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92

第92章 我国象牙雕刻的特色

象盛产于非洲,因此非洲的象牙雕刻十分著名。我国的象牙雕刻亦是源远流长。质白莹润的象牙在先民眼中已属高贵之物,而象牙材料坚韧细腻,适合雕刻的特性则在原始社会就被先民们所认识。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便有鸟形圆雕等最早的象牙刻件出土。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象牙雕刻工艺不断发展。宋代时创制了象牙套球,又名“鬼工球”。它是在整块象牙里镂雕出每层可以转动自如的多重刻花套球,玲珑剔透、奇巧雅致。

商代以后,考古出土的象牙雕刻和象牙制品,更是层出不穷。至于清代乃是我国象牙雕刻的鼎盛时期,以康、雍、乾三朝尤为突出。清代牙雕在技法上主要分为南北二派,北派以北京的传统雕刻为主,多以古装的仕女、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有的还采用了着色、染色的手法。南派以广州制品为代表,著名的产品有象牙套球、楼船、西洋棋等等。

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代。清代前朝,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艺术创作方面走向了繁琐堆饰。清代的象牙雕刻已基本形成江南与广东两大艺术流派。

这时候象牙雕刻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见。文房用具理所当然地成了牙雕工艺的主要部分。主要以文玩、装饰品为主,笔筒、笔架、砚台、墨盒、水墨、镇纸以及一些文具盒、印盒、画托等都比较常见,这些象牙小件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装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象牙雕刻成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贵员的案头把玩。象牙雕的实用品不是牙雕工艺的主要部分,品种也只是筷、扇子之类的小件作品。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牙雕“持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而坐,其形容仪范体现出观音菩萨的清净端庄、慈悲的道德风范。坐像虽小,但雕像特别注重衣饰的刻划、线条明显增多,刀法流畅但稍欠浑厚,与明代牙雕人物风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如牙雕渔樵图笔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渔樵、牧童,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