡事为人所愚,措置失当,必有廉而不明,待其悔悟,该公司吃亏不浅矣。”又如, “五、轮船机器贵乎新式,烧煤少而行驶速,如贪其价廉买旧式机器之船,烧煤多而行驶慢,必吃亏无疑也。”“十、坐舱夹带货物,少报客位,司栈多报力钱,偷漏客货,私收回租等弊,均无难革除,要皆事在人为耳。 ”
在这样简要的条例中,晏尔吉所以不惜笔墨把这样细小的事情载入其中,因为他并不觉得这是小事,反而认为这些具体的细节才是实实存在的:它们直接关系到轮船航运的利益所在。这反映的正是英国人的务实精神。
在英国商人经营的公司里,最不能容忍的弊端,就是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人浮于事。大多数的老板会根据公司的需要,严格控制员工数量,保证每一个员工都有具体明确的事务可做。尤其是初创业者,他们宁肯自己多做一些事情,甚至是让每一个人超负荷地运转,也不允许有冗员出现。这根本不是多一个员工就要多支出一份工钱的问题,而是英国老板追求企业的整体运作节律,追求独特的企业风貌使然。
英国商人自己做事很努力,也要求下属员工努力,甚至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要求对方是个勤勉务实的人。
1940年,希特勒对英伦三岛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一时间,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但是,伦敦人民似乎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各个阶层的人仍然按部就班地自行其是。在刺耳的警报声中,工人们依然急匆匆地赶往工厂去做工;百货公司仍然大门敞开,顾客熙来攘往;在马路上,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仍然川流不息;机关工作人员若无其事地办公。直到敌机临近上空,这些人才暂时躲入地下室,等飞机飞过,他们就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同样,在伦敦火车站里,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及警报的尖叫声,票房仍然在售票,乘客们仍然手提大包小包地上车下车,即使炮声隆隆不绝于耳,战斗机在火车的上空盘旋,开车的信号笛仍然照常吹响,车长们纹丝不动地站着,认真地扬着信号旗,列车毫不耽搁地开往海岸,乘客则安然坐在车厢里,似乎这一切的一切与他们无关,只不过是一场演习而已。
英国人能面临大敌仍若无其事地经营自己的事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怕死,他们完全是自愿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对他们而言,不管发生天大的事情,哪怕是面临被轰炸的危险,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使业务陷于停顿,无论如何,工作是第一位的。
英国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并非是战时养成的特有性格,而是源于英国人一贯的务实作风。
英国人的务实是同他们的实用主义分不开的。正因为他们务实,所以他们才处处从实际入手;反过来,正因为他们不信奉无谓的理论,所以他们才注重在行动中表现自己。虽然务实的特点使得英国人成不了理论家,但是他们却使自己成为行动的巨人。
“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情。 ”这句谚语反映出英国人信奉实用主义的群体性格特征。务实重行是成就事业的一块基石。
以钱生钱的生财之道
蒸汽机、海底电缆和电报的出现,使一切都加快了速度,作为一个英国人,不需动大驾,便可以迅速得到大洋彼岸的信息,互相联络只需一张电报便可以了。每个人,每件事情似乎都成了一架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被带动着高速旋转。快速帆船比不过电波的速度,熟练的双手比不过机器的转动。在这个突然加速的世界,那些慢条斯理的旧商人慢腾腾的商业经营习惯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所引以为豪的长途跋涉能力、航海冒险能力以及积存大量货物的能力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在过去,商人总是要保持大量存货,保持货源充足,而且需要长时间慢慢地补进,有货物便有一切。现在则要求商人存货不多,补进较快且决定敏捷,他非但对于下一个月的可能局面,甚至对下一个季度的可能局面都不能随随便便地不予注意,否则,他不是使大量商品过时积压,便是得不到更有利润的行销商品。既然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据有商品,而是靠商品来赚钱,那么,他们也要缩短用钱来生钱的时间,使作为中间环节的商品尽可能短时间地在手中停留,如果不直接接触实际的商品,那会更好。直接用钱来生钱,即使经营的过程简化,也使赚钱的速度加快。
“以钱生钱 ”,反映了英吉利民族善于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大智慧。经营本身归根到底是与钱打交道,如何使自己相对地付出少而获得多,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所谓的开源节流即是开辟财源,节约支出。开源本身使得企业不断增加积累资金,而节流则会使资金相对增加,这样可使一个企业的资金处于非常理想的循环之中。开源与节流是相辅相成的,不开辟财路,增加收入只是一句空话,而如果只注重开源,而不注重财务管理,那么,再多的钱也无法填满无底洞。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的关键。
