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67

第67章 师旷与《阳春白雪》

师旷(前572~前532年),晋国主乐大师。大约生活在春秋晚期晋悼公、晋平公年间。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史载,师旷曾到过开封,在那里筑台演乐,至今遗址尚存。可见,师旷是一位受到当时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家。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如此。

师旷为晋国掌乐太师。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弹奏一首刚在濮河边听来的歌。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开始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师旷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弹不得!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卫灵公惊讶不已。

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已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已的意见。也向晋王提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师旷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缅于个人享受。

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100卷,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据《拾遗记》,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显然其著述不在少数,但大多流失。

《阳春白雪》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不少资料对《阳春白雪》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