现货转手与期货买卖便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商业经营方式。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具体的商品抽象化,商品纯粹成了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它成了一种符号。在双方均未看到具体货物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摆脱了商品的笨重和拖累,使钱生钱的过程更加迅速和简便,商品买卖有了股票交易的性质。商品交易的迅速恰好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变化。
就经济数字而论,英国石油公司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它在整个英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 20世纪 70年代,英国石油公司已经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而且,石油输出国组织还切断了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到了 1980年,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供应量由 1972年的 2.4亿吨下降到 1.49亿吨。但是,英国石油公司在挫折面前没有气馁,并很快激发起公司尽快开掘北海石油的斗志。 1975年,公司将福蒂斯油田投入生产,从而在英国大陆架上开掘出第一批原油。油田开发得到了英国最大私人银行集团 3.7亿英镑的投资,这是该银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筹资。70年代后期是英国石油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年时间,公司就从一个传统的单一的石油公司转变成了一个地域广泛多元化的企业。这些根基使得英国石油公司重新确定了其发展方向,煤、矿产、天然气、营养食品、清洁剂、计算机体系、电讯电报等经营活动都将和现有的石油和石油化工等经营活动一起,在公司占据重要地位。
使投资获得收益的中间环节可以是商品,可以是风险,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有好多种类型,主要有股票、公司债券、国家公债券和土地抵押证券等。证券交易所之所以会吸引着狂热的人潮涌进涌出,从口袋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钱,正是因为股票本身的这种可转让性,股票成了一种简便的 “商品 ”,计价盘上价格的变动实际上就是证券这种 “商品 ”价格的变动。人们在这里可以迅速地买进,也可以迅速地卖出,可以大批地购进,也可以小批量地购进。人们完全忘记了股票本身的真实含义,而把它当成一种可以赚到钱的东西。而且,证券本身完全抛除了其他实物商品所带来的麻烦,使经营本身完全成了一种用钱赚钱的过程。买与卖的一切业务完全可以在这里完成,而且无论买者与卖者,只要带着钱和头脑来就可以了。所以,有资本并愿意赚钱的人宁可到这里而不是其它地方。
投资保险业和银行业是英国商人另外的两种 “以钱生钱 ”的商业经营方式。
保险业是以风险作为赚钱手段的经营项目。风险是人人要躲避的东西,而从事保险事业的人则善于迎着风险而上,他们在动荡不安的风险中看到了稳定的因素,而且风险越大,赚钱的机会也就越大。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不测事件,但同时却有更多的事情都在平稳地进行,正是在这种稳定与不稳定之间,保险商们找到了生财之路。
脱离任何意义上的商品而直接用钱生钱的事业莫过于银行业。人们把余款存入银行,可以在银行里获得一定的利息,而银行则把零星的存款汇集起来对外借贷,从贷款人那里获得贷息,贷息与利息之间的差额便构成了银行的利润。
人们愿意把钱存入银行,因为这样可以使多余资金稳定地升值。而企业愿意向银行借贷,因为所贷资本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贷息。但是,社会上的直接借贷由于种种原因是很难实现的,银行便利用自己的信用把借方与贷方持久地联系起来,使资金处于永不间断的流动之中,而银行作为中间人也达到了 “以钱生钱 ”的目的。
“钱能生钱 ”,是英国的一句谚语,它反映了英吉利民族善于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大智慧。合理地使用金钱,用金钱来赚钱,这是经商之道的秘诀之一。
合伙经营是最快的赚钱法
在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诸多人只能依附于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即便是进入当今现代化的社会,国人脱离了土地,进入市场,变成了商人,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难以完全摆脱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的残存影响。开店经营,创办实体,也多喜欢独立门庭,非迫不得已,绝不轻易求人。相比较而言,英国商人的性格则要开放得多,特别是在讲究快速、高效的现代文明体制下,英国商人更看重合作经营,更多地采用委托代理制。
前店后厂、产销一条龙、一人独立包办所有环节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简单也最古老。每个商人各自为政,他们亲自去商品地购买所需物品,亲自负责押送运输,并亲自进行买卖。他既是采购员、店老板,又是店铺伙计,一身兼具多种角色。经营的全过程都是由他自己一人完成,风险自负,挣钱多少也全归自己。这种经营模式只能存在于商业文明和科技文明不太发达的原始状态下。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死抱着这种模式不放,在英国商人看来,是愚蠢至极的。
第一,这样赚钱的速度太慢了。由于一个人承担的角色太多,从资金投入到回收赚钱,环节颇多,周期漫长,即便真能赚钱,也不足以采纳。
第二,商人单独活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当他开始经营一笔生意时,只能全身心地扑在这上面,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面面俱到,稍一疏忽,就会得不偿失。其他机会也只好任其从身边溜走。
第三,这样做风险也很大,总是和冒风险赔钱相伴相随。一笔买卖拖的时间太长,便会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一着不慎,便会满盘皆输。英国商人的理性思维占上风,认为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的出现,都可能产生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对此,英国商人的有效做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把风险分摊给其他的合作经营者。
因此,英国商人认为这种经营方式在商业贸易尚不发达的时代是能够维持的,而在讲究速度、高效的时代,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海外贸易的拓展。为适应新形势,英国商人们便改变这种孤家寡人的经营方式,多实行合作及委托代理制,变一个人单独经营为两个或几个人分工协作,把其中的某些环节委托合伙人代理。
在英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功能设置和责任划分都非常详尽,有的部门专门去外面购买商品,有的部门则负责押运货物,有的部门负责销售,他们几乎把每个人都放在最有用武之地的环节上。企业老板和各部门负责人之间,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部门负责人和下属员工之间,也是形式不同的合作经营者。英国商人认为,这样做虽然使得利润要在合伙人及代理人之间分配,但是,他们也共同承担了风险,不但使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过程缩短,而且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增加了对地方市场的了解,还使得商人们进行远距离的海外贸易成为可能。
由于实行了这种委托代理,英国商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进行各种贸易。
随着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的观念越来越深入每一个精明的商人心中。英国商人瞄准海外市场的广大商机,把合作经营的理念进一步拓展,广泛采取委托代理的新经营体制。
发展海外贸易,被公认为是最能赚钱的一种方式。但存在的许多困难是必须克服的。海外的环境,有别于自己过去熟悉的国内环境,不同的货币制度,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有可能给经营行为带来巨大的影响。哪怕是长距离的货物运输,都是自己一时难以控制的,这样,英国商人的代理商和代理商行便应运而生。
雇佣本地人做代理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严格按契约合同办事。英国商人借助代理商对本地环境的熟悉,有效解决了诸如文化、法律方面的问题,保证了经营的快节奏、高效率。
时至今日,不少英国商人派代理商去各地购买与销售,代理商成了负责一个英商代理行的全权代表。
这样,英国商人便同当地的市场和人力直接联系起来。代理商熟悉当地的情况,因此,雇佣当地人做代理商最合适不过了。因为没有人比当地人更熟悉那里的情况,而且对方政府对本地人的限制也会相对宽松,更有利于贸易的正常进行,也可减少风险。这些本地人不但能够解决法律和文化上的障碍,而且其代理费用要比本国的代理商便宜得多。
在以往进行海外扩张时,英国就采取这种制度。代理行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它既是货栈,又是市场,也是军事基地和关卡。设在海外的代理行,有的只能在完全由地方当局所限定的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有的则可以深入内地,到各商品产地进行活动。但是,近年来,英国商人往往直接在国外找一个代理人充当代理商,采取分红的方式付给报酬。
寻找合资的合伙人做代理商,的确是当今最快的赚钱法。不能不承认,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存有差异,我们拥有的许多优良品质,是西方人所不具备的,但说到商业经营,西方人的许多先进理念也正是我们所缺乏的。要想有大的成就,就应当兼容并蓄,善于学习和借鉴。
寻找合伙人做代理商,是最快的赚钱方法之一,实行了这种委托代理,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各种贸易。
与英国人的交往和禁忌
做生意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交际和应酬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缩小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隔膜。若能凭举手之劳,助长自己的事业成功,实乃莫大之幸事,有心之人,切莫忽视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英国人在与客人初次见面时的礼节是握手礼。英国男子戴帽子见到熟人时,有微微把帽子揭起 “点首为礼 ”的习惯。英国人忌讳四个人交叉式握手。据说这样握手会招来不幸,因为四个人伸出的手臂正好形成一个十字架。如果初次见面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要等她先伸出手来握手,然后你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妇女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人家握,可以施屈膝礼。但是,她们也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
在英国社交界,作为主体的男性,最不能容忍的失礼行为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尊重女性,“女士优先 ”的社交礼仪在英国畅通无阻。在大街上走路,与女性争道,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行为,出入电梯也要礼让身边的女性先行。到了正式的酒会上,占据第一席位的大都是女性,斟酒也是从女宾开始。
在个人主义非常突出的英国,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意识,都有纯属个人的生活空间。彼此见面,无论熟悉与否,都不能谈及对方私人生活的话题,双方谈话时,也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他们忌讳别人问他们的活动去向、政治态度、个人收入及生活上的问题,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不需要别人了解和干涉。如若问了则会被认为有侵犯倾向。他们还特别忌讳以王室的家事作为谈笑的话题。
英国人不喜欢别人佩戴条纹领带。他们不喜欢别人称他们为 “英国人 ”,因为 “英国人 ”原意是 “英格兰人 ”,并不能包括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北爱尔兰人,因此,应称他们为 “不列颠人 ”,这一称呼会使所有英国人都感到满意。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说 “英格兰的女王 ”,尤其在威尔士和苏格兰更不能如此说。要说 “女王 ”或正规地称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 ”。
和英国人交谈时,注意不要议论爱尔兰的前途、共和制和君主制的优劣、乔治三世、治理英国经济的方法以及大英帝国的崩溃原因等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安全的话题是天气、英国的继承制度等,这些话题在任何场合谈论都不犯忌。
作为客商,切忌随意以名字称呼英国商人,除非他明确要求客商这样做。原则上称他们为 “某先生 ”、 “某博士 ”,对已婚妇女可称 “某夫人 ”,对未婚女子则称 “某小姐 ”。称呼有爵位的对方人员,如弗朗西斯 ·狄更斯时,要称 “弗朗西斯爵士 ”,不能称 “狄更斯爵士 ”。进行社交式的家庭访问,一般不递送名片。
英国人与对方交谈时一般都保持着一段较远的距离。他们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 50厘米以上为宜。交谈时双手插在口袋里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英国人在谈话时常常不注视对方。他们也忌讳用手捂着嘴看着别人笑,认为这是一个嘲笑人的举止,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讲话时,不要做过多的手势。指出某物时,不要用手指点,可用点头来表示。要注意体语。坐着时将脚踝跷在膝盖上会被视为不礼貌的。在表示 “胜利 ”这一记号时 (两个手指呈 “V”形 ),要将手掌心朝外。轻拍你的鼻子,意味着 “绝密 ”或 “秘密 ”。在公共场合碰触别人是不恰当的,甚至拍打背部或将一只胳膊架在另一人的肩部,都会令英国人感到不快。
对于刚开始合作的生意伙伴,英国商人也有相互宴请的习惯。如果自己受到邀请,应遵守相关的礼数,特别是对参加宴会的女性,切不能失礼。同时,自己也应表现得矜持和有风度,不谈工作上的问题,又不能因与工作无关就表现得过于放肆,甚至连过分的热情都在禁止之列。
英国商人参加商务约会,一般都很准时,因此,赴约切忌迟到。但是,参加社交活动则不必那么严格,他们没有德国人那么刻板。比如应邀出席鸡尾酒会或社交晚会,最好在规定时间过后片刻再抵达,否则你可能会发现,在 10分钟内你是唯一的客人,然后才有其他宾客陆续前来。当然,如果是正式宴会,则宜在宴会开始前一两分钟到达。
宴请英国客人,除了一定要请对方的女友外,还应注意对方的饮食习惯。英国人喜欢甜、酸、略辣口味的菜肴,爱在用餐时食用水果。酒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啤酒,还是较烈的威士忌,他们都喜欢。
很多英国人对东方文化都有好奇之心,甚至很多人对中国的茶艺情有独钟,如果在宴请对方时,配上顶级的红茶,对方一定会非常高兴。
很多英国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用《圣经》人物做成的图案,在该国很受欢迎。所有英国人都忌讳 “13”和 “星期五 ”,如果凑巧两者为同一天,就会被视为凶险万端的日子。通常情况下,英国人在这一天不工作,不举行大型活动,假如不慎触到这一禁忌,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颜色方面,英国人忌墨绿色,认为这种颜色会让人沮丧。还有,红色表示凶兆,黑色代表死亡,也是英国人所不喜欢的。倘若是不慎送了上述颜色的礼物给对方,只能适得其反。
图案方面,英国人认为山羊、黑猫为不祥之物,认为大象象征愚蠢,孔雀代表淫秽,百合花代表死亡,所以,这些动植物图案都应避免出现在与英国人交往的场合。他们称红胸鸲为 “上帝之鸟 ”,把红胸鸲定为英国国鸟,作为图案,也是大受英国人欢迎。另外,蔷薇花象征和平友爱,狗是人类忠诚的伴侣,它们的图案也是英国人所喜爱的。
英国人普遍具有绅士风度,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与之生意往来,除了了解其社交习惯,还要注意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